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村子,竟然有半数村民是农民画家,年收入过百万
最近刺猬公社的一篇《实地访山东新媒体村:农妇做自媒体收入破万 平均工资比上海还高》刷爆了朋友圈。文中讲述了致力于打造农村自媒体的山东小伙子李传帅,带着20多位农妇,或是写农村纪实类的原创文章,或是将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剪辑并加特效处理,这样的内容创作让他们走出了一条农村特色创富之路。
“我们真实的写出了农村的真善美”,李传帅在朋友圈中写道。的确,如今的很多农村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个落后、闭塞的样子了。村民们接触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靠体力讨生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村子,村里人人善画。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人们赞美这里的人们是一群“乡野毕加索”。在他们看来,他们是传统的,也要耕种也要收获;但他们更是开放的,村落溪流、村头故事,每一点都是他们画笔下灵感的来源。他们不懂艺术,但他们最懂生活,所以他们的作品不是艺术,而是生活。
还未进村,一幅精彩的壁画映入眼帘。这画是村里的农民画家一笔一笔、一点一点画上去的。没有多么高超的技巧,却只为了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心情,感受到他们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进入村子,你能明显的感受到江浙的风格。建筑坐北朝南,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民居都采用瓦片垒成屋顶,以砖搭建房身。
历经岁月,这些建筑外的白墙已然剥落,失去了原先光洁的样子。但在农民画家的画笔下,这些原本有些杂乱的旧房屋外墙重新焕发了生机。
画家们没有画复杂华丽的花纹,没有画炫目庞大的场景,而是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景象。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复刻在了墙上,看似随意,实则真切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你看这墙上的画与周围的村民生活,是不是莫名的很统一。
江浙的建筑还喜欢傍水而居,流动的水能够营造更多的层次。一派悠闲舒适的样子。
随着村子的发展,村民们也在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房屋外墙,最好的装饰就是一幅幅靓丽的壁画。
新与旧、白墙与壁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印象深刻。
据了解,余东村农民画已有30多年的历史,如今村里年纪最大的画家已经八十来岁。余东村的总人口其实并不多,不过几百。但其中一半都是农民画家,每年可以创造上百万的财富。
那么余东村是怎么从山村变画村,还能创造这么多收入的呢?
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举办了一次农民书画培训。当时衢县文化馆美术干部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免费指导农民进行绘画创作。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一群村民爱上了画画,于是他们开始在当地农村进行书画创作。
到了八十年代,农民画爱好者因为要忙于生产,美术班也就搁置了。只能在业余时间,大家自学。那是他们的学习素材包括了民间墙头画、檐头画、剪纸、刺绣、皮影等等。2003年,16位农民书画爱好者建立了柯城区第一支乡村农民文化创作协会。
三年后,在当地政府和柯城农商银行的支持下,9个农民画骨干成员共筹资数十万元,以股份制形式筹建了一个开发工艺产品的实体。目前,协会会员已达几百人。不仅产画,还产工艺品。余东农民画从农民的自娱自乐开始走向市场化运作,艺术品成为了商品。余东村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
今天的余东农民画颇具影响,甚至走出国内受邀走进了国际文化艺术节。
看着这些画师自豪的展示自己的作品,我不禁深深的感动。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且这也是她们的热爱所在。
去村子拜访的时候,正好赶上他们的橘灯节舞龙。因为余东从八十年代开始遍植柑橘,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柑橘。所以每年余东都会办橘灯节庆祝丰富,还要舞龙,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看着他们热热闹闹的举着橘灯,围着中间的龙舞得尽兴。我想我知道为什么他们能画出这样朴实却打动人的画了,因为他们热爱生活。他们画天画地更是在画自己。
耕种、养殖、互联网……他们的绘画主题越来越丰富。
农民画,扎根于乡村,到今天走出乡村。真心希望余东的艺术可以一代代薪火相传,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