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三十多年前的回忆,三个乞丐曾在我家住了一个月

编者按,一段真实往事,共品冷暖人生。


在看手机里储存着的老家的照片的时候,看到老家已经残破的房子,忽然想起了一段往事。

这段往事发生在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才七岁左右,时间实在太久远了,我在脑海里拼命搜寻之后,才将一些记忆残片拼整出一个较为完整故事。

时间大约是1982年,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农村分田到户才刚开始一两年。我家住在小镇的边缘,一个叫易家庄的农村大院子。那时候,应该说农村家家户户都还是穷困的,农村人家刚刚能吃饱大米饭吧,吃肉还是一种奢望。

那时候的简家陇还不是镇,只一个乡,整个乡只有乡镇府所在地有一条200米左右的街道。为了叙述方便,我还是把这块地域叫做小镇吧。

那年冬天一个上午,小镇上忽然来了三个男人,大约40多岁不到50岁的年纪,衣着破烂,胡子拉碴。那个年代,除了干部下乡,没几个外人会出现在这种内陆的小镇,所以这三个人一下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小镇的街道只有两百多米长,在大家装作若无其事的眼光的关注下,这三个男人始终没有脱离大家的视线。人们发现,到了中午,他们没有吃中饭,在街上来回溜达了一下午后,到了晚上,他们没有吃完饭。当然,他们也没地方吃饭,那时候镇上一家饭馆都没有。整个小镇,只有我伯父开了一家包子铺,做点包子,馒头卖给赶集的农民充饥。包子铺不卖饭菜的,因为,当时没有农民消费的起别人做的饭菜。

这三个人就这么饿着,低着头溜达一整天,到了晚上10点多,各家各户都要关门了,那三个还在。这时候,大家有点紧张了,于是公推了在乡亲们中有点威望的我大伯和我父亲带头,前去盘问。

乡亲们把那三个人围在中间,那三个男人用有点哆哆嗦嗦,给大家讲述了他们的经历,还好他们是北方口音,我们老家的人还能听得懂他们的普通话。

原来,他们是安徽人,由于刚刚改革开放,那时候的信息还不太灵通。这三个安徽人听一个老乡在信里说,湖南这边有作坊招人,可以做工。于是,他们三个就冒冒失失地跑到了湖南邵阳一带,但是却没有找到他们的老乡,钱也花光了,回不去了,只能“打流”。

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事情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年代,没有程控电话,没有互联网,这种事情完全是可能的。

这时候,天色已晚,湖南的冬天非常湿冷,这三个人今晚怎么过?大家都有点于心不忍,你看我,我看你,谁也没有开口。

最后,我父亲说,住我家去吧,我家也没有多余的床,就在我家的阁楼上铺点稻草睡吧。

我伯父又拿来几个当天卖剩下的包子给他们吃,他们兄弟俩把这三个陌生的安徽人暂时安顿到了我家的阁楼上。准确地说,应该是我爷爷奶奶住的房间的阁楼上,因为那时候农村都流行分家。

待那三个人躺下以后,我父亲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接下来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那时候,谁都没有余钱,猪肉的价格都只有几毛钱,大家还吃不起。所以,让大家捐款也捐不出什么钱,没可能给他们凑足回去的路费。

让他们自己做工挣钱也不可能,因为那是1982年,我们那什么工厂都没有,全乡唯一的个体户就是我大伯的包子铺,每天卖百来个包子也不要什么帮手。

怎么办?最后,大家商量出一个办法,让他们三个去要饭吧。

这不是我们老家人冷漠,而是让他们去要饭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我们老家把要饭叫做讨米,行乞的人到了你家门口,你不能关门嫌弃,虽然大家都没有钱给,但总会用米筒装一小筒米,倒进乞丐提着的袋子里。当然,要是碰到主人家正在吃饭的话,主人还会另外装点饭菜给那个乞丐。

所以,让他们去讨米,确实是解决他们困境的最好办法。

首先,他们可以讨米,最后积少成多,够一定数量后卖了凑足路费;其次,他们也不至于饿着肚子;还有,如果要我们小镇上的这些人家来养他们,并凑足他们的路费,确实大家都觉得负担重,他们到处乞讨的话,把负担分摊到十里八乡,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乡亲们跟那三个安徽人一说,他们马上同意了,还对乡亲们不停地说感谢的话。在拿上大家为他们准备的米袋子,饭碗,和木棍子以后,他们就分头出发了。

我那时候很奇怪,为什么每天早上都有三个陌生人从我爷爷奶奶家里出来,晚上又背着袋子回来,但我父亲当时从来不说,后来才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当然我也不敢靠近他们,只是远远地看着,一句话都没说。

当然,我们也完全不担心这三个人会伤害我们,因为,那时的农村大院,一点动静,全院子十几户人家都知道,而且那时候乡亲们之间感情不是现在能比的。

大概过来一个多月,这三个人大约乞讨了一千多斤米,跟我父亲说,想回家了。

我父亲联系了乡里的小学,把这个米卖给了学校的食堂。当然,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父亲又把乡亲们召集起来做个见证,因为,那时候人们特别讲究做人做事清白。这三个人虽然在我家住了一个月,但我家要证明自己,我们家虽然提供了他们住的地方,但是一点便宜都没占他们的。

走的时候,这三个安徽人中的一个,居然摸出了一串短短的鞭炮,噼里啪啦放了起来。这也是我们那里的一种讲究,喜庆,感谢,赔礼道歉,或者其他需要大家知道的事情,都要放鞭炮,意思是广而告之。

这串鞭炮也是他们乞讨来的,但也是他们一点心意吧。在鞭炮的烟雾中,乡亲们给三个安徽人挥手,“兄弟,平安回家,以后莫要这么冒失跑出来了。”我看到三个安徽人眼泪都刷刷地往下流,在大家注视中,身影慢慢消失了。

自此之后,我们和这三个安徽人再无交集。

回想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感叹于那个年代,人们贫穷,但是善良,人和人之间充满着信任,愿意互相帮助。

这种事情,当今社会恐怕永远不会再现了,虽然还有人会遭遇到同样的困境,但是,像几十年前我老家那样愿意帮助他们的人,却很难找得到了。

愿人们善良如初,更愿每一个人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敬请点击上面公众号名片,关注本公众号,支持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