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技法全集(附动态图教程)

一、起 笔

1.露锋落笔

露锋落笔是指露着笔的锋尖顺势落笔入纸。由于是露着锋尖顺势落笔,故用笔比较简便轻快,笔势比较生动活泼,易于上下左右呼应。
露锋落笔多是一个字的首笔,如“九”字的第一笔撇画的落笔处即为露锋落笔。但也有字其它笔础落笔也是露锋,如“新”、“和”字左右两边的第一笔都是露锋起笔。露锋起笔也有藏锋的动作,只不过这个藏锋没有在笔画的起笔处,而凌空取逆势,即所谓“抢锋’,这样落笔入纸即能发挥简便、敏捷、生动活泼的特点,又使

2.侧 锋 落 笔

平时写字经常使用的是中锋,这是楷书、行书中主要用笔,其次还有侧锋(也叫偏锋)、逆锋等。侧锋落笔往往是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不过落笔时只是略带侧势。
如“山”一字的中竖,“北”字的左竖落笔处,就是侧锋落笔,“侧锋取妍”的意思就是侧锋落笔写出来的点画比较俊快、十净利索,雄健刚强,有方笔的意味。但要说明的是侧锋不是一侧到底,而只是起笔时使用侧锋,行笔时还必须是中锋,否则一侧到底便成了败笔。

3.逆 锋 起 笔

所谓逆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取逆势起笔。
如“楼”、“右”、“技”字的第一笔,本来是由左而右,现在是先从右而左,然后再由左而右。当然逆锋起笔时只是向左逆一下锋尖就可以了,不必从右端逆到左端。逆锋起笔是篆隶的用笔法,即所谓“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使线条圆劲厚实,富于含蓄美。但行书的逆锋起笔毕竟不同于篆隶的逆锋起笔,它要求逆锋起笔时

4.搭 锋 承 笔

搭锋承笔就是逆势露锋,承接着上笔的收笔。搭锋承笔又有正搭和反搭之分。所谓正搭往往承着上一个字末笔的笔势而逆势露锋写出下一个字的首笔。
如“戈”.“黄’字的首笔横的落笔处即是;所谓反搭往往是随着下一笔的末端笔势,逆势露锋写上一笔。如“有”字长横的落笔处即是。搭锋承笔,上下笔之间笔断意连,相互照应,气韵生动,真耐人寻味。正因是措锋承笔,尤其要注意上下笔的关系,书写时要一气呵成,不能有所停顿和间隔。

二、行 笔

1.中锋行笔

中锋行笔就是要使笔锋保持在点画中间行笔。中锋行笔是用笔的关键,是书法的生命。要能达到中锋行笔,就要在行笔时掌握好掌竖、腕平、笔杆直,同时还要随着墨液缓缓下流而不断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篆、隶、楷书是这样,行书亦如此,如“乎”、“本”字除落笔和收笔外,中间所有的点画都是中锋行笔,“华”字亦是。划重点:中锋行笔,笔迹圆润、道劲,妍美。

2.裹锋转笔

所谓裹锋转笔即是在转折处,用笔使毫不能太铺,要有所收敛,同时笔杆要稍加使转,以圆转代替方折,如“思”、“里”、“风”字的转角处即是。行书之所以比楷书书写简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以圆转代替方折。
裹锋转笔,转折处玲珑流利,有一种活泼、自然的流动感。蔡邕在《九势》中所说的“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就是指裹锋转笔。但要注意裹锋转笔处,必须圆转中隐含折意,故书写时仍需驻笔、提按,否则圆而无骨,缺乏方圆兼备之妙趣。

3.折锋转笔

所谓折锋转笔,即转笔时如同写楷书一样,先提后折,顿笔后再调锋而下,只是书写速度略快些,转折处投有楷书那么方折,而是既看出是方折之意,又有圆浑之感,有骨有肉,骨肉兼备,即所谓“方中有回,圆中有方”。使人看了圆润、浑厚、劲挺。欲如此,则折锋转笔处要有方折的意味,折时要重些,轻重提按要一
划重点:行书中的折笔写法,不外折锋转笔和裹锋转笔两种用笔。折锋转笔外露,裹锋转笔内含,各有千秋,但一般说在行书中以裹锋转笔为主,折锋转笔为辅。

4.衄锋勒笔

衄锋勒笔,就是点画中间稍用力顿挫一下,再中锋勒笔而出。衄锋勒笔大多数是用在反撩与撇的交接处,如“又”、“文”、“交”字的反捺中间用笔。衄锋勒笔,用笔收敛蓄势,短小精悍,而形态也有变化。这种用笔米芾书法中常用。
划重点:衄锋勒笔在衄锋时要有力,勒笔处要迅速,捺画末笔要收得住。

