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双抢”

今天是入伏的第二天,阳光铺洒马路对面的楼顶上,尽管隔着一层窗玻璃,我都能明显感觉出烈日的火焰。加上办公室空调失灵,让我再一次忆起三十年前的“双抢”。

一想起“双抢”,即将因为空调失衡的心理,瞬间又达到了新的平衡。女儿小的时候,每当我要忆苦思甜时,女儿都会抢着说:“想起那万恶的'双抢’”。是的,“万恶的'双抢’”确实是我以前常说的。

1981年以前,咱生产队还是大集体,大集体的“双抢”,我写过,故从略。咱大队其它生产队都是1980年“分田到户”。唯一迟分一年的只有咱生产队。究其原因,据说,咱生产队的社员特别高看我,笃定我能考上大学,他们就可多分田地。这是生产队里与父亲关系稍密切的社员告诉父亲的,父亲又告诉我,逼得我非考上大学不可。我当然不能赌气,故意不考上大学,这样家里可以多一个人的田地。这一年下半年,也就是我上大学后,生产队就紧锣密鼓地把田地给分了。当时的中央政策,但凡在读大学生,生产队应该视同家庭一份子,可以分得田地。但是,农村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毕竟当时有大学生的属于少数家庭,“寡不敌众”,也没法太过较真。

从1982年起,直到1988年研究生毕业,每逢暑假,我都是心急火燎地往家里赶,为的是替母亲和二姐(后来是大妹妹)分担一份“双抢”的农活。父亲早已失去劳动能力,他能做的是偶尔为我们端茶送水。

“双抢”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抢收抢种。收,是把成熟的稻子割倒放在田里,然后脱粒。种,则是把刚收了稻子的田,经过犁耙耖精耕细作后,种上第二季稻,种稻不叫种稻而称插秧。犁耙耖非一般人所可为,一开始,咱家不得已只有花钱请人帮忙。二姐订亲后,后来的二姐夫没少帮着干这些有技巧的重活和累活。当时,大姐已经出嫁,大妹和小妹尚小,真正干活的就是母亲带着二姐和我。

先说割稻。母亲一早就把二姐和我喊起来,说是早上割稻天气凉快。实际上,抢季节的时候,是不分早晚的。白天,烈日炎炎,一样是要下田割稻。母亲、二姐和我一起下田,一人一簛,此处的“簛”兴许是别字,今天上午,我特地问了高中同学:“一shai一shai地割稻的shai字怎么写?”大家在群里讨论了半天,最后的结论:有音无字。或许“shai”系我们当地的方言。“shai”在我们老家颇常用,如远远见到某人,shai过去,“shai”即躲避。母亲和二姐一簛七棵,我一簛只割五棵,不多一会儿,母亲和二姐就割到前面去,还聊着天,我被她们拉到后面,一个人弓着腰。右手握镰刀,左手握稻杆,捏满一把,就把它放在田里。动作重复而又单一,机械而又单调。偶尔,我抬起头,母亲和二姐正弓着腰,我又落在后面,自然不好意思找她们说话。一个人看着面前黄橙橙的稻谷,漫无尽头,无人诉说,那种苦闷实在难以言表。母亲和二姐割三簛,我只能割两簛。母亲割第二簛撵上我的时候,总是心疼我,让我割慢一点,每每在母亲心疼我的时候,我更加无地自容。

农村的男人,“双抢”时,没有穿衬衣的,只是在身上搭一块布,名为“披肩”。“披肩”多为自家织的老布做成的,我小时候穿过多年老布做的衣裳。我嫌身上披一块“披肩”麻烦,整个“双抢”,我都是赤膊上阵。赤膊五天之后,身上就会像蛇蜕壳一般,三天左右,身上就会蜕一层皮。一个暑假下来,我的身上会蜕三次皮。每到晚上在门口乘凉,小妹常为我撕身上的死皮。晚上乘凉,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光。一家人坐在一起,有得说的,因为父亲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我们只说不笑。我们聊天时,母亲就和父亲盘算着,当年的稻谷能卖多少钱,多少钱给我上学,多少钱给大妹妹缴学费,他们从不考虑自己。

后来,二姐出嫁了,大妹妹不得不辍学,搞“双抢”的变成了母亲、大妹妹和我,二姐也常回来帮忙。

如果父亲是一个正常的劳动力,二姐和大妹妹都不会辍学。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和母亲为了保我这个“重点”,牺牲了二姐和大妹妹。牺牲的,牺牲得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农村的家庭。

