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MDT——初尝微甜,回味良久

本周伊始,我接到了来解放军总医院微生物检验进修后的第一个作业——MDT病例的整理和汇报,初次尝试,感受颇多。
我的带教老师——叶丽艳老师上周末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发现的一例抗酸染色阳性的标本。通过与临床医生沟通后,她发现送检这个标本的患者“非比寻常”。于是,叶老师将这个病例相关资料的全面追踪和分析的任务布置给我。
我虽然满口答应下来,但心里不禁在想:不就是一份抗酸染色阳性的标本嘛,不可能是麻风,那就应该是结核了,建议临床医生将患者转到结核病专科医院就好了嘛。因为我原来在单位就是这样的工作流程,简单粗暴,从来不会仔细探究里面的原因。
但是,任务毕竟是任务,还是要认真去完成的。
目前在微生物实验室就配备了病例、影像等各类资料和信息查询系统,需要什么资料,输入患者的ID号码,马上就能调取,太方便了,太顺手了。
先查病历资料。打开病例查询系统,输入ID号,病人历年来在三〇一住院的信息全都跳了出来。首先,是该患者本次住院的病程:“反复咯血”几个字一下就映入眼帘。加上此次送检标本抗酸染色的阳性结果,我似乎一下子就戴上了滤镜,别的文字似乎都被自动过滤了。
继续查询病史,发现该患者从2008年至今共在三〇一住院有七次,前六次的的诊断中有两次是肺结核,两次是陈旧性肺结核伴支气管扩张,两次是其他。看到这儿,我更加笃定了该患者结核病的判断,这次入院,原因无非就是结核复发了。
继续查看病例,我却惊奇地发现:本次的住院病程里,全篇都有关于既往结核的陈述,收住的科室也是中医科而非呼吸科,入院拟诊仅是支气管扩张。在各项送检指标中,仅T-SPOT试验和痰标本涂片抗酸染色阳性,其他均为阴性。此外,患者仅住院四天就出院了。什么情况。。。。。。
带着疑问,我又重新仔细查阅了病历。发现临床医生修正的入院诊断中还有这样一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诊断依据是2012年北京胸科医院的培养鉴定结果:胞内分枝杆菌。这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在我少的可怜的知识库里,抗酸阳性的病原菌通常是结核和麻风,外加弱抗酸阳性的奴卡菌。
二话不说,赶紧翻书查资料。原来,NTM种类繁多,可引起人类感染的就不下十来种。
我在很认真的查询资料
本病例中提到的胞内分枝杆菌与支气管扩张确实密切相关,且临床表现和肺结核还很相似。哦!这么说之前“肺结核”的诊断极有可能是错的,所以临床医生才没有在本次病历中提及。于是,我又沉浸于自己的“新发现”,还暗自庆幸了半天。
不对,我不能再武断地得出结论,万一还有其他的可能情况呢。我开始从结核和非结核两个方面去查文献。许多报道表明,有不少患者是两种病原菌同时感染的。那么,我们这个病例有没有可能也是这种情况呢?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呢?
第二天,我又给临床医生打电话沟通,得知该患者之前在北京和上海胸科医院都检出过NTM。本次住院重点考虑为NTM感染,但不除外结核菌感染。
之后,我把该病例相关资料的PPT给叶老师审看。她在肯定了我的作业之后,又针对PPT中的内容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专业问题,这一个个问题又把我问倒了。期间,我好几次都有了“就这样吧”的思想,而叶老师对我的要求却没有丝毫的降低,并且不厌其烦得帮我修改,在她的帮助下,汇报材料的质量和深度有了显著的提升。
叶老师在指导我修改病例资料
每周三下午是微生物组固定的MDT病例汇报时间。我将这个病例的详细情况,以及跟踪病例和收集相关资料过程的心得体会进行了详细的汇报。由于准备充分,我的汇报得到了组内专家的肯定。同时,大家也给我提出了另外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和线索。我决定接下来把继续与这个病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一步完善,下周再汇报一次。
虽然我这次参与的MDT病例跟踪和分析未能为临床提供实质意义的帮助,但整个过程却让我收获良多。回顾整个MDT参与过程,令我回味无穷,思绪良多。
首先,是建立了系统分析病例相关资料的理念和思路;其次,拓展了我的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习惯了“躺平”的我,在这次参与病例MDT的过程中,被老师们对每一个病例的认真、执着、全面系统、融会贯通所触动,有一种“拉着跑了起来”的感觉。
接下来,我首先要减掉些“懒肉”,不能再让老师们带我的时候发现拉不动。其次,我要再练出点“肌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跑起来的感觉——真不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