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拜土》扩写指导
重耳拜土/树犹如此(二选一)
材料一:“重耳拜土”,见《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条: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材料二:“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要求:给材料作文,扩充改写成完整的文本。
方法: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献获得写作资源。
板块一【思维解说】
如何才能将这有限的文言材料扩充成完整的现代文本呢?两个问题:一是扩什么?二是如何扩?
首先得了解这段的材料的内容:重耳是谁?他为什么会拜土?桓公是谁?他为什么会执柳哭泣?扩写绝不是天马行空地瞎编乱造,所有的扩充都必须建立在有根有据的基座之上。相关的知识贫乏,可以借助网络,只要输入相关的人名、事件一搜就出来了。但这尚不是关键,命题人的目标绝不是让你将一堆散乱的材料拼凑成文即可,有序才是关键;命题人也绝不是要检测你的文言翻译能力,思考才是核心。所以,必须考虑如何处理那些搜罗来资料,包括取舍、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内在关系以及让如何让其服务于你的写作主题。
此类文本的写作,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同时也预留了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所以不能拘泥于已有的资料,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让内容变得充实、合理又有新意,该文就是成功了。
写作时,宜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说明,人物抒情要适宜,忌空洞的议论。
仔细一想,要写《重耳拜土》下面一些问题,是必须要回答清楚的——
1.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重耳是谁?
2. 重耳来自哪里?与谁在一起来的?
3. 重耳为什么来五鹿?此前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
4. 此刻,重耳他们处于怎样的状况?心里有什么感受?其他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 他们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6. 重耳为什么会听子犯的建议,选择了拜土?当时,重耳心里是怎么想的?
7. 拜土时、拜土后,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又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8. 这个故事对后世有什么启发?
要写《树犹如此》下面一些问题,是必须要回答清楚的——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桓公是谁?
2.桓公来自哪里?怎样来的?
3.桓公为什么来金城?此前他有怎样的人生的经历?
4.此刻,桓公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感受?
5.桓公在金城见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6.桓公对此有什么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他想到了什么?
7.这个事件对桓公产生了什么影响?
8.这个故事对后世有什么启发?
板块二【思维操】
例1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思维分析】运用相似思维、构成思维。将人类历史比喻成旅行,以老于旅途人的心态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回答:应该如何应对历史的崎岖与坎坷?
例2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思维分析】运用构成思维、相似思维,说明了我与土地不可分割的关系。回答:“我”为什么离开这土地?
例3
除了因为这群贵族是在亡命途中,不得不压抑着威风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不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
(秦牧《土地》)
【思维分析】运用因果思维。从道理和事例两个角度分析了重耳拜土的原因。回答:重耳为什么没有鞭打农人反而要拜土?
例4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杨振宁《邓稼先》)
【思维分析】运用构成思维。罗列了1898年列强“租借”中国土地,证明了那个朝代的软弱。回答:为什么那是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年代?
例5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培根《谈读书》)
【思维分析】运用构成思维、相似思维。罗列并阐明了阅读的众多好处。回答:阅读的作用?
例6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邓拓《不求甚解》)
【思维分析】运用过程思维、程度思维。概述了一本书的理解过程。回答:如何读懂一本书?
例7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思维分析】运用过程思维、程度思维。阐述了中国人是如何由信“地”、信“物”、信“国联”最后什么都不信的过程,并指出了失去了“他信力”的结果。回答:中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他信力”的?
例8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chán)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的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冰心《谈生命》)
【思维分析】运用了相似思维、构成思维、过程思维。以河流比喻生命,以河流的曲折与丰富来展示了生命历程的多样性。回答:生命是什么?
板块三【思维导入训练】
建模1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重耳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桓公是谁?)
【范例1】
这个故事发生春秋时期,重耳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他励精图治,打造了晋国威服四方的皇皇霸业,青史留名。
【思维分析】构成思维。回答:“他是谁?”“有什么成就?”
【范例2】
这里的桓公可并不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齐桓公,而是东晋时期的晋明帝的驸马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人。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又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
【思维分析】构成思维。辨明此桓公非彼桓公,介绍其身份、成就。回答:“他是谁?”
