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黑色“肾7”掉漆?谈谈你熟悉又陌生的手机外壳

打开这几天的手机新闻,满屏幕都是关于iPhone 7的各类文章:解析、评测、图赏、报价、掉漆……等等,掉漆???

呃,不管你信不信,苹果官方的支持页面上确实已经明说了,亮黑色(对,就是那个看起来最精致,本次最受欢迎的亮黑色)的iPhone会容易磨损,建议介意的用户使用保护套……

这……不带保护套就容易掉漆,戴了套,那我买新iPhone的意义何在啊……毕竟笔者一直觉得,手机设计师辛辛苦苦设计出的外形、材质、线条,就是要露在外面,握在手中才能更加真切地有所感受:手机壳再怎么美,也是毁了手机原本的设计了。那有没有什么手机绝对不会掉漆呢?嗯,真的有。今天,笔者就借此来给大家科普一下,那些我们平时可能听说过,但却不见得非常熟悉的手机(外壳)材质。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表格:

实际上,从表格中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目前的手机外壳材质五花八门,在成本、性能和手感上也是千差万别,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一起看一下:

【【【树脂(塑料)类材质:可塑性强,“逼格”低】】】

普通塑料:成本低、可塑性强,信号穿透能力强是它为数不多的优点,但普通工业塑料强度低、易折断、而且因为强度低,手机外壳不可能做薄,使得塑料手机几乎无法实现“超薄”设计,重量也比同等强度的金属还要重。同时,塑料导热性能差,不利于主控散热,使用时间长了之后还会变脆易碎。最后,塑料材质手感和视觉感受都较差——就算再怎么做“仿皮”、“仿木”表面,只要一拿在手中,满满的廉价感还是令人不忍直视……

聚碳酸酯:最早出现在诺基亚N9/Lumia系列上的聚碳酸酯曾经一度因其“武器级材料”的身份而引人注目,作为特种塑料的代表之一,聚碳酸酯相比传统工业塑料,最大的进步就是具备超高的结构强度,同时也有更好的弹性,这使得用它制作的手机外壳坚固耐摔(大家还记得诺基亚砸地球的笑话么?)。除此之外,聚碳酸酯的染色性极佳,整块材料从内部到表面可以做到颜色均匀,即使发生磕碰或者磨损,也完全不会“掉色”。但它也有“软肋”,聚碳酸酯不同于常规塑料,难以降解和回收(虽然它相比传统工业塑料,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这也为聚碳酸酯手机的环保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玻璃纤维:虽然玻璃纤维的名称中有“玻璃”二字,但它其实是将玻璃纤维层和粘着剂堆叠塑造成型的一种强化树脂,严格来说还是塑料的一种。从民间俗称的“玻璃钢”就可以看出,玻璃纤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高强度。同等强度下,玻纤外壳相比传统塑料要薄和轻许多,但它的缺点在于弹性差,受应力易断裂,这是玻纤和碳纤(碳纤维)最大的区别,也是玻纤材质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玻璃纤维较高的成本和复杂的生产工艺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玻璃材料:美丽的事物总是易碎的】】】

玻璃:这是首先要澄清一下,现阶段来说,还不存在完全的一体式“玻璃外壳”手机(据说明年的iPhone8有可能使用纯玻璃外壳)。我们这里说的玻璃材质手机,实际上也就是现在常见的金属/树脂中框+前后玻璃结构而已。相比前面的各种塑料材质,玻璃温润的手感和独特华丽的视觉效果是它被大众追捧的重要原因。

既然实际上只有前后壳是玻璃的,那么也就是说,玻璃本身的低导热性、低可塑性等劣势并不会太多地体现在手机的使用中(因为厂商完全可以在中框的造型上玩出花,并且通过金属中框实现散热)。但不管玻璃手机是何种造型,只要是使用了大面积玻璃表面,就一定会有一些共同的“痛点”……是的,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易碎、易磨损是现阶段玻璃的两大软肋。即便康宁、旭硝子等公司不断推出新款的特种玻璃,但仍无法完全解决玻璃的抗摔性问题。笔者不禁想到了织田信长的“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看来,玻璃手机的使用者们,至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还得继续在“美”与“易碎”的“哲学”中纠结下去。

【【【金属材料:强度高导热好,“白带”不可避】】】

不锈钢:作为手机金属材料中最普及,成本最低(比它成本更低的估计只有软铝和铸铁了,但这两货实在是太Low,肯定不会出现在手机上)的选择,不锈钢曾经因为一个貌似高大上的“304”名号而让不少人迷惑,最后才弄清楚,那304钢就是大家厨房里锅碗瓢盆的材料……

不过,作为铁合金的一种,304不锈钢对人体无毒无害、不易氧化的特点还是很符合手机日常使用的需求的,只是,想想你手里拿着的手机和家里的菜刀锅铲啥的“同宗同源”,不免还是叫人脱力;除此之外,不锈钢较大的重量也是为人诟病的缺点。

铝合金:作为时下手机用金属材质的“绝对主力”,铝合金兼顾了一定的强度、轻量化和易加工等多种优点,铝材虽然不像塑料那般可以整体染色,但表面阳极氧化之后也能具备很高的耐磨性(顺带说一句,亮黑色的iPhone表面是喷涂而非氧化工艺,于是就gg了)。手感方面,铝材喷砂处理之后的手感也是赞到不行的,但金属的高导热性此时就跑出来“捣乱”了——铝具备高热导系数、低比热容的特性,这意味着它一方面传热奇快,一方面自己吸收热量之后温度上升的也很快,金属手机“烫手”的短板就是这么来的。不过想想,更快地导出手机内部的热量意味着对于主控等原件更好的保护,所以是要外部的手感还是要内部的寿命,这,是个问题。

镁合金/钛合金:这两货其实在高端的数码产品里并不少见,在高端的耳机、单反相机、商务工作站笔记本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镁合金和钛合金都以超高的强度、超轻的自重而自傲,它们可以说是有移动需求的数码产品“首选”的材质。但为什么在手机上,我们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实在是太贵,成本太高了……

液态金属:之前有传言称苹果准备在新iPhone上使用液态金属,但最终iPhone7还是使用了铝合金。真正明确采用液态金属的是一款目前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状态的图灵手机。按照其官方的说法,液态金属是一种采用一体成型(而非现在主流的削切)工艺的合金,它拥有极高的结构强度、特别的色泽、极为光滑的表面和环保的优势(生产过程中废料少)。但目前来说,关于它的很多物理特性还是个迷,其生产成本也是居高不下。顺带一提,即使到了液态金属这种有些“科幻”的层面,金属对无线信号的遮断作用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只要是金属手机,必然有上下的塑料“三段式”后壳或者信号溢出带(俗称“白带”)。

【【【结语:“机无完机”,相信后人的智慧】】】

看完了这么多种关于手机外壳材质的分析,是不是有种茅塞顿开、脑洞大开、世界观被刷新、人生观被颠覆,继而无所适从的感觉——既然没有一种材质是完美的,那么我该买哪一种呢?

对此,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按自己的需求、经济实力和喜好来,你喜欢啥,买得起,就买买买别犹豫——手机握在自己手里,什么感觉只有自己清楚,至于说各种理论上的实际上的脑洞上的缺点,既然解决不了,那也只有留待未来,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