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收敛而用松活——乐传太极拳“松”的概念与修炼法


我们认为“松”应是蓬松,是象发糕一样的膨胀起来,是骨骼间架协调、完整、张弛有度的状态。拳经中的松、掤、轻灵、无迟重这些说法,都是对“太极”状态的不同侧面的描述,描述的是一件事。太极拳的“松”,应该完全没有松懈、松弛的成分,更不是肌肉完全不用力。

松的概念
现在练太极拳很强调“松”,无论是拳架或推手都很强调“松”。笔者认为通常理解“松”这个概念往往有很大的“松懈”“松弛”的意味在里面,与拳经中“松活”“轻灵”的描述有比较大的差距。
在乐传太极拳中,“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们很少把“松”单独拿出来。乐匋先生常说“松而有力”,印象中没有单独要求过“松”,包括“松沉”都说的很少,因为我们认为“沉”是“松而有力”的表象之一。
我们认为“松”应是蓬松,是象发糕一样的膨胀起来,是骨骼间架协调、完整、张弛有度的状态。拳经中的松、掤、轻灵、无迟重这些说法,都是对“太极”状态的不同侧面的描述,描述的是一件事。太极拳的“松”,应该完全没有松懈、松弛的成分,更不是肌肉完全不用力。
“掤”也就是全身的蓬松的一个外部表现,然后内分虚实、劲由内换才能实现。一般做掤,指手上有掤劲,但如无全身配合就只能是“僵”而已。
“松”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是“满身轻利”“周身俱要轻灵”。观现代太极拳关于松的文章中,很少有把“松”和“轻灵”当做同一个概念。拳经中“松”的文字不多,而且也没有单独谈“松”。
杨澄浦公的“松”,笔者认为是对修炼到比较深厚功力的人说的,可以说是用法,全体空灵,然后往对方身上一“撂”,对方就很被动了。后人把“松”当练法了,“松”也更多的理解为“松弛”“松懈”了。松应是蓬松、松整,“整”,整劲!没经过“整”的修炼,“松”基本就可以说是“松懈”;而整则要由“收敛”而来。
所以太极拳中的“松”,不是一般意义的“松弛”而是“似松非松”。
松的修炼
乐匋先生的文章中有:“中爻常收,上下常开。”的说法,就是说身体上的中爻,即包括掌中、肘、肩胛、命门、臀尖、膝盖,脚背,这些都是中爻,是要常收紧的。因其收紧所以才能拉开上下爻,比如掌中紧、肘紧从而拉开腕,肘紧、肩胛紧从而拉开肩关节,以此类推,所以我们练拳,松活的部分——上下爻之间,如腕、肩关节、胯关节,都是因为肘、肩胛、命门、臀、膝等处的“收紧”而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松活”是由“收紧”而来。这样松紧相间正符合老子的“曰敛”和“至柔”的道理——因收敛而柔,非是因无力而柔。
我们练拳从入门到中级阶段主要是练中爻收敛,最主要的中爻就是腰——命门,也就是说腰要常“收敛”;收紧是敛的初始,松活是收敛的成果。老子说:“知雄守雌,知荣守辱。”也就是要知“松活”之作用而谨守“收敛”之身态;守住收敛而用松活,但此“用松”时还是要守住敛才无破绽。如此才符合“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相济”之道理。因收敛而能松活才可以称为“相济”。
掌中、肘收住了,腕自会被拉松;脚背、膝收住了,踝自被拉松;腰、臀收紧,拉开骶骨;臀、膝收住了,胯关节被拉松。所以,我们的拳是有心为敛,非是有心松软。
拉松的表象
全身中爻收住,松开的关节缝隙通常拉开不到一毫米,收紧的幅度更小,但肩、胯关节还是有比较大的外部表象的。
坠肘和合肩胛同时,肩关节会被拉出几个小坑。合胛要使胛骨能互相碰到,乐匋先生说:只在开(八势之开)时分开一个手指头的缝隙。坠肘就是肘部收紧,大臂、小臂在肘部形成挤压应力。肩部不是整个肩下沉,而是坠肘和合胛同时把肩关节拉开,叫做沉肩。
手臂肩胛圈,就是肩弓,两臂、肩胛是一个弓,肩胛不合住就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弓。这不是我们的专利,泰森重拳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他是天生会,偶尔能用上,用上就是一个击倒。
臀、膝收紧,拉开胯关节,胯关节前侧的大筋就能鼓起来,这也可以说是胯关节拉松的标志。
以上所述是乐传太极拳“松”的概念与修炼法,每个中爻的收敛有了感受之后就要修炼全身收敛,单个收敛总是散的,收敛是全身的中爻一下子收敛住,也就是说全身的中爻收敛,是一个动作,而不是两掌中、两肘、肩胛、腰、臀、两膝、两脚面十一个收敛劲。练熟之后只有一个“收敛”之意,则此十一处自能收敛住。
拳经:“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此为论!
好文共分享:
用生命本身来修炼:乐传太极拳心法大意
以武演道 由密归禅——乐传太极拳甚深秘义对话录
《武魂 · 太极》,为拳艺精进赋能
(0)

