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开头?

戏剧人生
看戏聊人生

写好开头,及格不愁。

1

室内作家阿莫斯奥斯出版了一本专门研究小说开篇的书,名为《故事开始》,其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几乎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一个骨头,你用这个骨头逗引女人的狗,那条狗又是接近那个女人。没有多少作者不希望在开头就完成征服读者的愿望。如果不能那我留着这根骨头有何用?

■ ■■■■
2

教科书的经典开头都绕不过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狄更斯,杜拉斯他们,现行新兴媒体碎片化的语境下,读者朋友们也许只能确切一百次。一段话或者仅仅一句话。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爱豆老公就出轨了,或者远方老铁就约我打农药了,而你才刚开始描述骑马教楼认真的雪,只能说留给你开头的时间不多了,无论是挑灯夜读,还是快速消费的时代。故事尤其是故事开头的写作都遵循着不变的方**,这个方**就是读者的阅读体验。开头就是故事切入的角度,角度都带来不同的体验,读者想要的永远是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种类型,无论陈鸡汤还是毒鸡汤,没有金句开头都不是好套。比如托尔斯泰的《幸福与不幸》,狄更斯的《最好与最坏》,罗贯中的《合与分》,再到二狗故事系的讲道理,喜欢一个人是不讲道理。看似文字游戏,但是人生的矛盾与冲突都在戏中了。在开头直接说出金句,或者最新一期的毒辣段子,容易让读者记忆深刻。“你说的好有道理啊,为了金句也转了”。

阅读的体验需要读者通过文字再现出画面感,即视感觉进行,所以引出金句在故事开头设计好画面感,可以有效的转化为读者的自我代入感。其中一位代入感是你可以体验到的社会身份

比如咪蒙老师的我有一个朋友系列,首先设计好故事的现实场景,强化这位朋友的其他角色,从而有一个角度诱使你对号入座,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邻居,或者是你身边的某某,而不管你是否认同这样的前情提要,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感。需要继续阅读来形成你的观点或者槽点。另一种是可能你无法体验到的经历,同样是设定好故事的出场背景。

比如阿狗故事里面,张小艳在闺蜜家发现了男友的内裤,但她内心很平静,这种事从小到大她都习惯了。或者王小波《黄金时代》里面关于破鞋的开始,就是像霸道总裁文。虽然你无法经历,依然无法阻挡迎面而来的画面感或者幻想感。暗示着你进入故事或者角色。

比如加缪著名的那段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以一种挑战常人伦理情感的冷静气氛,触发出你迫切而又感同身受的欲望,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3

具有幻想暗示的开头,可以让读者产生如果主角是我的话这样的自我体验。更为极端的是有悖自然规律的魔幻或者荒诞,渲染出悬疑的反转色彩,比如《百年孤独》里面反正那段多年以后,时空的交错感。带来文字的想象力。或者卡夫卡《变形记》中开头就展现出的那种浓烈的荒诞色彩,用一种平淡日常的语调节奏,讲述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也可以像伊坂幸太郎《余生皆假期》这本书里这么开场的,其实老爸我有外遇了,用一种黑色幽默的笔触,反而产生悬疑。

一个特别的角度,开头节选。不是最有名的,但也许是最任性的。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女人》开头是这么写的,你即将开读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女人》,先放松一下,然后集中注意力,也许那边噪音太大,他们没听见你的话,你再大声点喊道我要开始看诺维诺的新小说了。如果你觉得这个地段有些奇怪的话。卡尔维诺用了整整一章,向你说明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然后继续这样开始故事。故事发生在某火车上,一辆火车头呜呜的鸣叫着,活塞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本章的开头,一团烟雾掩盖了第一段的一部分。如果说马尔克斯是魔幻主义,那么卡维洛的魔性主义在不断打破故事与读者之间的强度,让人想起美剧纸牌屋里凯文·史派西突然转头对着观众独白时的那种微妙感觉。你好像是旁观者,但又好像并不是局外人。这种微妙可能提示着一个问题,读者角色是什么?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体验?读者需要的是技巧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