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程本
今天谈四个问题:一、程本何以能取代脂抄本;二、对程本功过的再评价;三、胡适的贡献;四、今日之市场为何仍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天下。
一、程本何以能取代脂抄本。
1791年,程甲本出;1792年,程乙本出;其后,各种刊刻本、批评本陆续出,至于风行天下。与此同时,脂抄本亦渐至湮没。
一百二十回本所以能取代前八十回本,首先是现代工业对手工业的胜利。此前八十回本是手抄本,产量低,成本高,价格昂,以至达到每部“数十金”。而摆印本作为一种类工业化生产方式,产量高,成本低,价格自然也就下来了。
据毛庆臻《一亭考古杂记》载,“乾隆八旬盛典后,京板《红楼梦》流传江浙,且数十金(此乃由于在流通中成本增加,且需求大于供给所致)。至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两。”这就使脂抄本失去了价格优势。
其次,读者期盼全璧的心理,再加上续书在总趋向上完成了贾府衰亡的结局,使人们不遑也不易分辨二者之差异(其逻辑顺序是:先由少数人发现二者之差异,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有更多的人从文本上加以辨析,最终获得人们的认同),也是原因之一。
虽然也有人看出二者的差异(如陈镛、吴云、裕瑞等,也许还有一些人也看出来了,只是没有留下记录而已),但由于他们不掌握话语权(话语权掌握在书商手中),彼时又缺少传播渠道,乃至他们的看法未能有效传播,造成影响。
此外,这种现象也不是孤立的。据黄霖先生介绍,自有了毛纶、毛宗岗改订批点的《三国演义》以后,人们在相当时间内不知道还有许多明刊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传》;
《水浒传》有了金圣叹的七十回本《第五才子书》以后,人们也不知有明代署名李卓吾等人的评点;经过张竹坡评改的“第一奇书”本《金瓶梅》流行以后,人们根本不知道当初还有一种词话本存在,直至1931年冬才重现人间。
《红楼梦》的遭际与上述几种小说如出一辙。
二、对程本功过的再评价。说到程本的功劳,概括起来不外两条:一是续著不乏较高的文学价值,二是对《红楼梦》的传播有功。
关于其文学价值,也有两点,一是在总趋向上完成了贾府衰亡的结局。可以鲁迅先生的话为代表:“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
其实,后四十回只有在走向衰亡这一总趋向上与前八十回相符(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而一旦具体而微,则与前八十回全不接榫(这不只是很难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可能),更有许多情节与前八十回是反对的(我这样说,并没有批评鲁迅的意思,因为鲁迅除了戚序本外未能接触到更多的脂本,因而也未能看到甲戌本和庚辰本上大量的脂批。我们不能以后见之明来批评前人)。
这就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们是根据前八十回还是一百二十回来理解《红楼梦》?
红学大家王昆仑对宝钗和黛玉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表达:“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又说“黛玉所要的是宝玉的感情,宝钗所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
说黛玉在进行恋爱没错,但说“宝钗在解决婚姻”只能是建立在一百二十回本基础上的结论,如据前八十回,则未免武断(可以说,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整体上都因此而大打折扣)。
清人詹肇堂又言:“填词若准春秋笔,首恶先诛史太君”,是罪史太君破坏了宝黛的婚姻。然而,这又何尝是曹雪芹的初衷?
