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博兴“阎噶法儿”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阎噶法儿”是博兴方言,学名阎家坊,以前叫阎坊镇(今称吕艺镇)。因镇驻地在阎家坊村而得名,是对整个阎家坊镇所辖区域的旧称。从民国时期到2004年6月,曾经叫过第六区、吕艺乡、吕艺人民公社、阎坊人民公社、阎坊乡、阎坊镇等。

“阎噶法儿”位于汉孝子董永故里博兴县东部,北傍黄河,东临黄河入海处东营市,南依齐国故都淄博市。境内交通十分便利,曹纯路、阎高路纵横交错,小清河、支脉河、跃进河贯穿其间。“阎噶法儿”有两张名片,一是山东吕剧的发源地,一是“革命老区”。作为吕剧发源地,在全国,在山东,“阎噶法儿”毋庸置疑。今天,我们来说说作为“革命老区”的“阎噶法儿”。

武警官兵在高渡村革命展室前宣誓

“阎噶法儿”是革命老区,这个美称名副其实,远近闻名。

提起革命老区,不得不先说一说“阎噶法儿”的高渡村。高渡村革命历史悠久,是响当当的“红色堡垒村”。193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高渡村诞生了全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高渡村人张静源是博兴籍的第一个党员,他发展了博兴县第一批共产党员。6月,高渡村党支部便在本村发动了长工增资、短工罢市的斗争,坚持10余天,最后取得胜利。这是博兴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斗争。同年8月4日,震动齐鲁大地的“八四暴动”就是从这个村开始的。县委书记张仿(后叛变)率人从高渡村出发,向龙河村发起猛攻,占领六区(今吕艺镇)联庄会。同时,寨韩村人马千里(时任县委军事部长)率人袭击四区(今兴福镇)联庄会,打垮兴福民团24分队,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第二天,这两支队伍在店子镇大刘村会合,宣布成立鲁东革命军第一支队,经过不断扩充,队伍扩大到700多人。“八四”暴动坚持了23天后,因韩复榘派兵前来镇压而失败了。

暴动失败以后,中共博兴县委派李相韩到胶东找山东省委汇报博兴暴动情况,让他到兴福找李天佑掩护他出博兴。李天佑是高渡村人,博兴早期共产党员之一,1930年由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经说过:“做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为党的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精神,要不,就不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们走到兴福镇时被国民党民团逮捕。李天佑为了掩护李相韩,公开承认自己是李相韩。国民党团丁分不清谁是李相韩,就把他俩都抓起来了。第二天,在往县城解送的过程中,李天佑假装说要喝水,得到准许后,他便一头扎到垅沟里喝个没完没了。团丁们也趴下喝水,此时李相韩趁机钻进高粱地逃跑了。李天佑向相反的方向跑去,不幸又被抓住。后来,李天佑一直坚称自己是李相韩,当时的国民党博兴县长就下令把他杀害了,牺牲时年仅38岁。

革命烈士李天佑

抗日战争初期,小清河以南全部被日军占领,成为敌占区。日军不断向北发展,妄图侵占小清河以北的革命地区。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发展壮大我军力量,1940年7月25日,全县几十名代表在革命群众基础好的“阎噶法儿”辛集村集会,宣布成立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相炜为县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为博兴县开展抗日战争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送郎参军

“阎噶法儿”每村都驻有八路军,八路军与老百姓相处得非常融洽。八路军不但抗日打鬼子,还领导老百姓开展“减租减息”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帮助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阎噶法儿”老百姓送子参军、送郎参军、筹军粮和做军装的热情高涨,军民团结如一家。当时,“闫噶法儿”老百姓借助吕剧起源地的优势,还编了几出革命小戏和几首民歌,宣传革命,宣传支前,引起轰动。

清河区党委机关报《群众报》曾在“阎噶法儿”康坊村办石印厂。曾任中共清河区党委书记的景晓村长时间居住在“阎噶法儿”,他与夫人的婚礼就是在“阎噶法儿”辛集村举行的。他曾高度评价“阎噶法儿”老百姓为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自1940年以来,“阎噶法儿”仅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280人之多。参加支前运输物资、战后抬担架的老百姓和直接参加革命战争的民兵更是不计其数。

