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纪事:林堂——见证东吴大学的沧桑百年
林堂——见证东吴大学的沧桑百年
作者:倪熊
苏大林堂
见证东吴大学的百年沧桑
将化作“金钥匙”的通知书层层抽出,苏大标志性建筑东吴门、银杏叶等校景组成的镂空画面便展现在眼前。
这就是今年苏大的录取通知书,由艺术学院师生定制设计的120周年校庆纪念版录取通知书,选用了极具苏州特色的花窗纹样,窗格里印有苏大校训以及“百廿苏大”字样。
通知书一经“亮相”,反响热烈,媒体争相报道,考生和家长也在热烈期盼通知书的到来。
如今正值开学季,小编就带大家一同来了解一下苏大的前世今生。
东吴大学
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一百多年历史的校院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很多栋老建筑,保存完好,殊为难得,也让人流连忘返。
整个学校最具标志的建筑当属林堂,弹眼落睛,在《东吴大学史料选辑》的校史概略中,这样写的:“是年冬季,校董会组织就绪推孙公乐文为大学校长。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开学,更得地方官厅赞许。就校后添购基地,其费大都由校董柏公乐文向苏州、常熟、南浔、上海、无锡各地士绅募集。十二月,今文理学院第一座学舍开始建筑,落成后,颜曰:林堂。”
林堂建造过程
美国监理会教士孙乐文,清光绪八年(1882)来华,1884年调任苏州,1894年在苏州设中西书院。
1900年
开始筹办东吴大学堂。
1902年
学校成立后出任校长。而在孙乐文校长写的东吴书院1902年年度报告中,可以知道修建林堂的原因:“目前学校正在兴建的新大楼是我们急需的,因为现有的教室和宿舍太小,不适于我们工作。”
1903年
年度报告中,则记录了林堂的施工进程:“新大楼的建造进展缓慢,我们很遗憾不能在今年秋季开学时使用,唯有希望在中国新年之前能够交付使用。”
1904年
年度报告中,孙校长满怀自豪:“我们很高兴地向大会报告,学校主楼即将竣工。”
至此,始建于1901—1903年的主楼“林堂”的修建工作告一段落。
林乐知先生
1907年,主楼为纪念东吴大学创始人之一的林乐知先生去世,而被命名为“林堂”。
林乐知是1836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柏克郡的著名翻译家和教会教育家。1859年12月,林乐知同夫人及他们还不到5个月的女儿踏上了驶往中国的航船,经过大半年的艰苦航行于1860年6月来到了上海。
后来,林乐知先生在苏州开设了博习书院、中西书院,提出了完整的'三级教育体制',即初级、中级、高级三等,使学生各得其所,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上他十分强调'中西并重',西学科目包括数学、科学、地理及政治等各门知识,于当时或只重西文,或仅学兵艺的西学堂相比,比较接近现代的学制及教育理想。
林堂建筑
林堂为砖木结构,建筑形式隽秀雅致,比例优美精当,以青砖填充墙面为主,镶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不加粉刷,体现了材料本身的质感,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主体三层,高度与一般四层大楼不相上下,局部六层,第三层的正中部位加建三层方形高层,顶部四面均有报时大钟,为周围建筑之冠。
北看,跨进校门,“林堂”耸立,钟楼居中,两翼裙楼对称,有台阶六、七级,东西两侧用红砖砌墩座,台阶上圆弧形拱券入口处左右各配置三根淡绿色廊柱一字排开,八个半圆拱廊门,石砖上以红砖发拱圈,另砌尖顶,标以堂名。南观,整个建筑高耸着迎面而来,钟楼坐后居中,而中心稳住。三层共计十五个半圆拱廊门,令人视野开阔,校园场景尽收眼底。大楼落成后,成为当时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
因为建筑上层顶部置有报时大钟,所以“林堂”又被称为钟楼。大钟至今仍在工作,每逢半点,便当当作响,成为校园一景。1995年又为放宽林堂东西两侧的行车道路,将东西两端的平屋各拆除一小间,“林堂”的整幢大楼总体造型受到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历经百年后的今天,“林堂”高高耸立的钟塔在外廊和两边壁柱的衬托下显得优雅挺拔,青红砖墙与石材条带组合而成的色彩基调沉着而明快。
文中部分图片由作者倪熊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苏州大学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