建模2 重耳来自哪里?与谁在一起来的?(桓公来自哪里?怎样来的?)
【范例1】
和重耳逃亡的人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重耳在狄国已蹉跎了十二年,多亏了狐偃的劝告,他才思谋回国。经过卫国时,卫文公嫌当年修建国都时,晋国不肯帮忙,且看着他们如此落魄,就没有以相应的礼节接待他们。这一日,重耳一行来到了五鹿。
【思维分析】构成思维、过程思维,介绍了重耳一行人是如何到五鹿的。
【范例2】
桓温一生所做的事就是北伐或正在准备北伐。这是他第三带兵北伐,路过曾经在此为官的金城。
【思维分析】运用了构成思维,介绍了桓温是如何来自这里的。
建模3 重耳为什么来五鹿?此前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桓公为什么来金城?此前他有怎样的人生的经历?)
【范例1】
重耳贵身为晋国公子,却未能顺利继位。为避国乱,在外逃亡长达十九年,其间,寄人篱下,忍辱含垢,辗转流离,历经坎坷,艰苦备尝。不过,这流亡史,也是一部卧薪尝胆的成长史。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国语》记载了周及九大诸侯国的国事,其中“晋语”占到了三分之一强,对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及称霸天下的历程均有翔实记载。
【思维分析】运用了构成思维,介绍了重耳先前的人生的经历,说明他们来到五鹿的原因。
【范例2】
曹氏、司马氏两大家族苦心经营多年缝合而成的西晋被一场“八王之乱”重新撕裂了:兄弟反目,军阀混战,血流成河,人口剧减,可以拍两百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并能吸引一大群眼球扎堆的最具“宫斗”科考价值的史料都汇聚于此了。原本就不够强大的西晋从此一蹶不振,引来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觊觎。匈奴,鲜卑,羌族,羯族和氐族先后入侵,人们恐慌了,连忙在建康拥立了新的皇帝,借地势而苟延残喘。但广大的人民却是十分勇敢,都想要北伐,收复河山。
桓温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他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赫赫。
【思维分析】运用了空间思维、构成思维,介绍了桓温所生活朝代的大背景。
建构4 此刻,重耳他们处于怎样的状况?心里有什么感受?其他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此刻,桓公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感受?)
【范例1】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国路途何其艰难?重耳惶惶如丧家之犬,还是腹中空空饥饿难耐的犬。
“子犯,还有粮吗?”昏昏欲睡的重耳问道。
“没有啦!”
“还有水吗?”重耳又问。
赵衰看了他一眼,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没有说话。
重耳心想:“莫非天要亡我?”
【思维分析】运用了过程思维,介绍了重耳一行此时此刻面临的困难。为后文要食物做铺垫。
【范例2】
此时此刻的桓温,权倾朝野,威风八面也伤痕累累,心中无比沧桑。年岁渐老,功业无成,还有淡淡的隐忧。
【思维分析】运用了构成思维,介绍了桓温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建模5 他们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桓公在金城见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范例1】
一队亡命的人,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正是重耳一行。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老农正在田里除草。重耳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弄点吃的东西吧!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儿子被穷兵黩武的抓了丁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老农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重耳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重耳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
【思维分析】过程思维,详细记叙了“野地乞食”“土人与块”“公子怒”的全过程。
【范例2】
看到自己从前任琅琊内史时种的柳树,桓温不禁感慨万千。
这柳树啊!是自己当年亲手将一根细细柳条插入土壤长成的,如今,时光荏苒,树干也已足足十围,虽是枝繁叶茂,浓荫如盖,却是一派老态龙钟的模样。
【思维分析】构成思维,介绍了柳树的来历和特点。回答:这是怎样的一棵树?
建模6 重耳为什么会听子犯的建议,选择了拜土?当时,重耳心里是怎么想的?(桓公对此有什么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他想到了什么?)
【范例1】
但是赵衰上前去劝阻住了他:“这是土地,老农赠土,这不正是上天将天下赐于我们的好征兆么?”一语点醒梦中人,重耳当即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思维分析】因果思维,赵衰的话对重耳有激励作用,尤其是刚在卫国受辱。回答重耳为何拜土?
