连载丨陈永锵风格形成初探——诤友如师①
童年看着大自然的色彩令他兴奋,少年跟着老师到野外写生,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令他着迷,然而生命的种子真正在心田里萌发,还得感谢西樵山绿野蕴藉的灵性,和获得与泰戈尔、普希金、卢森堡等西方学者前贤们坦诚的心灵对话的邂逅。
一直以来只熟知《芥子园画谱》,对二居、四王可以如数家珍的永锵,怎么突然一头扎进泰戈尔、普希金、贝多芬等世界文化巨匠堆里,这还得从一个叫“老杨”的朋友讲起。
·《芥子园画谱》
老杨,杨广明,永锵在西樵公社机械厂的同事,当永锵从生产队被借调到机械厂时他是厂里的出纳,消瘦文静,彬彬有礼,年纪比永锵大,属虎。老杨本是广州的老师,读书前小小年纪曾经在机械厂当过学徒,师范毕业后出来当老师,目睹反右等运动的非理性及残酷,明白到很多时真话是不能讲,而说假话又误人子弟,问心有愧,于是觉得老师属于高危职业,遂失去了为人师表的兴趣,便辞“师”归故里,回到西樵,在公社机械厂当名工人。因为人处事细心谨慎且数学了得,便调任工厂会计。在西樵山下他那偏僻而安宁的故居里,一大柜五十年代翻译出版的世界名著就因这么一个回乡的决定侥幸避过了“横扫一切”的飓风,这在那年头不能不是一个意外的值得庆幸的奇迹。
老杨察觉永锵忒勤快,整天揣着本速写本,当手头没有活干时便见什么画什么,不论男女老少工友,在他笔下都活灵活现;另外为人乐观开朗,喜欢助人,觉得此子终非池中之物,对永锵便多了几分留意。慢慢了解到永锵因家庭蒙难而幼年辍学,虽个性勤奋好学,但始终受制于知识面狭窄,不利日后成长。老杨童年也曾领略过失学之痛,对于永锵的遭遇身同感受,但更明白狭窄的视野必然成为日后进步的局限,而那年头唯一可以弥补的手段只能是阅读!于是不但没有对自己家中的宝藏秘而不宣,反而悉数敞开给萍水之交的永锵,让他一本接一本拿回家细读抄录,条件是读完一本方可以换另外一本。
·四十多年后,永锵与老杨夫妇在刻有永锵题字“家山”的“猪坑三界”合影怀旧
永锵本性喜欢阅读、喜欢学习,无奈社会环境把他拒于校门外,而老杨这一举措,令永锵一如“芝麻开门”后进入藏宝洞的阿里巴巴,阅读之余,老杨还给他讲泰戈尔、卢森堡,讲启蒙时代、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讲文学、谈音乐,于是裴多菲、普希金、海涅、海明威、泰戈尔、卢森堡、贝多芬……一大批过往闻所未闻的世界级文坛前辈思想巨匠从此闯进永锵的村居生活,眼前豁然大亮。
除了文学作品外,老杨还引导永锵欣赏经典的古典音乐,带着永锵深入西樵山里面当年荒野原始的“猪坑三界”,享受大自然的原貌与纯洁,一起唱“红河谷”、“三套车”等外国民歌,这股清风甘露的恰时注入,不但驱散永锵心头霾雾,滋润心田,更成为日后催生永锵“生命意识”种子萌发的丰腴基肥。
·永锵常称“老师“的老杨夫妇,早退休了,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只要是永锵的画展,二老必然相互搀扶着出席。
这里附录一则文革结束后国家出版总局发表的一份统计数字:1966年5月16日至1971年底的五年零六个半月里,整个中国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为零,是零!今天整天按手机上互联网,全球信息瞬刻可知的低头一族,不容易明白这么简单的较自由的“阅读”其实也来之不易,须得珍惜。从这近乎天方夜谭不可思议的数字,就可以折射出老杨故居珍藏的那柜藏书,在那年头对永锵来说,是不啻于金山银山的重要!
本文节选自陈修明《心澄明,自有朗月晴空——陈永锵风格初探》第五章节
其他人还看
120:心澄明,自有朗月晴空——陈永锵风格初探⑪
123:心澄明,自有朗月晴空——陈永锵风格初探⑫
149:心澄明,自有朗月晴空——陈永锵风格初探⑬
回复完整数字获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