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Ⅶ】康德哲学思想核心:真理是什么?
前面康德的思想文章中,我们最后留了一个思考题,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是康德对认识论的一个巨大颠覆。
为什么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呢?
我先给一个简单的解释:传统的认识论是以对象为中心的,真理就是知识符合对象;而康德说,其实应该反过来,是知识来符合人的认知。
这个反转,就像在哥白尼之前,人类都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而哥白尼把这个认识反转了,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其实是围绕其他星球转动的。
要深刻理解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首先要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反转,他的理由是什么,其次要理解他是如何反转的,要理解这两点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我会分两期视频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比较强,请大家认真听。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传统的认识论,我们在之前的视频讲了,康德的认识论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
这句话的背后,康德是在问: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否存在?其实这也是传统的认识论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康德是这么提出这个问题的,他说:有一个古老而且著名的问题,人们曾以为可以用它把逻辑学家们逼入困境,并曾力图使他们达到这样的地步,即让他们要么涉足可怜的循环论证,要么就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承认自己的整个艺术的无用;这个问题就是:真理是什么?(也有的地方翻译为“什么是真?”)
康德接着说,当我们要讨论“真理是什么?”的时候,其实我们有两个预设的前提,首先: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其次,真的知识是要和对象一致”,这两个假设前提至关重要。
意思是说,传统的认识论讨论真理的时候,其实默认了这个世界是有真理的,是有本质的,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样,在柏拉图的著名的“洞穴比喻”中,柏拉图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这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影子,是现象的世界,在现象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本质,更真实和完美的世界,那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其实后来西方哲学一直沿着这个思路下去,要去寻找那个更本质、更完美、更真实世界,比如西方的宗教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同样,人类也一直去探索永恒的真理,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真理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现象背后,有一些更本质的规律、法则和真理,但是康德说,真的有吗?这是第一个疑问。
第二个,在传统的认识论中,如何才能确认一个知识是真理呢?通常的评估标准是“真理符合论”,也就是开始说的“真的知识是要和对象一致”,这句话也非常哲学化,并不好理解,意思是说,一个所谓的真理,就是要符合一切客观事实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真理的话,它对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生效的,也符合所有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有点我们儒家理学思想中提出的“格物致知”,向外求知,真理存在于外界事物之中,事物都有客观规律和本质的属性,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不断地求知、探索,去发现这些本质或者真理。
但康德敏锐地洞察到,我们对真理有误解,我们对真理的评估标准出了问题。当我们说“真理就是知识要符合对象”的时候,这个定义很容易遭到怀疑论者的反驳。
比如怀疑论者可能说:一个知识为真的标准是不可能的。
第一种反驳:因为对象是不会说话的。只有我将我的知识和我和对象的表象作比较,所以我本人是知识真假的裁判者。这里的“我”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人类”。
第二种反驳:如果知识与其对象一致,那么这个标准如果是真的话,那么这个标准也要和某个对象一致,这个标准能找到它的现实的对象吗?
这里逻辑性比较强,简单来说,康德认为,我们制定了,判断是否为,真理的标准,但是,判断这个评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无限往后推的话,就需要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个标准或者康德所说的标准参考的“对象”存在吗?
康德说,我们对真理的评判存在一个循环论证的错误。这里非常微妙,大家仔细听:
当我们说什么是真理的时候,潜台词是说,真理是符合某种本质,或者真理可以解释所有的事实。而反过来,当我们说一件事是“事实”的时候,潜台词是说,这个事实是符合某个“真理”的。
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听到很多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事实,比如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看起来显然,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而这些事实就决定了这个观点是真的。但当我们问,为什么太阳会每天东升西落的时候,我们会说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是一个真理。
但事实和真理的定义往往是相互依赖的。当我们问“什么是真理”的时候,常常会回答,“真的观点是有事实支撑的观点”;而当被问到“什么是事实”的时,我们又会说“事实就是它符合某个真理”。真理的定义是“被证实的或者不存在争议的事实”,而事实的定义是“被认为为真的事物”。
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用事实去定义真理,又用真理去检验事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循环论证。
我打一个比如,比如说,假如“小明是一个好人”这是一条真理。为什么这是一条真理呢?因为我们经常看到小明救死扶伤,乐于助人,这些事实证明,他就是一个好人。那我们更进一步问:为什么救死扶伤,乐于助人就是一个好人的标准呢?一方面,这个标准显然是人类制定出来的,这个标准本身它是不会说话说,它无法反驳。另外一方面,救死扶伤要成为一个真理,我们就要找到也要符合“救死扶伤是真理”的对象,也就是,这个真理,也需要支撑它成为真理的“对象”或者说“事实”,这个对象或者说事实是什么呢?显然,很难回答。
康德说,如果真理的评估标准不可靠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也无法确定,真理是什么?真理是否存在?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真理是否为真。
在康德之前,传统的认识论通常认为“对象”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的知识是去揭示这个对象的本质,从而得到真理,就类似说“知识是围绕着对象转”。就像在哥白尼之前,人们都以为地球是中心,所有的星球都围绕地球转一样,“对象”就类似“地球”。这是康德之前,人们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也是传统的认识论的思维框架。
但康德将这种方法反过来了,他认为,不是知识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要来符合我们的知识。而这里的对象,康德认为只是表象。这样,康德完成了被他自己称之为认识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因为,他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进行了反转。
打一个比方,过去我们一直在地球上观察星空,以为所有星球都围绕地球转,但是现在,我们跑到太阳上去了,发现,地球其实是围绕太阳转的。这是一种视角的转换,但这种转换非常重要,那为什么康德会认为这种转换是对的呢?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视角转换的呢?
一 End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