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小小说简论
情感表达与写作深度
杨晓敏
2012年, 我在创建郑州小小说高研班时曾开篇明义:由于种种原因,当今文坛,能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为文学新人组织笔会的活动日渐减少,尤其是小小说写作者,亦如散兵游勇一样遍布社会各个基层角落,不易登上文学的舞台。充分利用网络来办好写作班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不受时空、人数的限制,只需合理配置使用好辅导教学的智力资源,就能达到我们期待的目标。师生们虽远在天涯却近如咫尺,直接与那些具有创作实践和理论涵养的辅导老师们“面对面”、“ 零距离”的如现场般的交流切磋、学习研讨,处于同一便捷的简易平台,入门皆可受益。之于提高读写能力和脱颖而出实现文学梦想,会成为可望又可及的事情。
白秋初始参加了第四、五、六、七届写作班,2018年又参加了首届金麻雀作家班,我见证了他在小小说写作上的成长进步。《柿子红了》是白秋早期的作品,主人公的三奶奶年轻时颇有姿色,人又随和。村里后生的一句玩笑招来三爷爷的误解,一气之下谎称出公差竟然离家出走。当日三奶奶曾询问归期,三爷爷撂下一句话“柿子红了的时候!”貌似一句留情的话,只因阴差阳错,让三奶奶苦守老家等待三爷爷三十多年。
这篇作品写得如诗如画,有一种大自然的抒情之美。每年秋天柿子红了,三奶奶忙着削柿皮、晒柿饼,红艳艳的柿饼,映着三奶奶阅尽沧桑的脸,似一副秋意深远的画面。而当摄影家向东欲将此美景收入镜头时,三奶奶先是拒绝,后又听闻照片若发表获奖,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时,三奶奶竟然梳理打扮一番主动拍照。“向东的摄影作品获奖了,特别是《柿乡风情--守望》那个片子,获得了这次全国摄影赛的唯一大奖。北京农展馆的展览大厅内人头攒动,他发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久久伫立在那幅作品前,看了又看。”
结尾时,照片中的三奶奶和照片前的三爷爷,穿越岁月和空间久别重逢,画面虽然略为凄美和惆怅,却又不失温暖和美感。作品用一张照片的拍摄过程以及获奖,自然而然引出一段情感往事,人物、故事、情感因为岁月而多了沧桑、有了厚重。结构首尾呼应,文字叙述舒缓有致,自然景色契合当事者心态,颇有一番意蕴,也表达出作者难以自抑的侧隐情怀。
不绝于耳的蝉鸣声里,正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愁。《最后的蝉鸣》字里行间,有着对于人生的叩问,对于大自然的深情。在当下这样的社会大变革里,在漫长的过渡期里,太多的乡下,一方面是农民离家出走,批量进城;另一方面是挣钱回来,把旧宅变成新居。于是,青砖碧瓦不见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下,硬化的水泥路面上,种菜种果,林木不再葱茏,蝉龟也无处栖身。再于是,在最后一声蝉鸣声里,大人们的童年丢了,而孩子们的童年,又将遗失了什么呢?
《老孔的菜园》的主人公刘文,好不容易才将乡下父亲请进城里居住,没想到父亲居然和楼下整天种菜的老孔混熟了。原来老孔不仅是诗人,退休后依然活跃在文化界,还应家乡父母官邀请回乡,满怀激情写就美文宣扬家乡之美。文章一经发表,时人广为传颂,家乡父母官更是感慨万千,蓦然间发现了一个经济增长点,立即筹措资金将山旮旯进行修整改造成为了旅游景点。这一切虽然带动了家乡GDP的增长,同时也因为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老孔却固执地认为是自己的文章损害了家乡的自然生态,从此与诗文绝缘。更甚的是还决定和几个老友回家乡承包荒山种树偿还心债,就连刘文父亲也坚决要跟随老孔下乡种地,作品的意蕴顿时弥漫开来。在城乡发展进程当中,所忽略的环境保护、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现实问题,日渐不对称。农村老汉跟随城里文人重返乡下开荒种地,又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并且已经付之于行动,多多少少心里又有了些许欣慰。
读书写作,不分出道早晚,无论年龄大小,开卷落笔即有收益。在小小说领域的肥田沃土里,时见新人辈出,个中奥妙,既有社会生活孕育的文体优势,也有人为努力的推动因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适当的温度能让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让石头孵出小鸡。出作品,出人才,永远都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方向。相比较而言,在每个人进入文学创作的初始阶段,为了能使自己的文学活动走的更扎实,更远些,打好应有的写作基础,学习那些有成就的名家的实践经验,来适当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读写状态,减少不必要的读写误区,是一种明智的行为。白秋的勤奋与悟性以及文学才华,在作家班的良好氛围影响下,一点点被开掘并释放了出来。