如今的农村,田地都流转给种田能手,农民也不种田,并且只插一季稻,更不用再搞“双抢”了。母亲楞想不明白。每次进伏以后,我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在电话的那一端总是会说:“怎么也没人搞'双抢’呢?”我戏问:“妈,您还想搞'双抢’哇?”她“嗯”地答应一声。母亲心里一定还在想着怎么为我挣学费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一辈子都把劳动当作我们这个家庭生存的必须。当我们在空调房里讨论哲学和审美时,我们不要忘了母亲的哲学,还有姐姐妹妹为我们做出的牺牲。

(0)

相关推荐

  • 名家新作|《“双抢”记忆》|中国少儿文学微刊第105期

    NO°/001 本文选自李永春儿童散文 <雷坞村的记忆>书稿 "双抢"记忆 童年是写作的富矿. 写给爱阅读.爱写作.爱生活的小读者 --李永春 "双抢了!请各 ...

  • 陈云义:看稻床

    看稻床 安徽桐城   陈云义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古诗中"新筑场泥",应该就是新做的土稻床了.生产队的稻床新做后,粮食就登场了.这时,稻床就得有 ...

  • 焦爱民丨我的兄弟姐妹

    我有兄弟姐妹十二人,排行最前的是三个姐姐,中间是兄弟六个,我是老四,最后是三个妹妹,五妹.六妹是双胞胎. 有句老话"家贫出孝子",我想应该再加上一句"家穷姊妹亲" ...

  • 感恩父母(4)/ 母亲节说母亲

    ​ 万万没想到,合肥的大发展,竟然牵连到了我的老家. 我的老家离合肥百里之遥,在庐江县郭河镇郭河村,村庄毗邻街镇,交通方便,屋前方塘百亩,柳树环绕,风景秀丽. 这块风水宝地,我们王家在此繁衍生息百多年 ...

  • 安徽作家 || 叶文俊◆难忘“双抢”的日子

    叶文俊,宣城市散文协会会员,安徽郎溪人.爱好文字,偶有文字散见于纸刊及各大平台. ----- ----- ----- ----- 难忘"双抢"的日子 七月,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偶 ...

  • 忆“双抢”

    ◆ ◆ ◆ 文 | 钟才廷 & 图 | 网络 看到"双抢"这个词语,年轻人都会感到很陌生.但对于那些五十岁以上且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一定会记忆犹新,有的人甚至会终身难忘. ...

  • 一生勤劳的昌叔

    一生勤劳的昌叔 [谨以此文沉痛悼念昌叔] 文/刘惠球 品香梓里,名耀樟江, 仰家叔厚德儒风,勤劳俭朴垂典范: 君游蓬岛,我寄哀思, 愧后学词穷句乏,飞泪祭灵表寸心. 侠肝义胆,助人为乐, 曾记农村艰难 ...

  • 母亲,识文断字的农民

    一直想写写母亲,但总不知从哪里开始,多少次铺开纸张笔墨,多少次白纸收官,已无法细数.缠缠绕绕盘根错节的母爱,枝枝蔓蔓浸染生命的母爱,我紧紧抱在怀里取暖,却难以用文字表述,文字在母爱面前花容失色无能为力 ...

  • 对于我和我的同代人而言,田间劳动是少年时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唐小兵

    煎鸡蛋的老妇人(油画)委拉斯贵支  旅美华人作家哈金在一首短诗<春天>里生动地描摹了关于乡村劳作的场景与记忆,每次重读这些短章都会勾起我对少年时代农耕生活的追忆.他是如此素描的:" ...

  • 散文||忆贫穷【征文】

    忆贫穷 姜卫中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已是中年的我仍 然不会忘记那段贫困如荆刺般的岁月-- 我的父母亲是解放初出生的人,他们是守着苦日子长大的.在那贫寒饥饿的岁月他们总是浑身是劲,有着干不完的事. 特别 ...

  • 绿色年味

    □周太舸 童年的记忆里,除夕,小伙伴们大多在滚铁环.捉迷藏.踢毽子.跳格子,嘻嘻哈哈的笑闹声在村子里格外清脆响亮.而我,只能在劳动中度过. 上午,母亲带着妹妹在家煮饭,父亲则带着我去栽树. 我家那时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