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恒老师谈语音治疗 — 关于腭裂语音训练,想跟家长说
对于腭裂每个孩子,不论地域,不论经济,家长几乎都一样,倾尽全力,就是为了他们能清楚地说话。每天和不同的小朋友、不同的家长打交道,同为人母,特别能感受家长的心情,恨不得掏出心肺——只要对孩子好。而唇腭裂小朋友,又更让人多一层倾注和疼爱,总希望能给他们最好或者更好的。
腭裂孩子的家长身上,除了这种掏心掏肺的关爱,同时也伴随着焦虑、急躁,还有不合理的期待。从家长那里,我听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抱怨:
❁“你又不好好说话”;
❁“老师,他在你这里就讲得很好,回家根本不练习”;
❁“哎,说话还是不清楚”
......
今天,我就跟家长们聊聊这些。
关于“你又不好好说
”
首先,我要告诉家长的是:
不是孩子不好好说话,而是他们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学会正确的说话方法,或者因为腭裂的影响,造成他们没法清楚地说话,这是目前的能力决定,不是孩子不认真讲话,就算认真,也只能这样。所以,别埋怨孩子,姑且接受,我们有办法矫正。
“老师,他在家根本不练习
”
说这话的家长,个个都该好好反省。为何孩子跟着老师就能讲好,回家却不愿意练习?
要知道我们的一节课将近1个小时,那么长的时间,孩子能专注而不厌倦,还兴致勃勃地练习,是什么原因?
不是我们的老师很凶,孩子因为害怕而认真,而是我们的老师会想办法吸引孩子,站在孩子的高度去引导和训练,要教孩子的每一个声音,都会提前做很多准备,想很多的办法,设计很多的游戏,简单易懂,却能一针见血点到关键,把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揉进去,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练习。
而家长的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你把这些练习十遍”“再读一遍给我听”,诸如此类。
说实话,机械性重复本身就枯燥乏味,不想办法增加乐趣,哪个孩子能坚持?所以,我常常跟家长说:
换个角度来看,陪孩子做语训。
其实就像我们给孩子做饭一样,家长们一定会花心思琢磨着怎么把饭菜做得可口,让孩子喜欢吃,因为这样他们的身体才会健康强壮。
如果孩子不喜欢吃,家长总会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好吃?不合孩子胃口?下次换个做法?可是到了语音训练,家长却没有了这样的耐心和钻研精神,没想过孩子在家不能好好练习的原因,不检讨自己没好好陪伴,却责怪孩子不认真。
“哎,他(她)说话还是不清楚
”
关于这个如何评价孩子进步这个话题,我特别想讲讲我的感受。在奥斯汀分校旁听了knowledge and kills of clinical science,这是一门开给病理语音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主要讲临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每周三是学生们自己汇报自己的个案,包括患者的背景情况、治疗和进展等等。
这门课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治疗方法背后的严谨系统的理论出处,而是观察患者进步的角度和标准。有些患者,经过了不同类型的长达几个月的语音治疗,老师和家长对他的进步的描述是,“他会做出问候的手势”、“会用/wh/开头的词提问”.....确实,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或者成年人来说是理所当然或者天经地义,但是对这些特别的人群,却是遥不可及,他们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实现。
同理,对于腭裂孩子,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进步、耐心去引导、帮助和陪伴。
如果总是盯着他们还不能达到的目标,而忽视他们已经取得的进步,对孩子对家长都是挫败,他们可能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回过头去看看他们比昨天、比上个月、比半年前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就是进步,就是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证明,这样来评价,是不是更客观和公平?
读完本文我们再来温习下语音的文章:
专家简介
尹恒副教授,言语治疗师,口腔医学硕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唇腭裂专业委员会常委,医促会咽喉嗓音言语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委会言语治疗学组委员。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I\MEDLINE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篇,主编《腭裂语音评估与治疗》,副主编本科教材《言语康复学》和《唇腭裂与面裂就医指南》、《构音障碍康复治疗技术》等专著3部。参编口腔研究生教材及口腔精品课程和专著多部、参译《唇腭裂综合治疗学》。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