【范例2】
“好汉不吃眼前亏”,但要让重耳又下得来台,于是子犯就以“天道”为由浇灭重耳勃发的怒火。这“天道”又与重耳心怀的大志相吻合,子犯以“土”的象征意义,以“申”的原字本意,开导重耳弃小恶图大业,不做无谓的消耗与牺牲,也恰与重耳十二年来的忍辱负重相契合,重耳终于“咽下了这口气”,没有争斗反而极礼而拜。
【思维分析】因果思维、构成思维,更加理性的分析了重耳拜土的原因。
【范例3】
看着这斜斜地半横在路边愈发粗壮的树,如一只同样苍劲有力的手,擎着半世浮华。只是,自己的头发已花白。桓温一手执柳条,一手颤抖着反复摩挲自己的老脸——干燥而粗糙……
想起自己手刃仇人之子为父报仇,多么快意;想起亲率大军连年征战,希望收回北方领土,建立盖世之功,如何豪迈?怎奈朝廷暗弱,统一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如今,自己树大招风,举步维艰,壮志未酬啊!不禁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思维分析】因果思维、相似思维、过程思维,由树及人,追忆过去感慨现在。回答:为何流泪?
建模7 拜土时、拜土后,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又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这个事件对桓公产生了什么影响?)
【范例1】
重耳与众人登车扬长而去。野人手捻胡须呵呵一乐。
经历了十九年的逃亡,重耳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成了晋国新的主人,史称晋文公。他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思维分析】过程思维。重耳如何构建其伟业的,这就是拜土的结果。
【范例2】
短短八个字,便道出了桓温此时功业未就的抑郁之情。或许,早已没有人能在此时认出他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琅邪郡守。眼前的一派荒凉和当年自己驻守此处时的繁华实在是相去太远了。这哪是那个歌舞升平的金城?当然桓温的话语也激起了他想在朝内掌握实权的勃勃野心。
晚年时代,大司马桓温,依仗他的才能和地位,暗中怀有背叛皇帝的心志,曾经抚枕感慨道:“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枋头之战的失败令他的威赫名声陷于困顿,受到挫折。寿阳之战后,桓温曾问郗超道:“这次胜利能雪枋头兵败之耻吗?”郗超则表示不能,并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桓温遂决定废黜皇帝司马奕。桓温擅行废立,不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紧张不已。但前秦皇帝苻坚对此不以为然,他道:“桓温此前败于灞上,而今又败于枋头,十五年内两次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打击。不但不反思过错,向百姓谢罪,竟还废黜君主。六十岁的老叟如此举动,如何自容于天下?”
北伐中,一向善于听取意见的恒温固执己见,惨败,自此告别沙场。
【思维分析】过程思维、因果思维,叙述了桓温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正是感年岁渐老,老桓温才肆无忌惮的。
建模8 这个故事对后世有什么启发?(这个故事对后世有什么启发?)
【范例1】
重耳的成功一方面离不开他那帮铁杆粉丝: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对他的不离不弃苦苦追随:危机四伏时,舍命相护;耽于享乐时,悉心警示;饥肠辘辘时,割肉以食;冲动不理智时,适时提醒。当然更重要的在于重耳自己:有权有钱时能善待他人,穷苦潦倒时能忍辱负重,穷途末路时能矢志不渝看到希望。
【思维分析】因果思维、构成思维。从亲随和自身两个角度总结了为什么成功。
【范例2】
或许那位老农本是要借此事来侮辱重耳的,可重耳最终听从了舅父的劝导,没有冲动鲁莽,将这具有负面意义的事情往好处去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让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这是“天道”,坚定了他们返回晋国,一展鸿图的决心。最终成就了重耳的千秋伟业。
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遇到事情都要以一种积极心态去面对,哪怕是再大的困难,再令人沮丧的事,都要保持乐观。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它积极的一面,不要总是让事物阴暗的那一面朝着自己,或许成功就隐藏在这背后呢?
