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寺庙收集录(三)
广州光孝寺
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几次更改,初名制止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不久后改广字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诃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光孝寺的建筑规模雄伟,为岭南丛林之冠。它不仅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开创了华南建筑史上独有的风格和流派。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筑艺术。
公元405年到公元418年,昙摩耶舍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之后又南下在广州光孝寺翻译佛经,传道佛法。公元505年在昙摩耶舍离开光孝寺半个世纪多后,天竺国高僧印度僧人智药禅师航海来到广州,他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把它种在寺庙里,最初的菩提树在一场电闪雷鸣中毁掉了。现在的存在的菩提树是他移载存活的分枝,1500年过去,这株菩提树渐渐称为光孝寺的象征。
六祖慧能剃度受戒之地: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六祖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遇二僧论风幡之动,“一曰风动,一曰幡动”。惠能却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时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闻其出言不凡,知为接黄梅五祖心法之人,遂请其显现衣钵,并召集国内十大律师,于翌年(66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菩提树下为其剃度,二月八日受具足戒。也是因为如此,暴露了他的六祖身份,之后印宗法师给惠能大师剃度。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流传至今。
后来,在大师剃发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瘗发塔(下图),供后人敬仰。
令我感兴趣的是,从江苏的报恩寺、上海的静安寺到广州的光孝寺,均初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未曾想,对照同时期的魏曹丕、曹睿和蜀汉的刘禅,东吴孙权竟是如此向往和崇仰佛教。
佛教在东汉时已传至中国,当时也建造了几处佛寺,如洛阳白马寺、镇江定慧寺。多是为了接待、吸引来自西域的佛教徒(胡僧、胡商)而建的。中国皇族和高层贵族在与西域佛教徒交往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表示诚心,也建造自己的佛寺。
孙权是大兴江南佛寺的第一个皇帝,江南地区佛教兴盛,始于东吴赤乌年间。据严耀中先生《中国东南佛教史》所引木田知生从地方志摘录出68座自两汉到西晋的造佛寺案例,其中东吴时期有43座,占总数的63.2%。资料显示这是孙权求长生药目的而做,后卫温等因未完成任务而被处死。孙权的思维和行为,是他对佛教的误识,是异化佛教的三世说。当然孙权对于佛教在江南的传播还是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寺名如“报恩”、“万寿”、“广孝”好似是佛教刚传入中国,和儒家学说融合的过程。
扬州天宁禅寺
天宁禅寺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
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
殿后走廊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记》。
天宁寺,修复后,用作扬州博物馆新址。
大明寺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
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会昌三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巡游扬州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之中。同治九年,重建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
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自幼出家,曾游历洛阳、长安等地,究学佛教三藏。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天宝元年(742)应日本留学僧荣叡和普照之邀,决定赴日弘布戒律,但五次东渡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其间双目失明,荣叡身亡。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到扬州向他致礼,并邀其“向日本传戒”,于是决定第六次东渡,于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4)底,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一行在日本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目浦)登岸。次年被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不久,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余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
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它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西游记唐僧的原型。
在佛教文化求索中,还有一位比玄奘更早,同样从长安出发的僧人需要介绍。这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中国的“初代驴友”--法显。
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写下“游记”--《法显传》(《佛国记》)。
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历经的旅途艰难险阻,九死一生。
法显九死一生的路线图
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陆路,即由阿富汗经我国甘肃、新疆而到中原地带;一是水路,即航海到广州港口登岸。而这两条路或面临沙漠绝壁,或面临台风侵袭,均艰险无比。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足迹是古时文化传播的印记。
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力支持,遂更名为文殊院。
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黔灵山弘福寺
弘福寺,位于贵阳市黔灵山群峰中心,距城约1.5公里,是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向有“黔南第一山”之称。
弘福寺于1672年(清康熙11年)由赤松和尚开创,“弘福”二字乃“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赤松是为本寺开山始祖,佛法为临济一系之正宗,乃禅门五宗之一。
黔灵山中,还隐藏这一座古典院落,它便是当年蒋介石囚禁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麒麟洞,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后,两人被蒋介石长期囚禁。后两位将军被转移囚禁在麒麟洞,给人们留下历史的遗迹。
黔灵山中的路上还有猴子相伴。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悬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约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下是其时的交通要道,人们将寺院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另外,寺前的山脚下有河水流过,这里常常暴雨成灾,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有金龙作祟,便想建浮屠(即塔)来弹压,于是就在这悬崖上悬空构筑了寺院。悬空寺原名“玄空阁”,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貌若楼阁而得名,后称悬空寺。
五台山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黄庙(藏传佛教,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现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68处,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演变和传播过程。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
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 “大显通寺”。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
黛螺顶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历史上依次名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
南台普渡寺
北台灵应寺
中台演教寺
西台法雷寺(修葺中)
余霞下,正在打扫卫生的僧人。
极负盛名的五台山寺庙极多,商业气息也愈浓厚,寺庙也多翻修,古朴缺失。如游五台山寺庙,最好做好功课,了解其背景及历史,不过花三天爬个山也还蛮好的。
突然起风了,吹起了僧人的衣服和尘土。我们也该下山了。
寺庙收集 第三篇:12座
光孝寺、天宁禅寺、大明寺、大慈恩寺、文殊院、黔灵山弘福寺、五台山 塔院寺、黛螺顶、南台普渡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西台法雷寺。(佛光寺、显通寺、菩萨顶)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有关。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