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声中常见的问题
从这期开始讲些京剧常见的发声问题,由于文字的局限性,所以主要以视频为主。但是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感觉自己好像也有这样的问题而不敢唱了。这里介绍的是卢文勤老师归纳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发声问题,供大家区别和警惕而已。
喉声:喉声常常因会厌软骨和甲状软骨过低使咽腔成狭小的形状,使声音不能达到其它共鸣器管和鼻的孔窦相通。这种声音猛地一听好像很响,但是由于这样的声音缺少鼻腔及头腔共鸣,所以稍远一点就会感到是软弱无力的。
羊声:羊声的音色就像羊叫一样,发这种声音时共鸣限于上嘴唇至鼻的前部,声音非常靠前,共鸣范围很小,因此给人的感觉是扁的,不通畅的和挤出来的。
鼻音:这里说的鼻音是鼻塞音而不是鼻腔共鸣。这是声波传到鼻腔受到阻碍被闭塞所发出来的声音,好像是把脑袋钻到坛子里唱一样,使人明显地感到鼻腔闭塞透出艰难。有这样毛病的人只要捏住鼻子唱就会发现气息向鼻子冲击而不通。如果决心要把声音发出来,就会自行改变通道,打开口腔等共鸣器管。鼻音就会减轻或去除。
白声:白声的产生大多是唱的人仅在口腔或上部共鸣器管做共鸣,白声就白在声音的色彩变化不大,唱的时候局限在上部的某一块小地方共鸣,音色就会受到限制,这样的发声方法唱不出感情上的变化,他们虽然有一条好嗓子,但仅仅是高亢却没有刚柔并济、抑扬顿挫、轻重徐疾,和京剧艺术是不相符合的。
包音:包音的错误是从吐字的角度来衡量的,有的人在唱“发花”辙时,听起来好像嘴老是包着似的,严重的可以发展到所有的张口音都有这种感觉。这种声音看似张不开嘴,但是具体的看并不是张不开嘴,而是由于唱开口音时单拉开下巴,并使舌面拱起,再加上个人认为气息要直接从口腔向外推送的概念,看起来嘴张得很大实际却形成了包音。在汉语拼音和语音学上明确指出,人的口腔在发音时其外形的大小与内部是成反比的,包音的人就是由于口腔内部受到外面张得太大的影响,反而使口盖等器官向下压着不能打开。
黄音:京剧里叫黄调或不入弦也就是荒腔走板。这样的情况可分为1、有的是发声上的问题,并非是耳朵不好而是由于未掌握声乐技巧。2、有的是经过训练嗓子可能比较好也很会唱,但就是荒腔走调。3、有的是唱法上出了问题。这里除了一部分人先天的音乐感觉比较差外,大多是由于气息上出了毛病,比如有的人一味地收小腹而动作过猛、僵硬、缺少弹性使声音变高,俗称“冒调”;又有的人一味地用横隔膜及小腹向外顶,向下压。实际气是往下砸,这样的呼吸时没有弹性的,因此会使音变低,俗称“凉调。
太闷、太脆:闷可能属于脑后摘筋的方法,但是未免摘得过于厉害了点使演唱没有
了亮音。如果气息能改为下沉或推放,声音就会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前移,使声音亮起来。太脆的嗓子我们称它为”玻璃嗓“他们的演唱有撕裂感,声音挤压靠前,但是位置比较低,听起来嗓音很干,没有共鸣,声音从口腔前部和喉头下面发出来的,这样的拼命往前挤得声音对嗓音危害很大。
左嗓:左嗓的特点是能高不能低,只能刚直而不善拐弯,只能高亢而不能抒情。左嗓给人的感觉是头声和假声多,这种嗓音是不够理想的。
疵花:男女声在唱京剧时都有疵花现象。如老生在唱”衣齐“辙时气息过分用力冲击声带最容易出现这样的声音。而女声是在用小嗓时突然出现了一下大嗓。他们共同的原因都是由于气息控制不好使声带振动的力发生不均衡,声带从一种状态突然改变成为另一种状态的振动,使声带用以挡气的力失去平衡。这种不均衡就是产生疵花的根源。
气短:一种是虽然气很足,但是吸在上胸,唱的时候摔胸腔向下使劲,一张口气息马上跑光。另一种是下面的气虽然吸得不少,也有一定的深度,由于上部发声器官的紧张而造成气息不通,憋得慌。这个时候想吸气也不一定能吸进去,故而频频换气。还有一种情况是小腹的运动是单方向的,不能使胸腹形成风箱。光以提吸为主,而且收得过猛过快,一下顶到了头就不能再吸成为静止的状态。当然就无法再供气了。
抖动下巴、伸下巴:这种动作似乎是一种姿态,但是它和京剧的发声密切相关。一种是下巴有意识的运动通常是左右居多。据说这样能增强吐字和潤腔的韵味和力度。第二种是为了追求演唱时的力度,而把着力点放在了下巴上。第三种是伸下巴。这三种情况虽然下巴的运动形式和方向不同,但是对声音却没有任何好处。下巴的乱动会损害韵母的准确性,更严重的是因为下巴抖动的力量大了使喉器和舌根进入紧张状态,最终损害了声带。嗓音的响亮、好听,主要靠气息的力量,发声器官和其邻近的下巴都只需在作成字腔的音型时,具有和气息相对抗而又相适应的力就可以了。所以再运动下巴就是多余的和有害的了。
以上的一些情况,尽管在演唱实践中常见,但并不是有了这样的问题就不能唱好戏。一个人发声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某一方面有缺点,而在另一方面则较强,就可以把缺点带过。何况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对不科学不合乎生理的现象如能够坚持锻炼,也能增强对他的适应能力得出乎寻常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