相关推荐

  • 内家拳沉肩坠肘|你未必真会

    沉肩坠肘,是太极拳对上肢运动状态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其本质在于肩胛骨的松沉与外展,也就是说只要肩胛骨沉降外展,自然就一定是"沉肩坠肘".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 ...

  • 乐传太极拳心法大要

    乐幻智先生建立的这个以杨式太极拳为载体,以道家练氣法修身,以禅密心法修心的乐传太极拳,可以说并不是一个武术门派,而更像是个传统文化的学派. 在实际修炼中也是如此的,我们把太极拳当作禅密心法的实验手段, ...

  • 【真法】乐传太极拳氣脉修炼基础

    马若愚先生拳照 编者按:上期心法专刊中,我们选取了乐传太极拳名家马若愚先生<乐传太极拳心法大要>一文(点击可看).文中提到太极拳氣脉修炼的相关内容,但因篇幅所限,未能详尽. 本次我们特别选 ...

  • 你身体里有个蒸“氣”发生炉:乐传太极拳氣脉修炼基础

    身上的劲儿又收着又撑着,同时存在,氣脉就基本通畅了.不是直接用肌肉力,也不是不用肌肉力,不是张的也不是懈的,但总体上却是不动的,没有对外的输出,有欲动之势而尚无外形动作,所以叫做"太极&qu ...

  • 乐传太极专栏系列讲座:乐传太极拳的修炼(二)

    <乐传太极拳的修炼>(二) --身形要领释义 [钟海明  马若愚  依乐匋先生文稿整理] 上期重点讲述了练拳中的身形诸多要素,介绍了乐匋先生提出的<身形十六要>.其中详细地描述 ...

  • 【真法】乐传太极拳的关节系统

    拳术的核心是劲力,而太极拳这种内家拳则加入了意气的内容,是劲气意三位一体的,可以说劲是意气的载体--形而上是附载于形而存在的. <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 ...

  • 乐传太极拳的关节系统

    武魂太极 文/ 马若愚 2020年10月.12月号 劲力是由腿部肌肉为主产生,脚与地面的作用力是产生劲力的基础(根本),腰是操控核心,手臂等是传导劲力的通道. 拳术的核心是劲力,而太极拳这种内家拳则加 ...

  • 以武演道 由密归禅——乐传太极拳甚深秘义对话录

    编者按:乐传太极拳源于杨.武两家拳术,又有创新发展.有甚深秘义,追本溯源,实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而出,正如创始人乐幻智先生所说:"自有尧舜汤文武周公,就有此拳之劲",推究其技术细节 ...

  • 【盘拳论道】乐传太极与董英杰太极拳-乐传太极(视频)

    乐传太极和董家太极有什么渊源,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在乐传太极的传授过程中,其实都是以董英杰先生的拳架视频为参照模版. 我们可以把练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太极操,记忆动作路线:第二阶段是八式 ...

  • “含胸拔背”辨------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赵忠海同学是去年10月接受古传单操系统训练的.下面是他对太极拳"十要"中"含胸拔背"的理解,全文如下: "含胸拔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拳理,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