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壶真不简单:能懂的没多少人......
在唐宋两代使用金银器繁荣的时代,金银器执壶作为一种酒具,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常见。
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
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
当然,执壶在时代更迭中发生变化是渐进的,自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这只是执壶造型发展的大致走向,供大家参考。
唐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北京故宫
汉晋以来,文人作赋、写诗称颂酒德,而尤以唐人为多,于是饮酒成为一种“雅道”,酒具也成为一种雅器。开元前后的唐墓中已发现有盘口短颈,鼓腹,短流的酒注。
西周早期象形酒樽
高17.8厘米,腹部宽7.2厘米
宋代象纽莲盖溜肩银执壶
彭州市博物馆藏
1993年彭州市西大街窖藏出土
鸡头壶
鸡头壶的形体是从矮胖向瘦高发展。
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高18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1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凤首壶
凤首壶在初唐时即开始流行,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见的器形,它与同时期另一种常见的双龙柄壶一样,明显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
凤首龙柄壶
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唐代 青釉凤首龙柄壶
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倒 流 壶
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葫 芦 式 壶
宋代耀州窑、景德镇窑、定窑和辽代缸瓦窑均有烧造,元代葫芦式壶有青白釉、青白釉加彩、青花等类型。
宋代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花卉纹葫芦形执壶
1972年河北省滦南县宋道口乡西泽坨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辽代黄釉葫芦壶
辽宁博物馆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褐斑葫芦形执壶
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 德化窑白釉葫芦式壶
高12cm,口径3.5cm,足径5.5cm
人 形 执 壶
人形壶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已经出现,到初唐时期人形瓷壶开始盛行,五代、宋代都是其烧造的高峰期。
从元代开始,随着景德镇瓷器中绘画瓷比例加大,完全拟人造型的人形壶已极少烧造,其蕴涵的唐宋酒俗、茶俗行业也逐渐淡去。
清代,民国时期有寿星等拟人壶造型,或在桃形壶上绘制寿星、八仙人物,都带有吉祥献寿的美好寓意。
唐三彩人形壶
洛阳吕庙出土
北宋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
北京顺义辽代净光舍利塔基出土
现藏首都博物馆
鸡 冠 壶
后来穿孔逐渐演变成提梁,体现了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艺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
辽 绿釉陶鸡冠壶
上海博物馆藏
梨 形 壶
到了宣德,梨形壶的纹饰题材就比较丰富了,龙纹、缠枝莲纹、岁寒三友与佛教题材,品种则包括白釉、蓝釉、红釉和黄釉等,但是宣德黄釉暂见于景德镇发现有标本出土。
元代 景德镇窑红釉暗刻云龙纹梨形执壶
高12.5cm,口径3.5cm,足径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青花折枝牡丹纹梨形执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多 穆 壶
康熙器形制较大,无执柄。
乾隆时期将'藏传佛教'作为国教,在宫中经常进行佛教法事,由于蒙藏地区的佛教僧侣与清宫往来频繁,故在清御窑厂仿制了一些符合蒙藏生活习俗的器皿多穆壶,供佛教高僧使用或赏赐之用。
清康熙 虎皮三彩多穆壶
高40.5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1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金胎珐琅多穆壶
高51 cm,最宽23 cm,重:5430 g
僧 帽 壶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清代康熙朝曾仿烧永乐和宣德时的白釉、红釉僧帽壶。
清代制品,壶颈略高,腹部略瘦,壶流比明代器短。
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
台北故宫
清康熙五彩僧帽壶
高16.8cm,足径6.6cm
贲巴壶
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
古玩元素网《元素·艺拍》8月26日专场中有一件 —— | 希晋婺州窑黑彩鸡头壶 |与君分享,参拍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编号:7042
藏品名称:希晋婺州窑黑彩鸡头壶
尺寸:通高19.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1.5厘米
品相:颈部精修,鋬与壶粘接处窑裂(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鸡首壶,盘口,细颈呈喇叭形,丰肩鼓腹,两边有桥形系,肩部前后分别为鸡头与弧形执手。通体施黑釉,胎质坚致,釉色沉静莹润。从汉至唐,陶瓷发展蓬勃,多有新品,当中鸡首壶之类尤为出众,自晋朝浙江越窑始烧,从南至北,各窑相继仿制,盛极一时。此壶鸡首细致,乃同类器中之佳例。鸡,传有助驱邪治病,是为祥瑞之禽,因此鸡首壶常见于帝王陵寝等墓葬,鸡图又见于墓室壁画,门上且悬真鸡,或以金属、木雕宝鸡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