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内心转变的真实原因
讲述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叙述事实,也不是为了单纯讲述主人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为了探索主人公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他的内心如何完成转变。
然而,许多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在讲述故事时,只是单纯地讲述故事本身,而缺少主人公内心发生转变的逻辑。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一、让读者走入事件中
写作者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目标并不是告诉读者主人公的领悟是什么,而是要把读者代入到事件中,让读者亲自去感受主人公的领悟是如何产生的。
许多写作者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很晚才把读者带入到场景中。在作者接着往下讲故事时,主人公已经完成了领悟,他看世界的眼光已经发生了变化。读者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让主人公最终醒悟,完成了心灵的升华,而这些正是读者渴望读到的。
比如,一位朋友打电话向你讲述他的一段经历。你听到了开头,原来是他的领导因为某事对他大发雷霆。但接下来,由于信号不好,他的声音断断续续,你始终没有听清楚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你不停地对他说:“我听不到你在说什么”,但他始终无动于衷,还在那里不断地倾诉。
直到最后,你才听见他说:“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谁比别人天生就低人一等,于是我选择了辞职。”
你心里在想,究竟是什么事使他领悟到了这一点?而这正是读者最想知道的部分。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部分,我们才知道主人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让读者走入事件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他的内心变化,这样才能读懂主人公,进一步了解人性,了解自己,更好地行走在现实世界中。
二、让读者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我们讲述故事时,经常热情洋溢地向读者展示外部情节里发生了哪些事,生动描绘出一幅幅让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场景,想让读者看到是什么导致主人公幡然醒悟。
我们紧紧地跟随着主人公,生怕一不小心被主人公甩掉。
我们通过主人公的外在行为,看到了他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并不知道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举动的原因都深藏于大脑中,其他人只能看到这些举动,但看不到这些举动背后的原因。
而在故事中则正好相反,我们可以尽早让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大脑,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到主人公一举一动的真实原因。
如果在主人公内心发生深刻转变的时刻,我们被隔离在外,就像我们出去旅行了一圈,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买到,只是空手而归。
我们可以无穷无尽地猜想下去,但却没有时间去这样做。
主人公获得领悟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产生领悟的原因是什么,他为眼前的事情赋予了什么意义,是什么样的情绪和内在动力最终促使他完成了领悟。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及时了解主人公发生转变的原因;了解在摆脱错误信念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纠结;了解他从这些事件中最终赢得了什么。
三、让主人公得到某种启示
故事结局能带给读者巨大的满足感,这不仅因为主人公取得了外在的成就,还因为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让他的洞察力不断提高,从而取得了这些外在的成就。故事的重点不在于他解决了什么难题,而在于他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什么。
我们从故事一开始就着手酝酿主人公的顿悟时刻,这一点读者能体验到,因为这是他们从开篇就在不断追踪的东西。
我们不能在故事中就突然把改变命运的终极启示强加给主人公,而必须让他自己去慢慢领悟。
一般情况下,顿悟时刻总是在故事的最后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情节结束的那一刻才开始出现。
有时,主人公在结局之前就已经发生了顿悟,并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勇气、力量和智慧,去面对终极的难题,而这个难题往往也是最艰险的一关。
有时,顿悟时刻出现时,主人公正准备进行绝地反击,于是勇气、力量与智慧汇集在一体,使他所向披靡。
有时,主人公正在努力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时顿悟时刻出现了,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实际体会与本来的预期却大相径庭,让他很是迷茫。
记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防止自己一不留神踩在结局上。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才能真正找到人物发生变化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