5.提锋连笔

提锋连笔即提笔连锋,也就是在点画相连处用笔提而不断,锋尖着纸带出牵丝。凡是点画间有牵丝相连者都是提笔连锋用笔。这种用笔的好处是:“是点画处皆重,非画处,偶相牵引,其笔皆轻。”(姜夔《续书谱》)且主次分明叉递相映带,如“墨’'照,“然”的点画牵引处。
在书写过程中,提和按,连和断,互为辩证的关系。提锋连笔是牵丝的写法,非牵丝处都是字的实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笔要实,不能虚,用笔要按不能提。只有按得下,方能提得起,只有实是实,方能虚是虚。

三、收 笔

1.折锋收笔

折锋收笔,指的是在字的最后一笔的末尾回腕折锋出锋离纸。因此,最后一笔的收笔处出现回锋的勾挑,如“再”、“至”、“北”字的最后一笔横画的末尾。
折锋收笔如果在一个字中,则是为了开启下一笔;若在一行字中,则是上一个字为了开启下一个字。因此,如果上笔是折锋收笔者,则下一笔往往是搭锋承笔,来承接上一笔的笔势。这样一折一承,形成一种很自然的笔势呼应。这种相互呼应的用笔方法,在书法上称为折搭取势。

2.回锋收笔

回锋收笔就是在笔画的末尾收笔时要回锋。回锋收笔和逆锋起笔同样都是篆、隶书的用笔法。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楷书时也强调回锋收笔。但楷书的回锋收笔与行书的回锋收笔不同,楷书回锋收笔的笔锋是藏在笔画里的,不露锋芒,而写行书时的回锋收笔可以不露锋芒,也可以略露锋芒。
这样用笔更好,既含蓄又生动,更能体现出行书的特色,如“王”、“五”、“并”等字,底横使用的就是回锋收笔,稍微回带勾挑,露出锋尖。

3.出锋收笔

出锋收笔即笔画末尾处露锋而也。这样收笔“以耀其精神”。这种出锋收笔人多数使用在笔画末尾呈尖状的笔画,如撇端捺尖处等。
如“足”、“之”、“人”等字即是。出锋收笔实际上是楷书的用笔法,行书用出锋收笔书写时较为快速婉转。

4.抽锋收笔

抽锋收笔,就是在笔画收笔时一笔抽锋而出。抽锋收笔与出锋收笔相似,但抽锋收笔比出锋收笔要放纵些,所以无论是撇还是竖,用抽锋收笔写出的字气势奔放。
如“半”、“巾”、“锋”等字即是。在使抽风收笔书写时不能犹豫,要肯定简直,力送笔尖。

5.杀锋收笔

杀锋收笔,多数使用在反捺上。杀锋收笔在落笔得势以后,应依靠腕力,由左上向右下,由重到轻至出锋收笔,一笔劲直按下,力要送到笔尖,且要收得住笔。杀锋收笔类似抽锋收笔。只是更为干脆、更为强劲,故称杀锋收笔。
用杀锋收笔书写出来的反捺,其形状如同国画中的竹叶,如“文”“故”“足”等字。正因为杀锋收笔的反捺形同竹叶,非常干脆、强劲,所以落笔时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不能同其他笔画用牵丝相连结。

6.驻锋翻笔

露驻锋翻笔就是笔画收笔时,用力一顿,然后用腕力翻笔直上,翻笔必须先驻锋,以蓄势得力顺势接下一笔。这种用笔方法多用于横画的收笔处。翻笔前先驻锋,目的是为了蓄势得力。
驻锋翻笔向上,为的是便于书写下一笔画。如“英”、“李”、“先”等字。

7.顿锋回笔

顿锋回笔即是收笔前顺势一顿,然后回锋收笔。顿锋回笔与出锋收笔正好截然相反,顿锋回笔书写的笔画是圆形的,而出锋收笔写出的笔画是尖的。如果以竖画为例,使用顿锋回笔,书写出来的就是“垂露”竖;若用出锋收笔,书写出来的则是“悬针”竖,从形态上看,顿锋回笔书写出来的垂露竖较为凝重,而后者较为洒
顿锋回笔,必定是先顿笔后回锋,而且回锋时往往是向左上。如“中”、“华”,“峰”等字。

