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接吻,拍婚纱照,撒娇叫爸爸:董洁还是你会“玩”

相信不少人对董洁和潘粤明之间的那些事有印象,想当年,也是娱乐圈的一个大瓜。但随着两人离婚,金童玉女变成前夫前妻,这些瓜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没想到,如今两人的孩子顶顶渐渐长大,董洁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原因无它,董洁那些看似“慈爱”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令人觉得诡异了。
1
狂热的母爱
“妈妈和儿子拍婚纱照,母子接吻”。
光是看到这一排字,就会令人感到心理不适。
单亲妈妈董洁,竟然真的拍了。
她不仅把这组“亲子写真”放到社交平台上,还在采访时说:
“等顶顶以后有女朋友了,就拿出来比比谁更漂亮。”
说话时的眉眼里,都是对儿子浓浓的爱。
但这份爱,除了母性关怀,也多了一丝超出界限的成分。
就像《妈妈是超人》综艺中,董洁和顶顶的互动。
董洁生气了,7岁的顶顶抱着她的头说:“小宝贝,别生气,爸爸爱你。”
董洁偷吃顶顶的零食,儿子气得掉泪,董洁却笑:
“你是顶顶爸爸,我是孩子呀。”
顶顶和别的孩子社交,董洁当场发脾气:
“你再不过来,我就要哭了”;
顶顶心里难受,生怕被妈妈看到,一个人跑上楼,偷偷抹眼泪。
董洁爱儿子,这点毫无疑问。
可是在她过度爱的包围下,顶顶真的快乐吗?他又真的需要吗?
我能理解儿子对她的重要性,毕竟这是她的动力,也是她生存下去的勇气,但是她爱孩子的方式,真的有点极端了。
就像有的网友说的:她已经把自己的前半生毁了,难道也要连孩子的人生也一起毁了么?
2
崩塌的人设
时间倒退到2008年。
2003年,董洁凭借《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一角成了大火的女明星。
出色的样貌加上高冷的气质,身边有无数出色的追求者。
可她偏偏看上了那个动不动就喜欢给自己画心的男人——潘粤明,一个出生书香门第,骨子里还带着点小浪漫的男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董洁和潘粤明结婚了。
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的感情是出了名的恩爱。
还记得曾有人在网上爆料说董洁是第三者,潘粤明知道后,直接怼了回去:
“我是泥里土里滚过来的,你把我说成下三滥你开心就行。但是我的女人,我的妻子,你动她一根头发,我都得跟你死磕。”
2009年,潘粤明因为拍戏时的一场意外而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也是董洁第一时间赶来,衣不解带、小心翼翼的守护他在身边。
男有情女有意,董洁和潘粤明的恋情,成了娱乐圈里公认的模范夫妻。
当然,如果没有发生那件事的话。
2012年,董洁突然在网上发声明,控诉了潘粤明的种种罪过:性无能、虐待孩子、打骂自己还欠下了巨额赌债。
声明一出,立马激起了千层浪。
潘粤明第一时间做了否认回应,但并没有网友买账。
因为那个时候的董洁,因为冷清秋的这角色而深入人心,所有人对她说的话都深信不疑。
那之后潘粤明,成了人人喊打的渣男,事业家庭全都一塌糊涂。
直到董洁被拍到和王大治密会亲吻的视频曝光后,潘粤明才算洗刷了渣男的罪名。
“我不愿相信,如果是真的,就祝福。”
可惜他的信任,到底是没有换来董洁的一句道歉。
婚内出轨还要泼脏水给对方,董洁这一步操作毁了潘粤明,同时也毁了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
因为人设崩塌,导致董洁很多资源都没有了,所以离婚后顶顶就成了董洁生活的重心。
她倾尽全力去爱顶顶,却也一直在无形中伤害着顶顶。
3
过度的依赖
在母亲的依赖下,年仅7岁的顶顶,失去了同龄小孩该有的“任性”“天真”。
他必须哄着妈妈,护着妈妈,时时刻刻站在她的角度思考,不让她难受,不让她和姥姥姥爷吵架,不让她因为自己掉眼泪。
他不快乐,显而易见。
可这份不快乐,也是他的生存方式。
他以能够保护妈妈为荣,内心深处,他是善良且温柔的,这份善意来自母亲对他毫无保留的爱。
在他们的相处模式中,董洁是小宝宝,顶顶是爸爸。
两个人的关系是颠倒的,董洁才是那个可以撒娇、随时随地被关注、享受对方体贴照顾的“宝宝”。而还是幼童的顶顶,需要随时照顾她的心情,不断讨好她。
自以为养出了懂得照顾人的“小霸总”,但其实,扭曲的亲子关系才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亲职化(Parentification)
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并将这种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
