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朱光潜谈书法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不是书法家,但他对于书法进行了非常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在书法美学上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
【书法是一门艺术,它同样有移情作用】
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有人质疑书法是否属于中国的一门艺术,大概起因于有人见西方艺术史从不留位置给书法,遂怀疑中国书法“是否可以列于艺术”。中国书法列于艺术,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表达性格和情趣。书法既可以抒情的,也可以起到移情作用。横直钩点等笔画原本只是些墨汁涂写的痕迹,但是,在从各名家的书法中我们常能够感觉到这些“骨力”、“姿态”、“神韵”、“气魄'。我们评价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实际上是把墨迹看成了有性格有生命的东西,把字在心中的意象移情到了字本身上。
【学习艺术离不开“筋肉活动”】
书法、绘画、弹琴、跳舞等艺术活动都是把一种意境表达出来,让旁人领略到,都需要通过“筋肉活动”把它表现出来。而筋肉活动,不是天生俱来的,它需要费工夫练习得来。
这些艺术活动创作的前提就是“模仿”。朱光潜先生认为,学习书法最得益的方法就是站在书家身旁,看他如何提笔、运腕,如何使全身肌肉力量关注在手腕上。旁观者在观察后可以学到一些诀窍去模仿,避免暗中摸索而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学习书法,首先要有匠人的手腕,其次才可升华为创作者,自立风格。
其实这种筋肉活动的练习,可以推广到很多技能的学习。如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想习得好诗佳作,需高声诵读古人佳篇,日久自觉朗朗上口、诗自成之。
【灵感来源于留心,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
据传,王羲之的书法是从看鹅掌拨水而得来;草书大家张旭,自称是从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到笔法之意、从公孙舞剑,得到书法之神韵。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思索,处处都可以触通感官的灵感,它们在潜意识中沉积一段时间后,会释放出光芒。
朱光潜先生提到自己练习书法时,期初觉得自己天天在进步,可以过几个月后,突然感觉停顿、字越写越差。但再过一段时间,又猛然觉得自己进步了。进步之后又是停顿。反复多次之后,字才写得好些。他建议在进步停顿时,索性歇息一段时间。等再拿起笔来,字会顿觉有进步。是因为在潜意识中的东西酝酿一段时间后才会成熟。
曾国藩也曾经提到书法练习的这种经历和状态,他称之为“困勉”。他告诫大家在练习中感觉到这种困顿时,仍然不放松、持续练习。过了这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朱光潜先生关于书法艺术的四境界】
第一境界:疵境
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个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得好,但就整体看去毛病很多,每个人写字都不免要经过这个阶段。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贴笔迹(多临摹,多向书法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的比较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看得过去的字。
第二境界:稳境
特色是平正工稳,合于法度,却没有什么精彩,没有什么独创。多数人不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去研究,只把它当作日常应用的工具,就可以到此为止。如果想再进一步,就必须再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札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就可以算得艺术作品,或瘦或肥,不可以说得是美。
第三境界:醇境
特色是凝练典雅,极人工之能事,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能品”、“佳品”都属于这一境界。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它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
第四境界:化境
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片头和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藉,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是包世臣和康有为所称的“神品”“妙品”……
在化境,我们就要超出艺术范围而推广到整个人的人格以至整个的宇宙,规模法度有时失其约束的作用,自然和艺术的对峙了不存在。
摘自朱光潜《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