【思维分析】相似思维。从重耳如何对待受辱得出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范例3】
桓公奋斗了大半生,人老了,功业却未成,才有如此感慨。我们亦为各自理想在奋斗,能否如愿以偿谁也不知道,且时不待我,我辈当如何?把握眼前,放手一搏,即使不能成功,亦能如奥斯特洛夫基坦然: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思维分析】相似思维,将我辈与桓温相提并论,表达了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板块四【范文思维模型分析】
【范文1】
重耳拜土
陈千慧
重耳,春秋人,晋公子。公元前656年,晋献公二十二年,“骊姬之乱”迫使他不得不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
十二年后,重耳的弟弟夷吾以割让河东五城为条件得到秦的帮助回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施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来杀重耳。此时在狄国已娶妻生子,又不得不抛妻弃子又一次启程。这一次,他们决定前往桓公执政的齐国寻求帮助。【构成思维、过程思维。交代是谁?来自哪里?】
途经卫国,人困马乏,囊中羞涩。城门官闭门不纳。赵衰忙赔笑道:“车上所坐之人乃晋国公子重耳,想借道前往齐国。请行个方便!”
守关士兵听说是晋公子重耳,便飞马快报卫君,卫文公嫌当年卫国修建国都时,晋国不肯帮忙。又见重耳如此落魄,便不肯开关让路。守门的兵士说:“我们国君不知道重耳是什么人,请你们往别处去吧。”【过程思维、因果思维。卫国受辱是后文公子怒的原因之一】
这群受辱的人惶惶如丧家之犬,被逼无奈来到了五鹿,此时的他们已是饥肠辘辘、奄奄一息。见田间有一位老农正在耕作,重耳已然不顾自己一直以来所看重的尊贵身份,微屈身子上前去,想从那位老农那求得一些食粮,语气虽诚恳,却终究少不了一丝傲气。【过程思维。重耳是如何乞食于野的。】
这位老农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两鬓斑白。正在耕种的地,干坼龟裂,稀稀拉拉有几根禾苗。望望头顶那毒辣的太阳,老农不禁一声轻叹。再看了看面前这位不知稼穑的人……自己能给他什么呢?除了这年年歉收的土地。【因果思维。交代了农人与土的原因。】
重耳不明白这位老者为何不仅不给东西,还不言不语,自己屈膝如此,难道就不能唤起他的半点同情?
老者再一次望了望他,俯身抓了一块土递到了重耳面前,仍是一言不发。重耳顿时就怒了,乡野村夫竟敢拿黄土来戏弄我?乞食于他本就颜面扫地,连日奔波,卫国受辱,更是让他这位昔日的贵族公子怒不可遏。重耳挥手便欲鞭打这个有眼无珠“不识好歹”的“野人”。【过程思维、因果思维。公子乞食,土人与块,公子怒。】却被与之同行的子犯给劝阻了。“这是吉兆啊!老伯赠土,不是预示上天想将这块土地赐与您吗?快快拜受才是!”一语点醒梦中人,重耳手捧黄土,郑重下拜。
拜完后,他郑重的将这把土放回车上,一行人精神焕发:一个更加强大的王国正在等待他去建立。【因果思维。子犯的“天授”之论不仅点醒并激励了重耳,这是他拜土的原因。】
身后的老人又抓起了一把土,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将这把土挥洒了出去,继续耕作了。他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便是他那一把土将一个新的强盛给点燃了。【因果思维。重耳拜土的深远影响。】
思维分析——
1.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重耳是谁?
2. 重耳来自哪里?与谁在一起来的?
3. 重耳为什么来五鹿?此前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
4. 此刻,重耳他们处于怎样的状况?心里有什么感受?其他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 他们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6. 重耳为什么会听子犯的建议,选择了拜土?当时,重耳心里是怎么想的?
7. 拜土时、拜土后,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又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8. 这个故事对后世有什么启发?
