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食少火

​气食少火:

如何理解:

少火生气

壮火食气

其对后世

有何影响

历代看法

不尽相同

一种认为:

“少火”即

气味温和、

能养正气

的药物

如人参、黄芪之属

“壮火”即

气味纯阳

刚烈之品

久服能够

消蚀正气

如乌头、硫黄之类

一种认为

“少火” 即

温和的阳气

属生理之火

“壮火”

是亢烈之阳

属病理之火

生理之火,人身不可须臾失之

即是生命原动力和活力的象征

病理之火

戕害人体

消耗正气

即是疾病

活动表现

任何功能活动

都要物质补给

消耗物质的

同时应生成

新的物质以

补充消耗者

人身阳气是

其功能活动

的综合体现

但必需以,阴精作为

其活动的,物质基础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 之使也

阳气

既是机体,生化代谢的,原动力

也是脏腑,机能活动的,集中反映

张介宾:

生化之权

皆由阳气

自然界之有

芸芸众生者

是阳光普照

大地的缘故

人之所以有生

只此一息真阳

为其大宝而已

人身

阳气和平

生化不息

阴精充长

《内经》

“阳生阴长”、

“阳化气

阴成形”

反之

无论阳气,之衰减抑或亢害

皆可使人,生化失常而罹病

“少火之气壮”、

“气食(饲)少火”、

“少火生气”

是为人体

正常生化

的过程

“壮火之气衰”、

“壮火食气”、

“壮火散气”

阳气过亢

伤人正气

病理状态

“少火”而为“壮火”

生化而致病变

即反映了

物极必反

的辨证观

少火生气

壮火食气

的观点,在临床上

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不仅为后世

“气火失调”

的病机理论

奠定了基石

养生学以及

临床治疗上

也为正确应用

温补、温热药

提供理论依据

发病学观点:

情志失调、

烦劳过度、

外感六淫之邪

均有可能诱发

少火转化为壮火

分析“煎厥”

(耳鸣耳聋、目盲昏暗、

甚至突然昏厥的一类病证)

病机之时

明确指出

这种疾病是因为

烦扰阳气,导致

阳气亢盛,耗损阴精,

复因暑热之邪煎迫而发

自秦皇赢政

求不老方药

许多帝王显贵

为了长命登仙

皆服饵“仙丹”

其中金石纯阳刚燥之品,耗人阴津

久服之后不仅无所补益,反致夭折

这些纯阳之药,即正是

“壮火食气” 的例证之一

后世许多医学家根据

《内经》“气火”理论

结合临床经验发展成

许多独特的医学流派

金元医家李杲

在这一理论的启迪下

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

百病皆由脾胃,内伤引起

病机的关键是,“阴火”

饮食、劳倦、情志所伤

都可使“阴火”内盛

“阴火”

又分虚实

其中脾胃气虚

阴血津液亏乏

而致者属虚火

谷气下流

酿为湿热

虚中挟实

七情引起

心火亢盛

多属实证

内伤热中

证的病机

气火失调

人体元气不足时,“阴火”亢盛

人体元气充足时,“阴火”自敛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治疗上,主要运用

补中气,平“阴火”

创制了:

补中益气汤、

调中益气汤

等著名的方剂

形成了

中医学术史上

的“脾胃学派”

朱震亨提出

“相火论”

世间万物内部都存在

动与静,两种状态

“动”为主,是万物

生存、发展的根源

人体内部生化的

动力就是“相火”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同时,朱震亨强调

不能忽视“静”的作用

动而无静,是为妄动

妄动反而,导致病变

引起

相火妄动

原因可以

多种多样

情志过极、

劳倦过度、

饮食厚味

相火理论

养生防病

有很大的

指导意义

如他积极

提倡晚婚

婚后性生活

要有节制

“动而中节”

以养阴抑阳

防止“相火”亢盛

对于老年摄生

不但反对服用

乌头、附子、

金石仙丹等

纯阳之品

反对饮食肥美

主张饮食清淡

由此可见,《内经》关于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观点

对中医学术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哲理

和医理为:

临床治疗、

理论研究

提供了

思路

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