因此,我们只有回到八十回的本子上来,才谈得上讨论和批评《红楼梦》,才能对《红楼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切建立在一百二十回基础上的讨论和批评都难免与曹著龃龉。
第二,后四十回中不乏一些精彩的章节,如黛玉之死。孤立地看,这些章节确是写得不坏,但问题在于,它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根据前八十回和脂批的提示,黛玉应该是病死的,宝钗是在黛玉去世之后才嫁与宝玉的。既然它不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写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闽-张敏熙】成爱君 玉带林中挂,有人认为林妹妹是上吊而亡。
这也是一说。但病死之说应该更可靠。
更何况,即使就这一节来说,蔡义江先生说的“过于穿凿,求戏剧性而失真”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它也改变了宝钗、贾母、凤姐乃至黛玉本人在前八十回中的形象。
这样看来,续著的价值就要打个问号了。
还是俞平伯的那句老话:任何书都不可续(晚年俞平伯声称腰斩《红楼梦》有罪,续著有功。但由于未陈述理由,无法置评)。道理很简单,即使是两个天才,也不可能合一副肠胃。所以,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能接榫,是必然的。
程本的第二个功劳,是扩大了《红楼梦》的传播。
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我们还要看到,它在扩大程本传播的同时,也抑制了脂本的流传。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二百年中人们对《红楼梦》的误读,也使我们失去更多有价值的脂抄本。这种损失究竟有多大,我们已经无法评估。但至少,程本的功劳要打一个大的折扣。
不止如此,我们还要破除一个更大的神话,即如果没程本,《红楼梦》就不会流传下来。
事实不是这样的。据程、高序说,在活字摆印本刊行前,已有人专门传抄了拿到庙市中卖,每本价值“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又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这三十年正好是曹雪芹死后(1762)到活字摆印本刊行(1791)这一段时间。
另据周绍良研究,其间还曾有一种“蒸锅铺”本,所谓“蒸锅铺”者,是北京一种卖馒头的铺子,专为早市人而设,凌晨开肆,近午而歇,其余时间,则由铺中伙计抄租小说唱本。可见自曹雪芹去世后,八十回本一直以传抄的方式在流传,而且是以“不胫而走”的热度在传播。
再则,在程本垄断市场将近二百年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发现了十多个脂抄本,可见没有程本,脂本也一定会流传下来的。
三、胡适的贡献。
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刊行,后四十回乃高鹗所作的观点引起广泛的注意,并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
当然,由于胡适对后四十回乃高鹗所作的论证并不严密,至被今人所质疑,也是理所当然的,乃至2012年人文版将后四十回作者改署作无名氏。作为一种审慎,是无可非议的。
但批评者把胡适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作看作失误,则为时过早。至少,对张船山说的“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我们还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不过,以愚观之,对胡适的观点,宜分作两截:一是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二是后四十回是高鹗所作。这样,我们就看得清楚了:前一个意见是对的,后一个意见不确定。而且,这两个问题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甚至说其相差不知凡几。
因为前者是对《红楼梦》的正本清源,它使《红楼梦》得以恢复其本来面目,为我们正确理解《红楼梦》提供了可能。相对于此,后四十回是否高鹗所作,就不那么重要了。
以此衡之,胡适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甚至说他是曹雪芹的第一功臣,也毫不夸张。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是放大抓小,对胡适是很不公正的。
四、今日之市场为什么仍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天下?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的市场上,一百二十回本仍然是主流。当然,现在已不同于程本一统天下的时候,除了程本仍在流传外,更多的是脂本前八十回加后续四十回。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的市场上,一百二十回本仍然是主流。当然,现在已不同于程本一统天下的时候,除了程本仍在流传外,更多的是脂本前八十回加后续四十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人们的求全心理依然存在。二是许多人仍然认为后四十回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一些学者和出版商认为一百二十回本可以满足只读八十回本的读者的需要,而八十回本则不能满足想读一百二十回本的读者的需要,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这里,我暂且把“统治阶级”转换为“知识精英”。假如当初程、高刻印的是八十回本,或今日的学界及出版商愿意让八十回本成为主流,其结果会如何?读者也不至于不接受吧。当初后四十回没有出来,八十回本不是照样“不胫而走”吗?
《红楼梦》固然没有写完,但它已经给出了结局。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断臂的缺憾。而且,未完成性也已经成为《红楼梦》的一个魅力之源,我们为什么要堵塞这一源泉呢?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说过一段话:“几乎所有的小说结局都十分软弱无力”,因为“他必须把事件一一交代清楚,而通常在这种情形之下完成的东西,人物往往变得僵硬而无生气”。佛氏叹道:“为什么小说家不能在他觉得无头绪或厌烦的时候就收笔?”
中国的金圣叹则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天才地让《西厢记》结于“草桥惊梦”,让《水浒传》结于“梁山排座次”。当然,我们不能据此断定,如果由曹雪芹来完成它,结局也一定会软弱无力。但现在的后四十回,则已经不止是软弱无力的问题了。从八十回本到一百二十回本再到八十回本,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螺旋式运动。
开始人们读到八十回本,感到不满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阅读心理下,一百二十回本才应运而生。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存在严重的错位乃至冲突,读者会逐步放弃后四十回(当然,作为一种续书,后四十回仍然可以阅读),而选择八十回本。而且,随着人们的鉴赏力的提高,人们的求全心理也会减弱。
【拾磊】成爱君老师讲得很客观,措词如流水行云,让人触目之后感觉很享受。
【吴佩林】但脂抄本都是1927年以后出现的,这个问题应该注意
【李南俊】戚序本夹批里,相对三脂本脂砚署名的无意义改字怎么解释呢?
【宋庆中】成先生讲座中若结合评点派,效果会更好。比如说前八后四差异,评点派文字中多有论述比对,因为评点派所用底本均为程本(脂批另论)。再,程本的“功”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要点出其所衍生出来的各种传播载体,如红楼戏曲、红楼说唱、红楼续书、红楼评点、红楼题咏及杂评,等等。这样具体而微地谈,效果会更好。——拙见浅薄,仅供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