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八月十八观潮词,是他写的

八月十八,浙江潮。

周密在《武林旧事》里写过一大段话,来形容这潮水奇观(可以忽略不看)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周密【武林旧事  观潮】

但这一大段两百多个字,都不如潘阆49个字鲜明生动: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酒泉子》

南宋 郭嵩  月夜看潮图

潘阆那时候观潮,是在杭州。现在观潮,是在海宁。

出身海宁世家的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曾写过一个叫逍遥子的绝顶高手。金庸不会不知道,潘阆少年时拜道家陈抟为师,他的号,就叫逍遥子,他的诗集和词集,后来都以逍遥为名。

《天龙八部》里的逍遥子,和北宋诗人潘阆,他们的活动轨迹都在北宋初年。

不知道金庸是否从潘阆身上获得了逍遥子的最初灵感。不过逍遥子潘阆,一生并不逍遥。不安分的隐士

浙江大潮是一年才会有一次的奇观,江潮来时,呼啸席卷一切,惊天动地,江潮退后,却少有人再记起,要待来年,江潮再起时才会记得。金庸说过的“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像是在说江潮,也像在说潘阆。

潘阆活着的时候闹出的动静很大,非常大,他是出名的隐士、被朝廷追捕的犯人、卖砒霜的药贩子、被追捧的网红诗人……只是上千年过去了,如今除了八月十八浙江潮时,很少再有人会想起潘阆。后世研究潘阆的人极少,潘阆的生年、籍贯、事迹至今一塌糊涂。

他大概是大名府人,生于五代末北宋初(约955年-962年之间),是个早慧的神童,王禹偁说他是个小孩儿的时候,就出语惊人,到了二十岁左右,便了不得了。到他死后不久,他的诗名都很响亮。那时坊间曾流传着一个影射四个诗人的诗谜:“佳人佯醉索人扶, 露出胸前似雪肤。走入帐中寻不见, 任他风水满江湖",前三人是贾岛(假倒)、 李白(里白)、罗隐,最后一个就是潘阆(翻浪),可见潘阆曾多么有名!

然而,世间有一种两头不着的徒劳的宿命,大概就象潘阆这样。他的朋友里有甘于修道的,比如魏勇,也有勇于仕进的,比如状元郎孙何,都是求仁得仁,但潘阆却似奔忙于两头之间,甚么也没有捞到。

他去考过进士,但没考上。又在华山修道,也没有静下心来。他不听师父的劝阻,执意下了山,去汴京寻他的繁华梦。

认真说,潘阆的交游能力真是杠杠的。他在汴京寻得了大名同乡柳开和宋白,宋白后来为翰林学士,尤其推祟这个小同乡,说“宋朝归圣主,诗人是潘阆”,柳开也是他的莫逆之交,还有王禹偁、 寇准、钱易、  孙何、 丁谓、 张咏等,这些可都是一时名流。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中秋, 潘阆与柳开、寇准、 宋白在汴京城内宋白宅中聚会, 顺便写诗记了下来:

共约中秋来看月,一轮终不见清辉。众人眠后唯孤坐,翻忆无云宿翠微。——潘阆《中秋与柳赞善开宗赞善坦寇学士准宿宋拾遗白宅不见月 》

交际能力强,太强,对某些人来说,真说不好是福是祸。

不久以后,潘阆就因为结交宰相卢多逊摊上了祸事。

太平兴国七年四月(982年),朝臣七十多人一齐上奏,揭发秦王赵廷美和宰相卢多逊勾结,阴谋夺位——最后卢多逊被流放崖州, 籍没家产;秦王被贬房州安置, 不久死于贬所;秦王府吏阎密、 王继勋、 樊德明、 赵怀禄、 阎怀忠、中书吏赵白被斩于都门之外,其它余党或被流放, 或被斩首,或被追捕。

被追捕的人里,就有潘阆,据说潘阆参与了卢多逊的密谋,又有人说他曾是秦王的记室参军。

潘阆逃离汴京时的表现,真是教科书式的。

北宋释文莹的《湘山野录》里记载:潘阆听说卢宅被围后,立即奔到邻居家,要邻居把他藏起来,说要是不肯藏,他就告发邻居也一同谋逆了,并说,灯下黑最安全,他们不会搜隔壁。邻居没法子,只好把他藏进夹墙里。等风头稍微过去以后,潘阆僧服髡须,五更持磬,大摇大摆出了宜秋门,又扮成箍桶匠去找秦王府吏阮思道,最后光天化日下逃出京城去也。

这段旧事见于《湘山野录》、《梦溪笔谈》、《四朝见闻录》、《中吴见闻》、《直宅书录解题》等,不过记载并不一致,潘阆最后的去向也很含糊,有说他去了中条山的,也有说他去了秦地的,亦有人潘阆参与秦王谋逆案并无其事,大抵是野老传说。

