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不知是不是因为季节的原因,还是受近来看的东西影响过甚,整个人变得很消极。一向喜欢春夏,甚于秋冬,就像晨间看到杜甫的诗,青鸟飞去衔红巾,一派天然明丽,发自心底的欣欣然。可再起身望望窗外阴冷萧肃的天气,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生”“死”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和“病”,至少如今这段时间,我对此坚信不疑。
最近看的了一部电影《依然爱丽丝》,讲得是阿茨海默症。之前也看过几部疾病题材的电影,或是归于积极面对生活,或是浪漫化处理死亡,都不及这部将“病态”记录的真实且客观。
当朱丽安·摩尔扮演的语言学教授爱丽丝,病情日渐恶化,打开患病之初为自己录制的“自杀指南”,一遍又一遍的看,却又不断忘记:一个是录影中尚还干练有神的她,一个是屏幕前憔悴瑟索的她。镜头切换的干净,观众如我一阵心悸。
爱丽丝确诊后,辗转反侧,情绪失控时,道出了她对这种疾病的恐惧。不是死亡的结局,而是疾病将一点点蚕食那个光鲜自信的教授爱丽丝,而她本人对这过程毫无知觉。
她最终变回了孩子,再也不会灵活地运用,曾经对她而言轻车熟路的词语,难以理解话语中的深层意味。看着女儿在她身边朗读剧本,只能说出一个“爱”字。
她们读到的《天使在美国》中有这样一句话: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没有什么是亘古永恒的,世界上有一种痛苦的过程,忘记过去的自己,梦想未知的未来。这说的便是当下了。
Lana Del Rey 有首歌叫《Born to Die》,向死而生。“老”和“病”也都是生死间的必经之路,凡人终须一死,如若得到上天恩赐,便是能在“老”和“病”之间少一些徘徊。趁活着,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