一次,顶顶偷偷吃糖,这对于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结果董洁非常生气,责备了顶顶一通之后,直接转身走人,把顶顶留在原地。
说是要把顶顶培养成有担当的男子汉,但实际不会尊重顶顶的意见,顶顶连发言权也没有,比如在一次看房子的时候,顶顶想看照片,董洁想也没想直接拒绝。
“对我好,让我开心,就是好孩子,否则我就不爱你”——分明就是情感绑架。
将孩子当成一个能无怨无悔迁就自己的对象,甚至可以对着他撒娇求关注,让他体贴保护。
如此一来,儿子的职能就变成了伴侣,带娃就变成了谈恋爱,孩子少年老成的不健康状态,在她眼中变成了萌萌哒“小霸总”,反而值得自豪,一切都形成了逻辑自洽。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学会讨好父母,承受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心理负担。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对此意识很淡漠,不但不觉得是问题,还直夸孩子“懂事”、“感恩”。
这和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提到的3种类型的父母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卑的孩子,往往有这三种父母。
1、控制型的父母:
父母生性强势,总是以自己的喜好来替孩子做选择,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被尊重的孩子容易变得胆小自卑没有主见;
2、打压式的父母:
有的父母经常在言语上打击孩子,恶语相向,根本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甚至还对孩子施以暴力,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内心容易受伤,慢慢失去自我,变得没有自信。
3、哭穷式的父母: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喊穷,刻意限制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够好,不配得从而变得不自信。
比较起来,不自信在亲职化的母子关系中还只是一点小症状,比如在电影《惊魂记》中,主角诺曼和他那阴魂不散的母亲就有着类似的关系。
长期扭曲的关系令诺曼出现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在母亲死后,影响也久久无法消除,导致他精神分裂,为了不令内心的“母亲”生气,他杀害了所有令自己心动的女孩。
可能有人觉得这么极端的情况和自己不沾边,但其实只要孩子过度承担了满足父母情绪的责任,就可以被视为亲职化,董洁只是其中的“佼佼者”。
很多表面上是母亲无微不至照顾儿子,但实际上是儿子要不断满足母亲的需求,只要有丁点令母亲不满意,母亲就得作天作地。
母爱是伟大的,但也因此容易被过度放大,牵绊越深越难以自拔。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是由父、母、孩子三方共同组成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令爱的天平倾斜。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永远是最弱势,也是最无辜的。如果大人在往日的潜移默化中已经伤害到了孩子,就要尝试亡羊补牢,尽量将伤害降到最低。
比如,真心诚意地向孩子道歉,并承诺以后不会对TA施加此类压力;
比如,多带孩子到外面玩,让孩子多交友,在和小伙伴的玩耍中重拾天性;
比如,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孩子的感受,用实际的行动修补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多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理想、兴趣、不同的观点等等,对TA的想法多加肯定,令他慢慢形成自己的三观,塑造独立的人格。
方法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是,不要让自己一个人在育儿的道路上“孤军奋斗”,人非圣贤注定要犯错,多个人才能多个参照,才能发现身为人父人母的过失与骄傲。
不必妄自菲薄、不要妄自尊大,在育儿这个史诗级的征途上,我们一直在学习、在进步,这就足够了。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