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大饥荒,华州粮价飞涨,灾民吃光草木! 2024-06-24 02:35:47 邮箱:3125136050@qq.com 崇祯年间的大饥荒作者 闫广勤 袁埔良明朝末期的崇祯年间(1628-1644),对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多灾多难,风雨飘摇的岁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大起义,外有清朝铁骑的南下侵掠,而天灾不断,饥荒严重,更使这内忧外患雪上加霜。陕西地区当时连年饥荒,华州也不例外。据《续华州志》等有关史料记载,崇祯初年,华州的天灾就十分严重,崇祯六年(1633)后,旱灾、蝗虫交相而来,无年不灾。到了崇祯十三年至十四年(1640-1641),大饥荒就在华州发生了。先是十三年七月,蝗虫自东而来,庄稼全被吃光;同时,出现大旱,华州因而粮食奇缺,粮价飞涨,许多人被饿死。次年,因前一年的蝗虫幼虫大量繁殖,再次成灾,而旱灾相继而来,连白崖湖(在今柳枝镇张桥村)都因旱而干涸。灾民无粮无食,草木都被吃光,饿死的人“枕尸相藉”,幸存者外出逃荒,却饿死在外乡,“死于道路者不计其数”。当时的华州知州邓承藩,开仓赈灾,但远远不够,他又劝富户捐出粮食赈济灾民。富户王肇禹“出粟、粱、米、麦千余石”,孙耀统、李养民等也在不同时期捐出粮食赈灾。但这些赈济,末能扭转大饥荒的蔓延。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还有一万多灾民无食,富户高三汲出资出粮,熬粥供这些灾民食用。 《感时伤悲记》石碑拓片崇祯十六年(1643),华州百姓程进昌等十几人,为使后人知道这一场大灾难,共同立了一块《感时伤悲记》的石碑。碑文中除简述了这次大饥荒的惨状外,还特别列举了饥荒中的高昂物价,以证灾情之重。如:“稻米粟米每斗二两二钱,小麦一斗二两一钱,麸子ー斗五钱,猪肉一斤一钱八分,红白萝卜一斤一分。”这里的物价货币是白银,一两白银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容积单位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物价是否昂贵,必须有个比较。据《明史・食货志)记,洪武二十八年(1395),朝廷户部规定白银一两购大米二石。而万历年间(1573——1620)编撰的《宛署杂记》一书记载,当时的物价,大米仍是白银一两购大米二石。和《感时伤悲记》碑中的大米价格相比:平常年景,一斗米不过五分白银,而崇祯饥荒中,一斗米为二两二钱,上涨了40多倍。难怪立碑者在碑文中说:“出此大劫,回思苦状,可伤可畏,日夜难忘”;“嘱咐一块石,记载千古愁,来世有见者,难道不泪流。”在崇祯年间,不光华州,陕西各地的饥荒都十分严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因而更加尖锐。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首先从陕西爆发,不是偶然的。《感时伤悲记》碑立于崇祯十六年孟夏(四月),不过半年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就占领了华州,结束了明朝在华州的统治。而《感时伤悲记》碑一直屹立在华州的土地上,铭记着大饥荒中华州百姓的“千古愁”,直到公元1960年,才被迁移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收藏。 原文来源:《华州史话》 赞 (0) 相关推荐 崇祯皇帝的“无解”困局 1644年,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已经难以为继,李白成的大军正向北京逼近,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能在一个寒冷的春夜里魂断煤山.客观地讲,"亡国"之名最终落在崇祯身上,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面对饥荒范仲淹说:提高米价,事后才知其高明 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当时的百姓安居乐业,在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时,皇帝广开言路,朝中也没有宦官把持朝政之事,各种起义也是极少,这是值得夸赞的地方. 但 ... 精读系列第五十六篇:小冰期的肆虐—吸食帝国生命的旱、蝗和瘟疫 精读系列第五十六篇:小冰期的肆虐—吸食帝国生命的旱、蝗和瘟疫 光绪年间华州大饥荒,官府买地埋尸,七项措施赈灾!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光绪三年大饥馑时的赈灾救济 作者 闫广勤 袁埔良 华州地处关中沃野,农业耕作较为发达,但自古以来,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抗灾能力较弱,水旱蝗 ... 修渭河堤记 ——乾隆年间华州侯坊、吴家桥等村数千人上坝修堤 邮箱:3125136050@qq.com 修渭河堤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潼商道 屠用申 渭流绕华州北境,自西徂东,其南岸地势独卑,故上游汹涌,每虞汗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席牧因 ... 华州瑞凝庄始建于咸丰年间的四座民宅 邮箱:3125136050@qq.com 瑞凝庄四座清代民宅 (注:此文选自: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107--045 渭南卷<华县文物>一书 陕西省文物局编)据华县辛村村委会提供的材料 ...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257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257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华州杏林镇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作者李友良 (上世纪的梓里大队部遗址 宋朝峰摄) 梓里故县小涧头,石窝紧跟它后头, 只有沙圪塔住得远,全村人都住在沙上头. (一)梓里村的历史典故 (梓里村远景 王海 ... 人才济济,灿若星汉的华州下庙先贤名士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爱下庙这块热土 作者 郭玉贤 下庙,这块故土,平畴沃野.南屏少华,祥光普照.北傍渭水,瑞气滋养.自古以来,英雄辈出,代不乏人.在这块热土上,传唱着讲不完的故 ... 百年华诞论华州变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作者 秦获幸 在十年大革文化命结束以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国人民沉浸在获得第二次解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 明朝崇祯年间,京城出现40斤大公鸡,道士看后说:大明要亡了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政权,但也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灭亡,明朝的灭亡从朱祁镇手里就注定好,他刚愎自用引发"土木堡之变",导致50万精兵全军覆没,文武大臣死伤数十人,南宫复辟之后又 ... 华州少华山下的兄妹情缘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少华山下的兄妹情缘 作者 孙守让 今天,应老同学之约去少华山游览,驱车来到售票处,真不巧,因停电缆车停运,去不了玻璃栈道和潜龙寺岂不是白跑一趟了!在我去取电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