“阎噶法儿”马家村的马道远是“全国民兵英雄”。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带领民兵配合主力伏击日伪军。1947年,到鲁南支前,任民兵连指导员,先后被华东军区授予一等功臣、特等功臣称号。1948年参加淮海支前,被授予华东民兵英雄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受到过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阎噶法儿”为博兴、滨州乃至整个山东革命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妇女赶制军服

男子前线打胜仗,妇女后方忙生产。“阎噶法儿”血气方刚的爷们参军入伍,上阵打仗。妇女同志们同样不甘落后,凡有部队驻防时,她们烧水、做饭、找铺草、做军鞋、缝军衣,整个“阎噶法儿”到处推磨推碾、飞针走线,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团结、繁忙与祥和的景象。同时,她们在后方发展生产,开展纺织活动,走村串户深入宣传革命思想和动员青壮年参军,都充分发挥了妇女的“半边天”作用,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景晓村同志非常注重妇女工作,时任妇救会长的刘孟同志按照景晓村提出的开展妇女纺织运动的意见和办法在博兴县进行试点。她在“阎噶法儿”康坊村成立了万兴成纺织合作社,随后又在阎坊村和纯化镇成立了两处分社,带动附近的各个村庄成立了纺织互助组。纺织运动的开展,使妇女们的生产热情十分高涨,他们相互之间互帮互学开展竞赛,涌现出了一批纺织模范、劳动英雄和先进单位。

韩秀贞是“阎噶法儿”辛集村人。1942年,她组织妇女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纺织互助组,纺线织布做军用品支援前线,后来被渤海区选为劳动英雄,她们小组被评为“韩秀贞模范纺织组”,奖励了一架织布机和一个纺车。万兴成合作社被渤海区党委授予“模范合作社”称号。

韩秀贞被评为劳动模范

“革命老区”这个美称,不仅是对“阎噶法儿”人民革命贡献的肯定,也是对“阎噶法儿”人淳朴、实在、热情的一种称赞。上了年纪的都知道,称赞“阎噶法儿”人品质好,一般都是说“不愧是老区人民啊”。

阎家坊用博兴方言发音是叫“阎噶法儿”,这样一叫想必“阎噶法儿”人都感到无比亲切。如果两个“阎噶法儿”人碰在一起,互相问起对方是哪里人,他们一般会这样说,“你是哪滴?”“俺是阎噶法儿滴。”“咱是老乡啊,俺也是阎噶法儿滴。”通常情况下,两人的热情劲儿会立即上升无数倍。如果你是去“阎噶法儿”串门、走亲戚,他们的热情劲儿更没得说了。什么瓜果桃李、陈年老酒,只要是家里有的,无论是好吃的还是好喝的,都会统统拿出来招待你。就算是刚刚出笼的馒头,刚刚煮出来的饺子,也会端出来让你尝一尝。

如果你与“阎噶法儿”人一起喝酒,那可就更亲切、更热闹了。他们不但会把革命英雄的故事讲给你听,喝到“二八甲”的时候还会给你唱上两句起源于“阎噶法儿”的吕剧。整个就餐过程中会频频举杯敬酒,喝不到桌子底下不能算作一壶。

说是十几年前,一个外乡人初次到“阎噶法儿”做客,“阎噶法儿”人把家里的好酒好菜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还叫了好几个朋友来作陪。吃饭过程中,他们频频敬酒,喝了一盅又一盅。喝得外乡人频频摆手说:“不喝了,不喝了。”这家的主人说:“吃不高兴,喝不尽兴,不是咱闫噶法儿人的风格!当年,咱这里的八路军老前辈上前线打鬼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如今咱们喝个小酒算什么,今天谁也不能怂,都得喝出点‘革命’的英雄气概来。”喝到最后,他们有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有的扶着墙根儿在呕吐,还有的直接“出溜”到桌子底下去了。即便这样,那家主人还在嘟囔:“今天不算一壶,不算一壶。”后来,这个外乡人觉得“阎噶法儿”人仗义、实在,还专门与他拜了把子,认作干兄弟了。

阎家坊新型农村社区

“阎噶法儿”人的实在、热情和朴实,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艰苦的革命历程中沉淀积累形成的,已经成为了“革命老区”的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已经成为“阎噶法儿”的一种象征,是“阎噶法儿”人的一种情怀,永远丢不得,因为它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个“阎噶法儿”人的血脉中。

作者:满学伟,博兴县吕艺镇人,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博兴县诗词学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