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探究智障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方式
探究智障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方式
商洛市特教学校 梁会霞
我校自2011年开始成立培智部,现在有智障学生50多人。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明显落后与同龄正常儿童智力水平(IQ在70以下),同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0~14岁儿童。本文研究对象为6~14岁的智障儿童。而且行为较其他智障学生问题突出——多动症,是指以一种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一、个例特征表现
我们先从个体入手进而分析探究这同类群体。初接班主任我发现贺毅鑫行为异常,我怀疑他有多动症,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开始对他的行为进行两个月的观察,发现以下一些明显性的行为:
1、上课 在上语文课时,大家都积极举手看物品图认词,而他则从不举手,也没有读,东张西望并且老是站起来,咬着手指头,咬一下又望望黑板,又望望其他小朋友,或是望着地板,神情游离不定,又像关注某个东西,又似在沉思。并常伴有某种习惯性小动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抠鼻子等,从来没有守纪律的概念。说话还有点吐字不清,与老师同学语言交流有障碍。最明显的是他极其好动,容易受身边的事物所影响,窗外的脚步声就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老师提醒一下最多两三分钟注意力就会转移。做作业时边写边玩,甚至乱画、撕扯作业本。
2、课间操 做操时手脚都在不停的动,但没有按照课间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他总是显得走不稳站不稳,摇摇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天上飞来几只小鸟,或有人从他旁边走过,他不再做操,老师提醒他也完全没有反应。课间操做完,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同学都排队回班级了,只有他边走边跳,有时还扯扯周围的学生,惹得那些学生纷纷跑到我这告状。有时裸露身体、随地大小便等。
3、就餐 吃饭时常找不到碗筷,吃饭比较快,喜欢做些小动作,用勺子靠近右边小女孩的头发,习惯性地到处望来望去,要不端个碗到处乱跑,饭粒经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生活老师反映该生活动过多,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手脚不停。
这样的学生是令人头疼的,他的表现总的说是自控能力差,采用教育、训斥、打骂的方法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是否这样的学生就无药可救了呢?古代医学强调“望”、“闻”、“问”、“切”,看来得先了解这类学生的表现特征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二、智障多动症儿童心理过程分析
(一)认识方面:感知是人的感觉和知觉,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认知基础,然而多动症儿童却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去敏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心不在焉,看书、看黑板常常顾此失彼,甚至东张西望,不知所从。视觉缺乏主动性和定向性,听觉缺乏分辨性和协调性,从而注意力无法集中,感觉接受发生困难。同样,时间观念的缺陷也使多动症儿童出现认知障碍,如缺乏上课下课概念,做事有头无尾,写字抄错或漏抄,没有方向意识,上下左右不分等等。儿童感知上的缺陷使之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发生偏离,从而心理变得异常,意志薄弱,性格波动。多动症儿童性格往往孤僻、任性,自控力差。
(二)注意方面:不专心(或不注意、粗心)——容易分心,注意无法长时间集中,无法集中精神完成指定任务。活动过度,他们总觉得有一股力量逼迫他要站起來,在教室四处走动,烦躁不安,但他绝对不是存心干扰上课,这种生理上的需求,有意注意力集中相当困难。受思考、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行动困扰,想做的事一刻也不能等待,只要一想到就得赶快自我满足,看不到给別人带来的不便及损失,无法把事后所产生的结果和先前的行为串连在一起;这是行为自制力的不足,无法对刺激的过度快速反应的倾向,以及不考虑变通方法的固执行为。无法融入群体,融入所处的环境中,如不排队,不与人分享,团体活动往往因他们的行为被中断,给他人带来压力。专注持续力差,学业成就和行为均无从预测,有时候又快又好,有时候则相当草率。
(三)情感意志方面:情感不稳定,容易波动,具有冲动性和易变性;情感不成熟、较幼稚;高级情感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集体的规定不能较好遵守;情感的效能作用不强;意志脆弱等。突出表现为没有自觉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学习缺乏明确目的,随意而为;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责任感,懦弱、胆怯,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缺乏坚持性,动作带有冲动性。情感表现异常:焦虑,易激动,自悲感强、具有对抗情绪。
三、智障多动症学生的教育和矫治方法
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探索,总结了几种教育智障多动症儿童的方法。
(一)播撒真诚的爱心,始终保持对孩子有期望。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用爱心交换信任,用细心发现亮点。智障儿童也有其“闪光点”,需要教师倍加细心去挖掘。他们由于本身的缺陷及成长的经历,往往有些胆小、孤独、自卑,不愿与人接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他们接触,在信任基础上因势利导。用加倍耐心培养心智。对待他们需要像母亲那样去爱和亲近,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有太多困难,在行为上有种种障碍,在情绪、个性方面常有不良表现,作为智障儿童的教师,绝不能厌恶和嫌弃他们,更不能对他们的不良表现和过错严加训斥,横加指责。培智教育者比从事一般教育工作的人要有更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受教育者的爱心,还要从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出发,具有更大的耐心和毅力。
