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读到这段历史,你是有多么庆幸

1

公元前100年的汉武帝时期,一个中年男人刚刚为父亲办完丧事。

接下来,他要去完成一件重要的历史使命,他立志要编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将中华民族自三皇五帝直到汉代的历史完整地整理出来。

司马迁画像

你们猜的没错,这个人叫司马迁。他最终完成的那部作品叫《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作品足以让司马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面对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司马迁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先把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做个整理。

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他所定的小目标中的一篇《殷本纪》,是对殷商时期历史的完整记述。

或许各位不禁会好奇,这篇《殷本纪》才3000多字,整理它很困难吗?现在随便一篇毕业论文都得万字以上。

实际情况是:难度非常大!

司马迁所生活的汉代,距离殷商时期将近1000年,相关殷商时期的文献资料已经少的可怜。只剩下《尚书》、《礼记》、《诗经》、《春秋》和一些个别的资料上有一点点记录。

2

其实早在殷商时期,不仅是商王朝,包括商王朝下属的各诸侯国、方国,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起初是以诗歌的形式对商族首领的重大事迹口头传颂,再后来分别以青铜器铭文、帛书、竹简的形式记载流传。对此,孟子曾经说过:“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在此处,需要对春秋两个字进行解释一番。

古时候,劳动人民认为春天代表播种,秋天代表收获。春秋连称,表示一年的时间,也就成为历史的代名词。在当时,春秋是各国诸侯国史书的通名。

春秋战国之前,历史资料是非常丰富的。今天,通过对《左传》、《吕氏春秋》、《礼记》等古籍的考证,可以确认的历史书籍有: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经世》、《上古记》、《世传》、《故记》、《纪》、《春秋之记》、《春秋》、《鲁春秋》、《周春秋》、《齐春秋》、《燕春秋》、《宋春秋》、《乘》、《志》、《上志》、《前志》、《军志》、《周志》、《郑志》、《书》、《丹书》、《刑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郑书》、《楚书》、《儒书》、《虞箴》、《夏箴》、《商箴》、《周箴》、《诰》、《康诰》、《唐诰》等,达到八十多种。

可以想象出,如果这些文献资料保留下来的话,那关于夏、商、西周的历史记载将是非常丰富、详实。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一部分历史典籍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后来孔子感慨道:“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证)也。”这句话表明,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殷商的很多历史已经成为口头上的传闻,就连商王朝的继任者宋国也无法提供文献资料对殷商进行证实。

面对历史文化如同濒危生物一般不断的消亡,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圣人孔子忧心忡忡,在晚年对当时存在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进行了修订,这六部经典著作被称为《六经》。许多即将流失的夏商周历史在《六经》中被再次收录。孔子在整理的时候,自称是“述而不作”,因此他确信自己修正过的《六经》是“信而有证”的。

然而,更令人痛心的史实再次发生了。

秦始皇扫荡六国、统一天下后没多久,丞相李斯给他提了一个议案:焚书坑儒。

李斯说道:

“古者天下散乱 ,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志得意满的秦始皇,最终听从了李斯的建议。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秦始皇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于是,普天之下,除了秦国的史书,其他所有史书一概被焚毁。那时候史书是由史官专门负责保管,不能在民间流通,因此秦兵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在各地的藏馆将所有史书搜出来,焚烧的特别彻底。

经过这“秦人一炬”,《三坟》、《五典》等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变成了焦土,彻底消失了,再也没有人能够将它们复制出来。孔子修订的《六经》除了《易经》外未能幸免。

这些古老资料的消失,意味着殷商时期的历史将再也没人知道。

幸运的是,孔子的后人将《六经》书籍藏在墙壁内,艰难地保存到了汉代,不过已经残缺不全。殷商时期的记载更是零碎不堪。

此时,如果再不整理,殷商就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消失了,我们将再也看不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头,这个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3

司马迁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否则有何面目去面对列祖列宗。要知道,司马迁的先祖重黎氏就是颛顼帝时期掌管历史记载的大臣,传到他这辈已经几十代了。

那个时候,司马迁已经四十岁。他这四十年的人生几乎都是在跟历史文献打交道。打小他的父亲就教他诵读了大量文章。10岁时候,他的古文字识读能力已经达到了专业八级水平。那些金文、石鼓文、蝌蚪文他可以轻松地读下来。青年时候,司马迁开始壮游四海。参加工作后,担任了太史令,司马迁更是经常跟随汉武帝巡游。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去过的地方“西至空桐,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

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帮他从各地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

值得庆幸的是汉朝皇帝对文化工作非常重视,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汉惠帝四年,废除了挟书之律。汉文帝、景帝时期,鼓励民间献书。到汉武帝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民间藏书纷纷重现天日。汉朝那时候,还专门设立了“博士”这样一个官职,由国家出钱,专门安排他们去写文章、写书。

按照规定,“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些民间献书、博士们写的文章、书籍,最后全部汇集到司马迁手中。可以这么说,司马迁掌握了大汉帝国最全面的文献档案。

有了这汗牛充栋的资料,司马迁开始全身心地去完成自己设定的小目标。

他需要翻阅这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如同抽丝剥茧一般,从中去找寻跟殷商有关的线索,而且还要考证其真伪,“实述”、“整齐”是司马迁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通过现代学者对《史记》的考证,司马迁总共摘引了先秦古书100多种,而殷商这段历史,主要参考的资料就是孔子修订的《六经》,比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微子》、《牧誓》,《诗经》中的《商颂》等等。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创造天才的史学家,因此,对《六经》的引证,做到了剪裁、补史、训释、熔铸,以综合贯通,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

他将自己整理出来的殷商历史,称之为《殷本纪》,同时创作出来的还有《五帝本纪》和《夏本纪》。

20世纪,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以地下材料印证传世文献的“二重证据法”;20世纪末,饶宗颐先生又提出加上民俗、民族调查资料的“三重证据法”。其实,司马迁在创作的时候,已经在运用了。司马迁通过这些实地考察与口头传闻、传世文献相“协调”、“整齐”,因此,他创作的《殷本纪》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殷本纪》中,司马迁为世人打开了一幅商部族兴起,商王朝由建立直至灭亡的宏伟图卷。殷商自始祖契到成汤、再到商纣的传承谱系非常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玄鸟生商、契辅助大禹治水、成汤祝网、太甲思过、盘庚迁殷、武丁得说、牧野大战等历史典故跃然纸上。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创作了一部名为《封神演义》的神魔小说。

在小说第一章,许仲琳这样写道:(成汤)在位十三年而崩,寿百岁,享国六百四十年,传至商受而止:

成汤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王

如果没有司马迁创作出的《殷本纪》,对于商王的传承谱系,许仲琳在小说中是无法这样信手拈来的。

4

今天,我们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甲骨文字有4000多个,能够识别的仅有1500多个。如果没有《殷本纪》,单凭这有限的甲骨文字,我们是无法还原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

殷商,自契开始,历经了相土东征、玄冥治水、上甲微成就霸业、成汤一统天下、武丁中兴,直至商纣。创造这段历史的,是那个时代的强者。他们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疆土,他们创造了当时璀璨世界的文明、他们建设了不计其数的城堡和宫殿,他们创立了不朽的功绩。

然而当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的时候,当青铜器、甲骨文作为殷商文明的见证长埋于泥土中的时候,司马迁这样一个充满血性和坚韧的文人,将这段历史呵护在自己怀中,一篇《殷本纪》,让殷商历史渡过了重重浩劫,传承到了今天。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岁月中,从来不缺乏文明的守护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