【范文2】
树犹如此
陈幽洁
太和四年(369年),四月庚戌日,桓温从姑孰出发北伐前燕。数日后,大军行经金城(东晋侨置琅玡郡治,在今江苏句容县北)。【构成思维。介绍桓温为什么金城。】
四月,正是春日大好时光,阳光很明媚,却并不如夏季阳光般灼人,只是让人感到融融暖意。路旁的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娇嫩的蔷薇花正舒展着它美丽的花瓣,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淡淡的粉红色气息。不过再怎么看,这蔷薇也跟“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的桓公完全不搭调。更何况,此时的桓公已年近花甲,又有要务在身,根本无心赏花饮酒。【构成思维。为叹柳设置背景,营造氛围。】
桓公牵着马,大军紧跟在桓公身后,有条不紊地走着。突然,桓公停了下来,双眼紧紧的盯着前方。只见那里,有一座用石板铺砌的小桥,桥边有一排柳树,正在微风中迎风飘扬。柳树少说也有几十年树龄了,已足十围,枝繁叶茂,青翠而细长的枝条摇动下垂,轻抚过石桥厚重沧桑的皮肤。【构成思维。柳树有什么特点】
尘封多年的记忆在此刻如潮水般袭来,仿佛又回到了鲜衣怒马少年时。不满周岁便得名士温峤赞赏的沾沾自喜;因父亲之死而怀恨在心,枕戈泣血誓报父仇的血泪;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仇人一家的勇猛豪迈和惊心动魄;为琅玡太守时亲手种下的柳树每日浇水盼望长大的欣喜和期冀。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却已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了,一切恍若隔世。【构成思维、过程思维。柳树引发桓温的不尽回忆,叹柳的重要原因。】
身后的兵士们望着桓公变幻莫测、阴晴不定的脸色,窃窃私语。“桓公大人这是怎么啦?就盯着那几棵树发傻。”说着还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嘘,小声点。告诉你吧,当年我父亲就一直跟着桓公大人,这几棵柳树是他当琅玡太守时种的,现在看到可能触景生情吧。”一位知情者道。“天哪,以前你父亲是桓公大人身边的兵士,现在你也是,那得多少年了呀。”另一个人也加入了他们的讨论。“是呀,几十年了吧……”【过程思维,借兵士之口道出桓温的感慨的原因。】
那边,桓温丝毫没有注意兵士们的谈话,走近那几棵柳树,双手拢起一把枝条,似拢起了心爱女子的三千青丝。他轻轻摩挲柳枝,不知怎的,泪水就盈满了眼眶,终究忍不住掉了下来。一个大男人,竟在大庭广众之下流起了眼泪。片刻后,他悠悠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过程思维、程度思维。写了柳带给桓温的刺激与感慨。】又猛然转头,面对兵士们微蹙起了眉头:“行军打仗,说说笑笑,成何体统!”那几个谈话的兵士立刻站直,露出了尴尬的笑容。【构成思维,借他对士兵的态度来传达了他的内心变化。】
桓温冷哼一声,一步跨上马,也不在乎这是在城内,扬鞭绝尘而去,背影是如此毅然决然,又似是为了逃避,逃避那一去不返的时光。大军继续北进,过淮、泗,踏上北土。【过程思维,借他的动作表明他的心理。】
历史长河悠悠流淌,两百年后,诗人庾信创作《枯树赋》时,毫无违和地化用了桓温的叹息:“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构成思维。借瘐信之文谈此事的影响。】
思维模型分析——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桓公是谁?
2.桓公来自哪里?怎样来的?
3.桓公为什么来金城?此前他有怎样的人生的经历?
4.此刻,桓公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感受?
5.桓公在金城见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6.桓公对此有什么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他想到了什么?
7.这个事件对桓公产生了什么影响?
8.这个故事对后世有什么启发?
【范文3】
重耳拜土
姚雨桐
春秋时期,烽火连连,这仿佛是一个强者争权夺利的所在,弱者,只能成为他们脚下的尘埃。【构成思维。介绍故事的大背景。】
一位逃亡的落魄公子,几经辗转,终于到来卫国。可惜一向精明卫国国君并不是真正的伯乐,未能给予其礼遇。公子一行人千里迢迢来此,却得不到赏识。只得颓然离开,另谋高就。【过程思维。介绍重耳一行是如何来到五鹿的。】
这行人几日没有进食,到达五鹿时,正值烈日当头,实在撑不住,便在一户野农家停了下来。
隔着破旧的栅栏,迎面走来一位目不识丁,五大三粗的农夫,公子文质彬彬地行礼道“这位大哥,我们一行人奔波几日,实在饥饿难耐,可否请您给碗粥喝?”