《蟹篓》巧妙借物寓意,既强调了核雕的精湛技艺,也隐含着一个核雕传承人的成长情结,其历史背景令故事平添厚重。清朝末年,宫庭式微,身怀绝技的核雕艺人张大眼流落民间,山东潍县的都渭南为其手艺折服,全力接济,张大眼感激之余将祖传的核雕技艺传给都渭南。时过境迁,核雕也跟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跌入了低谷,传人极少,鲜有问津者。
庄户孩子启今与都家渭南结缘,于是拜都老爷子为师,成了潍坊核雕的第六代传人。启今自小调皮不思学习,曾被父亲视为蟹篓中一只找不着出口的螃蟹。虽然只是一句话,却深深刺激了年少的启今,继而用心学艺,当艺成之后,启今第一个想法就是雕一个蟹篓。用的是核雕当中最难技巧镂空圆雕手法,表现了蟹篓歪倒后,螃蟹纷纷爬出,有一只螃蟹找不到出口,在蟹篓里奋力挣扎的那一个瞬间。作品“蟹篓”一举取得核雕大赛金奖第一名,启今也因此被授予了“核雕技艺大师”称号。一个三厘米见方的桃核,寄托着多少代核雕艺人的艰辛,这门技艺在过去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今却更倾向于艺术观赏。
《郭大葫芦》写葫雕作品重要,所以要呕心沥血精雕细缕,在葫芦上完成百子闹春图,再造神奇。人品也重要,一花独放不是春,还要和众人因地制富,携手乡友去参加全国的乡花展,攀登艺术新高峰。而气节更重要,面对业界不正之风,老郭振臂一呼,不啻一声炸雷:“你这是哪里来的王法?”那怕最后被潜规则,依然是“咱是凭手艺吃饭的,走遍天下都不怕”。熟悉民间艺人的生活和情感,有真诚的理解和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创作趣味吧。
白秋说他一直记得辅导老师的话,真正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发表作品上,虽然发表作品是证明作者提高水平的重要标识;还要通过系列性的学习交流,来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并从中认识、摸索一定的创作规律,掌握多种写作技巧和叙述表达方式。在文学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位,做一个热爱生活并能以文字与修为影响到社会环境的人,尤为重要。
《父亲的算盘》中的父亲,凭着一手精细的算盘绝活,从闯关东到回乡一直做会计工作,平日若有人相求算账,父亲也从来不收取费用,退休之年交接账目更是账目清晰。“他把账上结余的三千多元现金交给了他徒弟。说:这是我干了三十年会计账面上的余款,有的是厂家故意留下的,有的是不再追要的欠款。绝对干净,你接下来吧。接任者惊得目瞪口呆,三千块钱,那年代能干多少事呀!”一席话立显父亲身为会计的职业操守,账外的钱丝毫没有隐瞒或据为私有,而是明明白白交给下任,而会计这个职业似乎更能体现出做人的准则和道德修养。
父亲古香古色的老算盘传至小辈,小辈经不住收藏古董伙计的撮弄,将老算盘拿去鉴定价值,好在老算盘不是值钱木料,不然必定不保,就在把玩间,小辈突然发现老算盘反面中间梁上,赫然刻着父亲的蝇头小楷:“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帐,账不混人。”作品意在讴歌老一辈人淳朴扎实的生活态度,而算盘也不过是一个道具,其实每一人心中都有两个算盘,一个是实物,一个是心里对人情世事的权衡。这不仅是家风的传承,恐怕也是父辈内心深处的独白吧。
《遭遇单身狗》从人对待一只流浪狗入手,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有时候比动物更残忍,也更绝情,对待其他生命毫无同情之心,毫无爱心,比动物更冷血。我们常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和谐?那就是把自己也当作这自然中的一员,与其他物种友好地共同生存,爱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空气、树木森林、河流湖泊,以及食物链上各个层面的动物,大自然必然会以它的方式馈赠我们或者惩罚我们。
白秋获得了“2015--2017年度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审意见这样写道:白秋的作品题材广泛开阔,人物生动鲜活,注重通过心理刻画表现人物复杂纠结的意绪,开掘幽深微妙的人性,展现特定环境中的命运境况。作品表达注重故事讲述,避免刻意渲染,总是以内心真实的体验来表达对生活的认知,情感节制适度,体现了难得的理性意识、传统情结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