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之“忠”

夏侯惇之“忠”

 

天下大德,莫过于忠。

——题记

秦末,民不聊生,汉高祖刘邦以泗水亭长之职起兵反秦,大秦沛县政府司机班的老驾驶员夏侯婴毅然决然抛弃了铁饭碗,跟了刘邦,从临时工的“太仆”(主管司乘)做起,做到了历数朝而不倒的正部级“太仆”(位列九卿),传为一段佳话。然而他的后人们则是庸庸碌碌,难以达到祖辈的荣光。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又是一个民生凋敝、叛乱四起的时代,历史又来了一个循环,来了一个人,他叫夏侯惇,字元让,上演了一幕熟悉的故事。
夏侯惇是夏侯婴之后,在汉一朝,由于祖先的荫蔽,亦算世家大族。十四岁的时候,有人出言侮辱其师,他出于义愤,一刀把那人砍了。如此“尊师”,纵览古今中外历史,也是不多见的。相比关云长在山西老家犯了命案之后要逃窜到河北的境地。作为世家子弟的他而言,屁事没有,反而美名远播。当生性爽直的他看到山河飘零、生灵涂炭时,就毅然决定跟着堂兄曹操一起创业了,就跟当初夏侯婴跟着刘邦一样。曹操散尽家财,招募兵勇征讨黄巾军,夏侯惇作为副将,同样是毁家纾难,一起踏上了艰苦创业之路。称他为大魏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一点也不为过。
在此后的岁月里,夏侯惇随着堂兄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作战勇猛,轻伤不下火线,甚至被流矢伤了眼睛,亦要浴血拼杀。《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将其描绘为“拔矢啖睛”,成就了与“刮骨疗毒”并驾齐驱的“猛名”。另外,他对于农业经济也很有造诣,在眼部受伤以后,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后方保障上。堂哥在前线征伐,自己在后方坐镇留守,与荀彧等文臣一道源源不断为前线输送兵马钱粮。有一次碰到旱灾,又恰好碰上了蝗灾,他指挥截断了太寿河,打造了一个水利工程,并亲自担土,率领将士们屯田种稻,成功渡过了粮荒,老百姓们也受益匪浅(“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做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此时的他,内政才能跃然纸上。此外,他虽然是一个“独眼龙”的形象,看上去会有点凶神恶煞,但实际上非常好学,十分尊重有学问的人,经常向他们请教(一直都很“尊师”)。而且为人清廉,所得百万赏赐皆分于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中也没什么余财。
我看上去有点凶
其实我很温柔
如此股肱,曹操自然是十分敬重,两人的关系达到了出则同车,入则同寝的关系。当曹操晋封魏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诸将领都授予了魏国的官职。唯独对夏侯惇还是授汉朝的官职,与自己一样,仍同为汉臣。他对于这位堂弟,更多是看成战友,而非臣子。夏侯惇自然是推辞不受,耻为汉臣,而要誓死追随堂兄,誓作魏臣。曹操无奈,只得封他做魏之前将军。曹操病故后,曹丕篡汉,夏侯惇被封为曹魏的首任大将军。也正是在同一年里,他也因病去世,跟随着他的堂兄一起转战新的天地了。
有人可能会唾弃夏侯惇的行为,认为其不忠于汉朝。但是当时的汉朝与彼时的暴秦又有什么区别呢?腐朽的旧事物注定是要被推翻的,这是历史规律,要不然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夏朝。他对堂兄的感情呢?从公元184年一起在老家起兵,到公元220年两人在同一年病逝,并肩作战36年。曹操早已成为他的信仰,他对曹操的忠诚早已融入骨里、血里,正如他的祖先夏侯婴对刘邦一样。
宋高宗曾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以此观夏侯惇,两者皆备矣!为何如此,全因一个“忠”字!《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夏侯惇去世后被追谥忠侯,当之无愧也!

欢迎扫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