8.环锋踢笔

环锋踢笔就是行笔环锋接连收笔踢出的用笔法。多用于写钩笔。由于用环锋踢笔写出来的钩形如蟹爪,故也叫作“蟹爪钩”。由于用笔顺着一定的环势运锋,最后踢笔向上收笔,所以称这种用笔法为“环锋踢笔”。
使用环锋踢笔书写蟹爪钩时,应注意不宜均匀用力,要在逐渐提锋收笔的同时,每一转折都要作一小停顿,做一小折笔,最后踢笔而出,才能书写出尽其妙趣的笔画。如“寺”、“专”、“封”等字即是。环锋踢笔写出的蟹爪钩有向左的,也有向右的。方向虽异,笔法相同。

四、特 征

1.增加钩挑与牵丝:

楷书书写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行书则不然,是将点画连起来书写,即所谓“相间流行”,所以行书书写时在点心之间自然地出现或增加了由于用笔带出来的钩挑和牵丝。所谓钩挑是在原来没有钩挑的点画上,行笔时顺势写出来短钩,如“茂”等字。所谓牵丝则是在前后或上下笔本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笔势带出来细细
注意:钩挑与牵丝不能使用太多太弱,用多了,到处都是钩挑与细牵丝,显得用笔不干净利索,造型不美观;太弱了,钩脚如肉瘤,细丝如棉线,显得软弱无力,缺乏铁画银钩之健美。

2.以圆转代方折:

楷书转折处多为方折,而行书转折处多采用草书圆转的写法,所以行书才显得笔势流畅。但需注意,行书的圆转中隐含着折意,写时仍需要驻笔、提按,否则圆润而无力,缺乏方圆兼备,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之妙趣,如“后”、“落”、“生”等字。

3.改变书写笔顺:

小学老师强调写字注意笔顺,这确实是很重要,特别是楷书。然面在行书中,有时有意识地改变楷书的书写笔顺,而采用草书的笔顺,其目的是便于书写,同时也是为了造型的变化多姿,如“感”字。
注意:一般地说行书写法也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但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倒也别有风趣,如“风”“国”字等,但也必须注意,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势利导,要合乎草书的规范。且不宜多,偶见则收,方能成趣,如果滥用成灾,使人乏味,就失败了。

4.用笔灵活:

行书比楷书用笔灵活多变,同样的点画可以这样写,可以那样写,不受约束。如“也”字的浮鹅钩,一般是回锋收笔而出。但如果勾端由上翻笔而下也可以。又如木字旁,一般是写好横画和竖画后、笔势总是从左边带出撇挑,但从右边挑笔而上,然后顺笔就势写出撇挑,也有道理。如“杨”字。

5.起笔露锋人纸:

楷书无论是点、横,还是撇、捺,都强调调减锋为主。而在行书中起笔处以露锋人纸为多,因为露锋人纸,书写起来比较简捷方便,自然流畅,例如“生”字的左竖,“红”字的撇画及“工”字横画的起笔,“河”字三点水的侧点等,都是露锋人纸。然而必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字虽然都是露锋人纸,但不是随便的顺锋搭下
注意:露锋人纸,取势要求要快,写出字来,笔意就生动活泼.而藏锋取势较慢,笔意含蓄凝重。这两种写法各有所长,我们书写时相互结合掺用,这样可以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一般说,行书开头的起笔往往是露锋人纸,而以下的承笔处则多数是藏锋用笔。

6.以点代替其他笔画:

为书写简便敏捷,行书常常以“点”来代替其他笔画,以短小的“点”代替其他较长大的笔画,可以使字的结构形态发生变化,造型更为别致。
如将“京”,“影”字中的“小一字改写为三点则更敏捷,字型发生了变化,显得饶有趣味。又如“大”字,将捺笔写成侧点来表示,这样书写起来简捷流畅,造型也显得精悍朴实,别具风味。

7.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兼工带写的字体,它的使用范围很广,表现力丰富,常常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姿态各异,如“是”字有四种写法,四个姿态,结尾收笔各有不同,有收有放,亦工亦草,情趣盎然。再如“英、落、草、奠、花”同是草字头,但写法各不相同,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如果同样的字或是字头字尾相同的字,写得千篇一律,没有变化,使人看了乏味,那就不成其为书法了。

体态多变是行书一个长处,这是楷书和草书难以相比的。体态多变的典范要算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之”字有20个之多,但写得各具形态,无一雷同,极尽变化之能事。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米南官)对此曾叹为“之字最多无一似”。可见行书变化之妙趣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