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问道管理」之十五
企业对外投资是一个平衡,在整个“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做,又要减少盲目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做企业,稳扎稳打、精耕细作、步步为营。
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我们的硬实力在加强,软实力上也要下点功夫,要讲好中国经验、中国故事和中国的企业家。在“走出去”的同时,输出中国文化和中国式管理。
防控风险
01
“走出去”的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一是外汇汇率风险。外汇管制和贬值的风险很大。★二是政策风险。有的国家政策变来变去,企业刚刚赚钱政府就把税收提高了,弄得企业赚不到钱。★三是战争风险。有的国家容易发生政变和战争。要重视人身安全,如果人不安全,赚钱就没用了。防控风险的具体举措:★(1)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任何国家都有它的特点,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入方法。★(2)房地产等不动产相对保值,纸币贬值时房地产会升值,可以圈一些地、盖一些房子。或者进行易货贸易(买当地的货物,如芝麻、石油、铁矿砂等)。★(3)保险。西方应对风险就是用保险。现在很多国家都有中国的保险机构,中国建材有些项目就上了保险。★(4)不要只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机会,也要看发达国家的市场和机会。发达国家汇率比较稳定,政策也比较稳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5)如果企业认为风险可控可承担,愿意承担风险,有应对风险的能力,愿意冒一定风险也不一定不对。这是我们总讲的企业家的冒险精神,螃蟹总要有人吃。★(6)大家都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国际化的人才也是在国际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建材防范风险经验:中国建材每年都编制全面风险报告,其中会认真地分析国际上的风险,并进行判断,指导大家怎么做。中国建材集团总部负责做战略规划,把全球市场分成七块,由集团来统一排兵布阵,与业主对接不打乱仗。同时也积极鼓励公司的积极性,兵在外将在外,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及时和总部沟通,总部获得一些新的信息,也会适当做一些调整。
02
“走出去”的借力
走出去应该是一种借力。借力中国民营企业对当地的了解和经验,借力跨国公司联合开发。
★借力民营企业: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国企、民企不分家,是一个兵团。很多行业都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先“走出去”,对当地的政策、法规都非常了解,是引路人。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而且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成功的,为中国“走出去”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借力跨国公司:
中国建材是后起的公司,如果在世界上处处建立办事处,开支费用就会太高。因此借力日本三菱、法国施耐德等跨国公司的一些办事处,利用他们的一些触角开展合作,比自己设办事处要好。
“走出去”是一个实践过程。现在中国建材的这些干部们踏遍青山人未老,到每个地方去,一定能讲得头头是道,这就是一个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慢慢成熟的结果。
03
站在道德高地做企业
任何国家都有它的特点,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入方法。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是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做企业。怀着“真、实、亲、诚”的儒家文化和当地融合,处理好与当地政府、民众的关系,就会好一点。
如中国建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每年都要做一些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每次出现骚乱的时候,当地的员工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赞比亚做项目之前,先给当地打了100口井,捐建医院和学校,周边百姓对中国建材的职工特别好。
04
人性化管理
艰苦奋斗要提倡,但也要人性化地管理,考虑到大家的需求。如中国建材在赞比亚搞工业园,就盖了家属区。员工在国内的爱人可以跟着去,孩子可以在当地的国际学校读书。
一代人和一代人不同,现在年青人的价值观跟以前不同了,他们要求更多,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满足,这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
05
海外领导人员选派
中国建材海外公司一把手等核心人员都是公司派过去的,对空降干部(核心人员从其他公司过来)做一把手比较慎重。可以招一些当地人或当地的外国人成为雇员,但核心人员必须是公司的干部。
中国建材绝大多数干部靠自己培养,核心干部必须真正忠实于集团的文化。这些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走上社会第一天就来到公司,对企业有所谓的跟随效应。空降的就可能有很大的问题,即使再去扭转、转化,他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脑子里的那套东西。
骨干培养:
要想事业不断发展,一方面是培养出更多的骨干,从学校里大量地招些专业对口的学生,在公司培养一段时间,然后派出去,有个三五年就能成为骨干,这个应该是骨干培养的一个主要方向。另一方面是吸引当地的人才,但只能占到30%,70%必须靠自己培养。
06
“走出去”的感悟
做企业真的是挺难、挺灵活的一件事,真的很难写在书上,说这个该怎么做,不是大家只要拿到一本宝典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问道管理》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走过的路是怎么走的,不见得非要按照我们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但要知道大概的方向,遇到了什么问题,哪里有沟沟坎坎。我们在前面走,等于给后面的人插路标,否则哪个坑崴了我们的脚,同样也会崴别人的脚。
走向舞台中央
01
更好地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
企业影响力:一方面是硬实力,经济实力发展,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软实力,要多宣传、多引导,得有人跟对方讲一讲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硬实力现在在加强,软实力上也要下点功夫。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著书。企业的影响力跟我们读的书有关系。从我们最早读美国企业家的书(如李·艾柯卡),到后来读日本企业家的书(如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再到韩国企业家的书和中国台湾、香港企业家的书(如王永庆和李嘉诚等),现在到了中国大陆企业家的时代,应该把我们的经验介绍出去。★二是讲学。尤其是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有优势,要多把中国的经验、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故事推出去。国内NBA教学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外国企业的案例,现在学生更愿意了解中国企业是怎么做的。我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也感到大家都很喜欢中国的案例,都想知道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地发展。
02
大企业领导者多参加国际化会议
大企业的领导者要多参加一些国际化的会议,在特定的环境里,会产生一些特别的想法。
大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不是“鸡毛蒜皮”地管理大家,而是参加国际会议、和其他领导者见面、进行思想碰撞,了解经济的走向、最新的进展等这些问题。这对大企业领导者来说是更重要的东西。
大企业领导者还要多拜会世界一流企业的领导者。因为要研究世界一流、讲世界一流,如果连世界一流都没看过,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一流。我自己喜欢见人见物。带着问题去看望西门子的总裁、克虏伯的CEO、奔驰的董事长等世界一流企业的领导,问他们“什么是世界一流”“怎么看这个概念”。这些年和外国人打交道,我觉得必须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03
清醒认识中国制造业的质量
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质量在我们之上,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都注重精益生产,强调工匠精神。现在我们要精细地做,要向德国和日本的企业学习。
现在日本每一个车间还在用5S管理、PDCA循环、TQC等,日本企业一直坚持了几十年。今天的中国工厂,标语口号可能都有,但很少还能看到因果图。我们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地做这些东西。
他山之石我们要好好地研究,不见得都按照他们的做法去做,但要多看多了解,可能突然有一天就想出了自己的做法。
04
走出去、输出中国文化和管理
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管理水平已经不低了,但有一些管理工法不像日本那样持之以恒地实施,而是随着领导者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够制度化,这是我们的缺点。但是我们的工厂比较新,装备也都比较新,环保做得也比较好,干部的管理意识也很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输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式管理。如中国建材推出了不少管理工法(“三精管理”“八大工法”等),管理智慧工业及工厂管理,核心就是输出管理。将来还会在全球做管理服务,为外国人管理工厂,做围绕着制造工厂的工业管理集团,并试着管非建材厂,比如管钢铁厂。这是我们“走出去”进程中模式创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