不过,无论如何,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潘阆的确是已经从北往南,在吴地到越地的路上了。

两岸山光合,况当三月天。好花红照水,芳草绿随船。货药村桥醉,收帆野渡眠。因思二朝客,同泛恐无缘。——潘阆《舟中自吴之越寄润州柳侍御开杨博士迈 》

这个柳侍御开,就是他的莫逆之交、大名同乡柳开,这一年,柳开正在润州当知州。写观潮诗的网红

据说卢多逊事败后,潘阆十分后悔,曾经写诗给师父陈抟:

不信先生语, 刚来帝里游。

清宵无好梦, 白日有闲愁。

世态既如此, 壮心应已休。

求归归未得, 吟上水边楼。

——潘阆《寄陈希夷》

潘阆是否真的后悔过,这还真是不好说。

某种意义上来说,潘阆有点象宋人字谜里和他排排坐的李白,很聪明,被很多人祟拜,交结的都是一时豪杰,甚至他们的经历都有极多的相似:李白是司马承祯的仙友,潘阆是陈抟的弟子;考进士不中或者不能考以后,都想过以退隐为进阶(司马承祯和陈抟受到的极高礼遇对他们都有影响);李白卷进永王谋反案,潘阆卷进两桩谋反案——他们都是不甘寂寞的人,他们的人生永远是高潮和低潮交替,看得你眼花缭乱甚至分不清低处和高处。

潘阆离开汴京后,大概消停了十年,这就是他自己说的“十载浙江居”。

他在浙江住了十年左右,往来于钱塘、会稽之间,卖药为生,是个流动药贩子,却因为观潮成了大网红——太子中舍李允请人为他画了《潘阆咏潮图》,又请苏州吴县知县罗思纯写序、 长洲知县王禹偁写赞,表示要让《潘阆咏潮图》永垂不朽。

这大概是在雍熙年间(983年-987年)的事情。

吴处厚的《青箱杂记》卷六说:潘阆遨游浙江,写浙江潮极其出名。祟拜他的人因此用轻绡绘了《潘阆咏潮图》,盛传一时。

昔王维爱孟浩然吟哦风度, 则绘为图以玩之。李洞慕贾岛诗名, 则铸为像以师之。近世有好事者, 以潘阆遨游浙江,咏潮著名,则亦以轻绡写其形容, 谓之《潘阆咏潮图》 。

这首让潘阆出名的咏潮诗,当然不会是“长忆观潮”的那首《酒泉子》,

韩漉的《涧泉日记》里也说,原诗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大概只能从王禹偁《潘阆咏潮图赞并序》的转述里稍微想象一下原来写的大概模样。

……

风引鹤领,霜号猿声,天地借意,鬼神以惊。

闻之心骇,诵之骨清,卢肇之赋,但述虚盈。

光庭之论,徙日纵横,何如一章,穷万古情。

……

——王禹偁《小畜外集 十 潘阆咏潮图赞并序》

他又描述画上的潘阆:

吟态伊何,昂头拍空,寒沙暮岛,望月孤鸿。

吟声伊何,含水咽风,秋山虚谷,喷霜晓钟。

……

——王禹偁《小畜外集 十 潘阆咏潮图赞并序》

王禹偁写赞词,大抵有些溢美,但潘阆咏潮诗轰传一时,大抵也是有的。潘阆自己也说,他作诗很刻苦,是“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

潘阆的诗如今流传下来的有六十二首,词有十一首。

其中有王禹偁称道的寒苦清奇:

吟斋漳水滨,孤僻度残春。

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

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

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

也多羁旅中的飘零感慨:

维扬相别后,十载浙江居。

气概贫尤在,颠狂老渐疏。

已凭天柱客,曾寄汉阳书。

近见人来说,才华患有余。

——潘阆《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

寓居浙江的十年,大概是比较平静的。但这平静,并没有消磨掉潘阆的壮心。

雍熙四年(987年)八月, 王禹偁结束苏州任期,北上汴京。

六年以后,淳化四年(993年)春,潘阆也回了汴京,这次随他同来的,有可能还有两个少年,鲍少孤和七岁能诗的神童刘少逸。

再次被追捕

潘阆这次来汴京,可能是在讲堂巷开药肆, 刘少逸、 鲍少孤二人为药童。

他卖药似乎卖得很好。这年王禹偁贬居商州,生活贫困,潘阆还寄白银给他救济。

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

减君炉里烧丹术,助我山中买酒资。

闲似野云终不仕,闭如笼鹤已多时。

飘飘又去黄河北,更负中条几首诗。

——王禹偁《寄潘处士》

后来八月份的时候,王禹偁回京再任左拾遗,曾到潘阆的住处访问, 结识了潘阆的生死之交冯德之。没几天, 冯道士便离开京城前往天台山。

王禹偁诗里的潘阆,始终是“闲似野云终不仕”,“一片野心云出岫”的隐士。但历史对潘阆的评价却未必如此。

潘阆是个矛盾的人。

他一边感慨着“红尘三尺深,中有是非波”,一边又感叹他的才华“无人高吟汉帝前”。

他一边骑驴倒行,说:“我爱看华山, 其实不喜入京也” ,一边又数次流连汴京。

此番,潘阆来汴京卖药,不会仅仅是因为生计所迫,实际上他好象也从来没有因为生计蹇迫过。

汴京城里显然有钱塘城没有的东西。

可能在淳化四年(993年)或五年(994年),潘阆因为诗名,结识了宦官王继恩。王继恩那时候正受太宗的宠幸,手握重权,并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人结成一个小圈子。

王继恩向太宗举荐潘阆,于是在至道元年四月(995年),潘阆在祟政殿得到太宗召见,得赐进士及第, 并授国子四门助教,但不久,这个四门助教的身份又被收回去了。收回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潘阆行为不检。

后人的记录里,说他是“倾险士”,曾秘密劝说王继恩“乘间劝太宗立储贰为它日计”。他也着实不象个心性淡泊、仙风道骨的隐士,他自己的诗里写有“散拽禅师来蹴躏, 乱拖游女上秋千” ,又象个奸商,只要有钱赚,砒霜也卖……

出砒霜,价钱可。

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

——潘阆《扫市舞》

四门助教的身份被收回以后,对潘阆的打击是不小的。大概一怒之下,他留书给孙何和丁谓,走了。

名利路万辙, 我来意如何。

波翻几潜没, 来者犹更过。

红尘三尺深, 中有是非波。

归去感知泪, 永洒青松柯。

——潘阆《阙下留别孙丁二学士归旧山》

但他闯下的祸端还没有结束。

至道三年(997年)五月,太宗驾崩之前, 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 知制诰胡旦共谋立太祖之孙为帝, 差点让真宗不得继位。真宗登基后,自然秋后算帐,王继恩均州安置,胡旦削籍流浔州。王继恩既败,潘阆遂第二次享受了被追捕的待遇……然后,和第一次一样,潘阆又一次巧妙地逃脱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咸平初年(998年)潘阆又重回汴京, 结果被京兆尹抓个正着,收系入狱。好在真宗也像他的老父宋太宗一样,赦免了他, 并给他一个闲职做滁州参军。

于是,一直搞来搞去不得仕途而入的潘阆,收拾起行李和心情,去滁州做参军去了……

微躯不杀谢天恩, 容养疏慵世未闻。

昔日已为闲助教, 今朝又作散参军。

高吟瘦马冲残雪, 远看孤鸿入断云。

到任也应无别事, 愿将清俸买香焚。

——潘阆《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安静的晚年

经历过两次追捕、一次入狱后的潘阆,好象终于是不怎么折腾了。

咸平元年(998年)潘阆赴滁州任参军,一直到咸平四年(1001)年,潘阆都在滁州。

潘阆在滁州,大概很是兢兢业业,任满后, 潘阆曾写有《离滁阳》 诗:

长亭黄叶正纷纷, 一曲骊歌酒十分。

须信滁阳人有意, 满城来送散参军。

——潘阆《离滁阳》

离任滁州之后,不知他又去哪里任职。

史料中只记载着,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潘阆赴泗州任参军,第二年即卒于官舍。

在这十年间,他应该还回过钱塘,大约在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潘阆路过杭州:

再到钱塘眼暂清, 骑驴看月 又南行。

可怜一片西湖水, 不得垂纶老此生。

——潘阆《呈钱塘知府薛谏议》

但不知他从哪来,又往哪去。

十首《甘泉子》大概是他晚年之作,其时他离开杭州已有很久,其中的观潮词,是后人最熟悉的。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别来有负谒灵祠,遥奠酒盈卮。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吴姬个个是神仙,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栏看,终是欠峰峦。

也许到了这时候,潘阆才发现,他挂萦于心念念不忘的,不是富贵功名,也不是百年长生,而只是尘世中,那些简单而又纯粹的清欢。尾声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潘阆卒于官舍后,他的生死之交冯德之把他的遗骨背回钱塘,葬在洞霄宫之右。如今杭州犹有潘阆故宅、 潘阆祠、 潘阆巷。

杭州不再是观潮之地。

八月十八的江潮,每年都如约而来。

隐没得只剩背影的逍遥子,又有谁能猜得到,他到底是不是潘阆呢?

作者:任淡如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