(二)观察了解智障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选择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共同游戏可以使教师能恰当地估计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从而为学生制定出能反映出儿童的能力水平、发展的优势的个别教育计划,也能明确教育的重点和目标。评定儿童发展水平的最有用工具是几种心理测验量表,如教师无现成的发展检查量表,也可利用一些玩具和游戏活动来进行儿童发展水平的评定。
(三)制定小步子教学策略,及时引导提示,反复训练。当阶段教育目标确定后,要对教学任务作详细分析,应确定该分哪些步骤进行敦育,即小步子程序,就是把训练的内容分解成细小的步骤,按预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有计划地进行强制性训练,最后达到训练的目标。如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说简单的话,或学习书写等,都可以应用这种小步子程序进行训练。教师小步骤地反复示范演示,示范的速度要慢,要使学生看清示范动作的每一部分,要突出示范中的重要部分。再让学生反复训练,直到精确而熟练地掌握为止。
(四)加强注意力集中的培养。 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如有条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内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同时对于这类儿童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游戏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五)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矫正智障儿童的多动行为。
奖赏能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愉快的成功体验,为了继续得到愉快,儿童就会重复那些受奖励的行为。为了使行为稳定化、习惯化,用于儿童特别是智障儿童的奖励,应是立即或短期内能得到的。常用奖励方式有:1、实物奖励。主要指吃或喝的东西,还有儿童所喜欢的某些小物品,如餐具、皮球、手帕、蝴蝶结等小玩意儿。2、操作活动奖励。在儿童的恰当行为之后,允许他进行一定的活动作为奖励,如让他玩玩具,给老师当小助手,或让他第一个进行某项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儿童感兴趣的。3、社会性奖励。主要指口头表扬与符号奖励,如小红花或五角星。一天或一星期后,看谁的五角星或小红花多,以此激励儿童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继续向上。还有,教师友善的拍肩、握手,用目光注视、微笑、点头等都可以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形式。
在奖励过程中还应坚持行为疗法中的惩罚法、消退法等。惩罚法:为了减少或消除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处罚措施。一般可采用暂时隔离法,使他明白不良行为,从而消除不良行为,但处罚不宜采取恐吓、打骂等粗暴方式,以免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例如贺毅鑫在一年级时曾多次在教室里撒尿,他把尿撒在墙角、抽屉里、饮水瓶里,甚至撒在别人的脚上、裤子上,说是憋不住。我马上批评他这是不好的行为,责令他自行清理,接受“尿的熏陶”。一学期后没有发现在他在教室撒尿的举动了。消退法:是一种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有效方法。如儿童暴躁发脾气,可能是因父母或老师的过分关注而强化,并反复发生。若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来对待,则发脾气行为可能逐渐消退。
(六)、教育训练与医学康复相结合。加强智障儿童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孩子学会自我行为控制。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孩子的一些冲动性行为。反复强化放松训练。由于多动症孩子的身体各部位总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的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也可以使用支持疗法,在医学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要对多动智障儿童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旦情况有所好转,就应及时给予奖励。
(七)、争取智障儿童父母的协助。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效果,与能否获得其父母的协助关系甚大。智障儿童家长如在课余能与教师采取同一教育态度,帮助孩子复习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并依照教师的指导,对孩子实施生活习惯训练,将使课内与课外教育合为完整的一体,增进教学效果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改善智障儿童的“多动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有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教育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信心和耐心,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措施进行教育引导矫治,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残而不废的、能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