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肯生孩子的人,是怎么想的|豆爸读书会

文/编辑:豆爸读书会

全文音频

欢迎来到豆爸读书会,每周四在亲子学乐公众号首发更新。

最近看了一档国内首个离婚真人秀节目《再见爱人》,真是一期比一期精彩。细数里面三对出现问题的夫妻,想离婚的,已经离的,还有处于离婚冷静期的。他们的故事像极了生活中的你我。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佟晨洁和魏巍,平日里,俩人只要不谈生孩子,相处都很和睦。一旦涉及这个问题,俩人的关系就开始剑拔弩张。这次又因为“要不要生孩子”发生了争吵。

魏巍觉得自己有了孩子后,就会找到在上海的归属感,却没有考虑过妻子佟晨洁背后不要孩子的原因。作为高龄产妇,她的害怕以及对未知的恐慌,魏巍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正如沈弈霏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生的问题和婚姻的问题都不能通过生孩子来解决。每个成年人都要对生孩子这件事有真实而深入地考量。无比赞同。生育是件大事,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财力、物力,还消耗着我们的耐心、包容心、责任感,需要每个人慎之又慎。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最好的决定》,就讲述了关于生育、丁克、婚姻、以及活着的一些见解与洞察。本书打破了很多人对于“丁克”的刻板印象,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参照。无论我们做出何种选择,都各有其利弊,但都不妨碍我们做一个负责任以及幸福快乐的成年人。

这本书收录了十三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关于“选择丁克 ”的坦诚思考及人生经验,作者们分别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种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都是专业的作家。最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并非都讨厌小孩,相反有的人曾经很渴望拥有小孩。

选择丁克,不是一拍即合的决定,他们也是经历了内心的苦苦挣扎,最终才顿悟,比起结婚和生育,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就是遵从内心,做真实的自己。

为何生育成了现代人最难跨越的一道坎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话题:三胎政策来了,你愿意生第三胎吗?

其中有一个扎心的回答:三孩来了,问题现在一个都不想生。

想起2015年二胎政策刚开放时,一年的时间人口从1655万上升到1786万,可是到了2018年,数字又回到了1523万;2019年甚至降到了1465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生孩子呢?

作家劳拉·吉普尼斯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答案。劳拉年轻时有过一段长达五年的感情,也有过要生小孩的想法。只不过当时男友的重心都铺在工作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地演出,也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事业。

当劳拉怀孕的那一刻,她才意识到:如果现在生小孩,身边连搭把手的人都没有。想见男友,还要自己推着婴儿车,艰难的背着大包小包去赶火车,与男友会合。这种“为人母”的感受,让劳拉既矛盾又沉重。她不想从此被母亲的标签捆绑住,去过以后的生活。好在,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她便恢复了理智,做了人工流产。

虽然说生物性决定了女性要担任生儿育女的责任,但仍有一点逃避不了,就是社会对妈妈的要求:不仅会做方案,还要照顾好家。一旦孩子不舒服,被指责的永远是妈妈。

那些看不见的情感需求压抑在内心深处,她们付出的劳动也被认为“理所应当”。这种病态压力下,谁还敢“冒险”去创造生命呢?

令人诧异的是,比起女性面临的种种困境,有些男性也排斥生育。想起一位男性友人的话:我不想生孩子是不确定把孩子带到这个竞争惨烈的世界上,是否公平。即使我现在收入增加了,阅历也长了,但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焦虑和压力。

是啊,近年来教育逐渐内卷化,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就开始报各种兴趣班、培优班,导致育儿的门槛越来越高,家长们也开始不堪重负。

就像杰夫·戴尔在书中讲述的,他怕自己有了孩子后,受大环境的影响,会控制不住鸡娃。给下一代灌输一些上进的“观念”,以便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孩子被裹挟着往前走,就背离了我们养育的初心。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肯定会发展越来越好。但是孩子能否跟上时代的节奏,这是每个家长都担忧的问题。

