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飞||山西看大院
山西看大院
文/郭志飞
山西历史长,长到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山西古迹多,庙宇、山关、石窟、红色景点等星罗棋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大院异军突起,成为新的亮点。据说,山西元明清时期大院风格的民居现存1300处。几十年来,我走过不少山西大院,感觉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和阎锡山旧居。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红高粱》场景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所有工序充分显示了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1978年我还在山西省中医学校读书期间,学校搞“开门办学”,地点就在祁县。我们一个班分为三个组,我所在的组就驻在这个乔家大院。当时这个院子大部分被县党校占用,我们组就住在党校的宿舍里。参加工作之后,我又多次去过。
乔家大院展出的明末清初祁县藏书楼“丹枫阁”模型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从小本生意闯荡口外,最后成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生意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乔家大院就是在这个商业帝国基础上兴建的。乔家大院经过跨度长达一百六十余年的三次大规模兴建、扩建,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整个院子有六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乔家大院外型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砖墙封闭。
日据时期,乔氏家族远走避难,乔家大院通过教会渠道挂上意大利国旗躲过了日军的侵扰。解放后,乔家大院先后被机关、部队、学校占用。1986年,乔家大院辟为民俗博物馆。
王家大院
2003年10月26日,我去介休绵山参加“人民代表报”宣传发行会议。会后返程途中专门去灵石看了看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是灵石县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的一座城堡式建筑群。
王家大院坐落在一个座北朝南的慢坡上,北傍高坡,南望开阔,看上去就有一种俯视穹隆的感觉。东面部分称高家崖堡,建于嘉庆初年。东堡院有院落26个,东中西并列为六路。中间的三路院落为主院,西边的两路为书院和花园,东边的一路为厨院。西面部分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西堡院有院落28个,中间有一主干道,贯穿着三条横巷,与东堡院用一石桥相连,东西对峙。另外还有一处完好的王氏宗祠。
据说,静升王氏祖籍琅琊,后西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一个叫做王实的人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元皇庆二年,族人王诚斋率家族迁至静升村。清初开始经商,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资本见厚,成为巨贾。清中叶之后,王家由单纯商人开始有人居官,遂成一方豪富。
走进王家大院,看到的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别具一格。屋檐、斗拱、照壁、吻兽、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誉为“三晋第一宅”不虚。
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位于祁县城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整座大院呈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大院内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戏台与戏园。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
据说,渠家先祖以以“货郎挑”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间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渠家开设的长源川、长裕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贩销于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渠家开设的“三晋源”、“百川通”票号资本雄厚,在晋中票号中地位突出。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旺财主、金财主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
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常家庄园分为“南常”“北常”。“南常”立“世荣堂”,宅院以南北向的“前街”为主轴线。“北常”立“世和堂”,宅院以东西向的“后街”为主轴线。常家庄园有宅院80多座,楼房50余幢,房屋3500余间,占地面积300余亩,规模庞大,世所罕见。常家庄园的堡墙长达4公里,开8个堡门。现在修复部分仅为原有面积的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也是王家大院的四倍,乔家大院的十二倍。常家庄园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每个院落中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触目可见。
据说,常家祖先明代由太谷迁居车辋村,以牧羊为业。八世祖常威身背褡裢远赴张家口开始经商致富,常威之子常万屺、常万达兄弟两创立了“十大德”、“十大玉”20个商号,开辟了由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的数万里“茶叶之路”,遂成晋商“外贸世家”。常氏家族鼎盛之际,拥有员工千余人,骆驼上万峰,独占中俄茶叶贸易的四成,在乾隆年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富商。不仅经商成为巨富,常氏家族坚持以儒铸魂,以商兴业,儒商融汇,商儒互援,道德与经济合一的发战方针。在常家200余年兴盛过程中,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学位的就有170余人。这些获得学位的人放弃了仕途而投身商界,成为晋商中最为出类拔萃的精英集团。
阎锡山旧居
阎锡山旧居在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建筑群坐东向西,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东花园的建筑以中国传统的晚清宫殿式建筑为主,大门为古牌楼式,穿过假山就到了第一院。一进大门,一座小巧景致的假山,半挡着人们的视线,使人不能一眼望穿。转过假山是第一院,院子颇宽阔,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南北两面是出厦大瓦房。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为三间大房。屋内陈设着桌椅,供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使用。南北均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而且大,站在三楼顶端,可远眺全村。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大院里面有不少命了名字的有故事的建筑,如二老太爷府、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子明慈幼院、当仁堂等等。
晋中大院大多是商人致富后几代人延续修建扩建的,而阎锡山旧居是阎锡山当官后在不长时间内建成的。阎锡山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上了山西都督,一直到1949年离开山西,中间尽管有过几次点断,但是执政山西的位置基本没有改变。在与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张作霖等大小军阀、政客博弈中纵横捭阖,在民国时期确是雄杰。主政山西期间,兴办了很多近现代工商业,为山西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应当抹杀的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忻口组织了长达23天的阻击战,有效的迟滞了日本军队进行态势,为全民抗战赢得了时间。更加有意义的是抗战期间,不仅敞开门户让八路军三个师进入山西发展壮大,而且拨出50个团编制给实际上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决死纵队。新四军在皖南几乎被歼灭,而八路军在山西却获得了巨大发展。历史的看,这一结果与阎锡山的包容分不开。
多次看阎锡山大院,总是不由得想阎锡山的历史。阎锡山的历史就是一部民国历史,也是一部山西抗日战争的历史。
山西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大规模的大院?有人分析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明清之际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大院出现的社会基础。明初洪武三年在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九个军事重镇实行“开中”,山西、陕西商帮在“开中”之后,以临近边镇的地利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及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对商人的发展十分有利。商人在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中寻发展壮大。商人致富为大院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个因素,清代捐纳制度为商人进入政治体制内提供了条件。从康熙开始,为了弥补军饷不足,开始实施捐纳办法。文职可捐至郎中(正五品)、道员(正四品),武职可捐至把总(正七品)、千总(正六品)直至参将(正三品)。这种体制下,致富商人大量的为自身和子孙捐官买爵,如祁县乔家,乔景僖就捐授花翎员外郎,乔景侃捐授花翎四品贡生,乔景信捐授花翎二品衔补用道员。商人不考试进入仕途,有了政府身份的庇护,财富聚积更多更快。有了官职,宅第修建也更阔大更气派。第三个因素,经商致富的山西商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实力增强是大院出现的直接原因。经过三、四百年的商业积累,山西商人的资财实力雄厚。雄厚的财力、捐得的官职,炫耀门第、光宗耀祖的观念互相推动,于是大院山西特别是晋中地区就应用而生了。
山西从北到南,大院集中在晋中地区。大院的主人在创造了商业帝国的辉煌后已经烟消云散了,但是一些大院在兵燮、自然损毁、人为破坏之余保存下来了。过去大院炫耀的是主人的门第,是用来住人的。现在的大院成为旅游的景点,是用来供人看的。
二〇一六年十月
作者简介
郭志飞,保德县牙前塔村人,中国共产党保德县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保德县第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期从事地方史和地方文化业余研究,主编了大型文化丛书《保德文丛》凡8卷10册,300万字。主要著作有《正史闲说》《王邵诗文集》《府州折氏》《陈奇瑜传》《折太君墓地考证》《林遮峪古遗址考证》等。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