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微塾】绝句的结构
诗词微塾
绝句的结构
格律诗中的绝句是中华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自古以来最受欢迎的艺术。其中名篇名句多不胜数,朗朗上口,家喻户晓。原因是,绝句用最少的字表现最突出的主题、最感人的画面;语言明了,让人一看就懂;题材平常,带普遍性的;意味绵长,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绝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于用物象表意,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于组织语言,是驾驭语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语言的链条。这个链条就是绝句语法艺术。一首艺术高超的绝句,都离不开科学的语法结构。语法和语言总是如形随影,形影不离。高明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高超的语言和语篇。反之,枯燥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枯燥的诗句结构;混乱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混乱的语篇。这就是把绝句写得生动、灵动、耐品的秘诀。现在,我们一起来从语法入手,研究、学习唐代诗人的名篇,从而提高我们绝句的欣赏和创作水平。
例1.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借景抒情。两幅对联,四处景物,一句一景,被称为四条屏。诗的上联写草堂周围近景,由视觉从下到上捕捉景物: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白鹭向青天深处飞去,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诗的下联写草堂远景,同样由视觉起,由远及近:上句远景,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下句写近景,向门外一瞥,近处可以见到停泊在长江岸边的来自万里东吴的船只,想象开阔,意味深长。
从语法结构看,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定语数词:两个对一行;主语景物:黄鹂对白鹭;谓语:鸣对上;宾语:定语:翠对青;宾语:柳对天。语法主体结构是:
第一句: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第二句: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主语:窗对门;谓语:含对泊;宾语:定语+雪对定语+船。语法结构是:
第三句: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第四句: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作者采用排列艺术法,四个句子全是主谓结构排列,上下两联景物分明,对仗工整,句子成分却错落有致,不单一呆板,朗朗上口,成为千古名作。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请读者注意,用排列法写绝句,最容易写成句式单一的僵化句式,读起来意味索然。
例2.荆州怀古唐·刘禹锡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陂化宝衣。
作者根据耳闻目睹思维谋篇,采用排列法画出马嘶、麦秀、风吹、火入四副画面,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且每两句对仗,又是一幅漂亮的四条屏。
从语法结构看,一二句每句是由两个并列句组合:
主谓(马嘶)+地状(古树)+主谓(行人歇)
主谓(麦秀)+地状(空城)+主谓(泽雉飞)
句意高度浓缩,对仗工整。三四句分别两个兼语式的句子组词的对仗句式:
主谓宾(风吹落叶)+动宾(填宫井)
主谓宾(火入荒陂)+动宾(化宝衣)
句意同样高度浓缩,对仗工整。且两个对仗句子语法结构各异,灵动活泼,同样是造句高手。
上述例子说明,用排列法组词造句,使用不同结构的对仗句是使诗句升华的秘密法宝。
例3.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诗。作者根据目见之物进行布局谋篇,分别用四个句子分别说了四件事,排列写出。首句“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第二句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是传神之笔,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第三句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第四句,“一院香”不仅为全诗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从语法结构看,第一句是两个并列句组合:
定语(绿树)+主谓(荫浓)+定语(夏)+主谓(日长)
七字高浓缩了此诗的时空背景。第二句是一个完整的单句:
定语(楼台)+主语(倒影)+谓语(入)+宾语(池塘)
简单明了,交代作者所见景物。第三句又是一个并列复合句,继续写所见景物:
定语(水晶)+主谓(帘动)+定语(微)主谓(风起),与首句语法同。第四句继续用单句写所见景物:
定语(满架)+主语(蔷薇)+状语(一院)+谓语(香)
纵观全诗,虽然用排列手法谋篇布局,但语法结构富于变化,句子灵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值得学习。
例4.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绝,家喻户晓,因为没有难字,没有典故,十分通俗易懂,物象清晰,境界优美,意境深远,又讲究章法。全诗一二采用排列法,按时空顺序排列。先后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文造境。第三句采用突兀法,笔锋是一“转”,进入主题,“问酒家”,第四句作答“杏花村”,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从语法结构看,一二句都是主谓结构,但又有变化,所以不单调:
第一句:时间状语(清明时节)+主语(雨)+谓语(纷纷)
第二句:定语(路上的)+主语(行人)+谓语(欲断)+宾语(魂)
请读者注意,这两句给诗病论打脸了。按照某些诗病论,“清明时节”犯题,因题目是“清明”。第二句“路上”是赘语,因“行人”必然在“路上”,不言自明。试想一下,如果删去所谓病字,换成其他字可以吗?显然不可。三四句是问答流水句,第三句问“何处有酒家”,第四句答“杏花村”。如行云流水,十分自然顺畅,是诗家学习的典范。
例5.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凉州,即现在的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作者写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乐。一二句写饮酒的热闹豪壮场面:月光下将士们在沙场上豪饮,军乐乐手在马背上弹着琵琶(一种胡琴,专由男士演奏)助兴。三四句用突兀法转为抒情:今晚我醉死在这沙场上请你不要嘲笑我,因为自古以来打仗时几个人能回来。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感情真挚,成为描写军旅生活千古名诗。
从语法结构看,第一句,是由两个偏正词组作定语组成的两个名词短语,从语言逻辑上看作宾语,省略了主语“将士”和谓语“端着”,从而是语言凝练。结构是:
定语(葡萄美)+名词(酒)+定语(夜光)+名词(杯)
第二句,是复合句,欲饮是时间状语从句(将士刚要开始饮酒),琵琶马上催,是主句(琵琶就开始演奏助兴了)。作者用高超的组词造句艺术,把众多内容浓缩在七个字中,可谓造句高手。结构是:
时间句谓语(欲饮)+主句主语(琵琶,借代,指乐手)+地点状语(骑在马背上)+谓语(催)
第三第四句是流水句,即两个句子组词一个完整的意思,相互修饰限制,缺一不可;或一个句子分两部分说。这个流水句是因果句,第三句是果(醉死),第四句是因(说明战争的残酷)。
流水句,常用于诗句的结尾,使诗句结构严谨流畅,值得诗家学习。这样的例子很多,此不赘叙。
例6.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是写景诗。小诗犹如一幅江天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从语法看,一二句是对仗句:
第一句:地状(千山)+主谓(鸟飞绝)
第二句:地状(万径)+主谓(人踪灭)
三四句是流水句:
第三句:地状(孤舟)+主语(蓑笠翁)
第四句:谓语(独钓)+宾语(寒江雪)
不难看出,短短二十个字,语法结构灵动有序,一字千金,意蕴深远。
例7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二十字,把景物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浑,放眼无限。同时寓哲理于笔端。诗的首联用对仗,三四句,用流水句。全诗构篇有道,诗脉顺畅,浑然天成。尤其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被作为追求最高境界的座右铭,家喻户晓,千古传诵。
从语法结构看:一二句,对仗:
主语(白日)+方式状语(依山)+谓语(尽)
主语(黄河)+地点状语(入海)+谓语(流)
语言非常凝练,对仗十分工稳。三四句,是流水句,第三句是条件,第四句是主句,构成“欲……更……”模式。通篇语法结构合理,语言通俗易懂。
通过上述七首绝句赏析说明,一首好作品,语法结构必须清晰灵动,避免单一枯燥;必须科学合理,符合汉语组词造句习惯;造句内容含量大,字词简洁、生动达意、通俗易懂;杜绝生造词语,杜绝不符合语法逻辑句子;通篇四个句子布局科学合理,排比法和突兀法并用,对仗句常用,结尾二句常用流水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