比起为人父母,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做好了当家长的角色转换?是否能一起与伴侣分担育儿路上的艰辛?是否愿意为这个小生命放下舒适的生活,去打拼奋斗?只有先想清楚这些问题,人们才会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生育。

选择丁克,究竟因为什么

想起走出大山的安徽女孩王慧玲说的一句话:生孩子只有一个目的,你有足够的能力责任和爱想去奉献,愿意牺牲一部分自我去成全另一条生命,去陪伴感受一条生命成长的喜悦。

深以为然。只有当我们准备充分之后,自愿去孕育一个崭新的生命,才是对自己和孩子人生的双重负责。可是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是真的爱你》,剧中陈娇蕊和莫铭的故事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陈娇蕊没生孩子前,独立、业务能力突出,妥妥的职场女强人。然而孩子的到来,让初为人母的她力不从心,一边是不断上升的事业,一边又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事业与家庭的无法平衡,让陈娇蕊每天都活在崩溃的边缘。

而丈夫莫铭呢,非但没有给到她应有的关心,还指责她没有当好妈妈。说好俩人轮流照顾,孩子半夜啼哭的时候,莫铭怎么叫都叫不醒。这些日积月累下的“隐形压力”,最终把陈娇蕊推向了抑郁的深渊。

做父母,的确很考验人。它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还会打乱我们所有的节奏。同样的,职场上无处不在的压力,也让很多男性对生孩子打起了退堂鼓。他们觉得生孩子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不愿牺牲自己的社交和自由,去承担一些相应的义务。

54岁的蒂姆·科瑞德,是一个铁杆丁克。他在自己的随笔集中写过:“身为父母就好比加入了一个邪教组织。”在他看来,一旦成为父母,就势必要做出妥协和牺牲。每天都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到处乱扔的玩具,宝宝的尿渍和尖叫声,这些都让他无法忍受。

其实蒂姆选择丁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有了孩子,他就有了牵挂,也不愿承受分离的痛苦。有研究表明,不管是个体还是夫妻,孩子都会增加他们的压力,降低幸福感。

确实,孩子出生后,我们的生活会面临翻天覆地的考验。不仅要把爱和时间一分为二,还要牺牲掉自己的兴趣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在之后没有找到方法去重建以前的生活,那么你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控感。

因此,比养育后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先了解清楚生育背后的代价与风险。如果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再去做决定,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冲破束缚,活出自洽的人生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生育孩子,大都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为此很多人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当事人的心声,童年的不被爱、父母的抛弃与打骂,这些内心的创伤让很多人恐惧生育,怕自己无法做好父母。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周围人的指点和批判,更是吞噬着他们的情绪。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种困扰,活出自洽的人生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珍妮·赛佛的故事,她42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超越母性:选择没有孩子的人生》,同时也作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不生育。如今67岁的再次回忆自己的故事,依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给了我们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关于生育,是真的想要孩子,还是羡慕别人家的小孩,从而产生了想要“生孩子”的欲望。只有理清内心的真正需求,我们才不会盲目冲动,下一步才会做出理性地抉择。

其次,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诚实面对。珍妮觉得比起成为智慧的妈妈,她更想要的是做自己。于是她决定按照内心的意愿走,把重心放在提升自我上。只有学着关注自己的感受,并勇敢地面对它,我们才不至于后悔。

最后,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就是说无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你都要有说“坚决不”的勇气。不管外界如何随波逐流,你始终要有自己的态度。不管你处于哪种身份,生活始终是自己的,理应由你自己说了算。

没有谁的人生是不遗憾的,既然选择了,就大胆去做。正如古人说的:人生何其短,为上下求索,穷尽可能的去见识、去体验,去领悟,才不枉此生。

与其在自我束缚和内心的矛盾中艰难前行,不如抛开陈旧的思维枷锁,遵循内心,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发现自身的价值,活出人生的丰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