这位山野农夫哪里认得他曾今是富贵的公子,竟然从地上捡起一块泥土,不屑地说:“我这家里可没什么可以款待的,要是饿,吃这个吧!”这明显是一种侮辱,这为公子本就在卫国国君那儿碰了壁,这时就更加愤怒,拿起他的马鞭在空中挥舞着,在空中划过一道道火花。【过程思维。“荒野乞食”“野人与土”,这是公子怒的原因。】
在鞭子快要落下的时刻,公子身边的一位谋臣的一句话,改变了历史。这位谋臣的眼中溢满了泪水,激动地说“公子,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土地,我们复国在望啊!”这一语瞬间浇灭了公子一种的火苗,竟然感激涕零地接过了土地,还对着土地虔诚的一拜,方才忍者饥饿上路。【因果思维,正是赵衰的话点醒了重耳。】
马蹄掀起的浓浓的黄沙,只留下那个刻薄的农夫,在风中怔怔的立着,摸不清头脑。【构成思维,以农夫的反应来表现此事的影响。】
公子坐在高高的马鞍上,望着天边高悬的红日,捏紧拳头,一股热浪在他的心中翻滚着,他暗暗发誓:今日卫国上下欺我至此,他日我必将是他们为粪土。大好男儿,绝不屈就于眼前。他的身后,是他的谋臣,同样踌躇满志地望向远方,他日,它必将让他的主人成为至高无上的君王。【构成思维,想象了重耳的踌躇满志。】
这位公子,就是后来的春秋霸主重耳,这位谋臣,就是后来的大臣赵衰。他们漂泊流亡了十九年,最后终于回到故国,重振旗鼓,打跑了当时不堪一击的晋怀王。这也是重耳建立功勋的开始。后来,他与狐偃等贤臣励精图治,对内改革,对外扩张,终于问鼎中原,成为春秋的又一霸主。【构成思维、过程思维,介绍重耳的团队及成就。】
在高高的城池外,是百万排列整齐,井然有序的大军,飘扬的红旌旗上,是大大的“晋”字,在天地间翻滚咆哮着,凭着史册凝重的墨痕,仍然能遥想晋国的繁荣与强盛。高高的城墙上,是功成名就的晋文公,后世眼中的一代枭雄,也是当年逃难的公子重耳,此时此刻,他是否会想起自己当年拜土?【构成思维,以想象的笔触塑造了春秋霸主晋文公的伟岸形象。】
十九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是多么漫长,但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也只是白驹过隙,晋国却经历几次沧桑,曾经的国土退却梦的光环,展现了一代霸主的奋斗历程。这让我想起了又一位霸主越王勾践。同样是忍辱负重,他们的成功,相比于其他人,成功来得更加的艰难,也更加的辉煌。真应了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得到了贵人相助。晋文公有狐偃,赵衷贤相助,勾践有范蠡拼死相随,他们并不一定比历史上碌碌无为的皇帝更有政治远见,但一个衷心的政治团体,是他们变得坚不可摧。
勾践卧薪尝胆、重耳拜土的故事,这些故事代代传诵,可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背后劳苦功高的贤臣呢?如那割肉侍主的介子推、漂泊江湖的范蠡,这或许是一种命运,上天注定让他们默默付出,劳心费神,而历史,绝没有为他们立下过功碑。【相似思维,比较重耳与勾践,阐明了他们成功的原因。】
重耳终还是实现了当日的誓言,如此辉煌的成就,如此高的尊荣。曾经那个藐视重耳的山野农夫,会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个举动,足以撼动整个时代的风云吗?
无论如何,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构成思维,从不同角度总结了重耳的影响。】
思维模型分析——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重耳是谁?
2.重耳为什么来五鹿?此前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
3.此刻,重耳他们处于怎样的状况?心里有什么感受?其他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4.他们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5.重耳为什么会听子犯的建议,选择了拜土?当时,重耳心里是怎么想的?
6.拜土时、拜土后,重耳和他的随从、野人等又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7.这个故事对重耳产生了什么影响?给后世什么启示?
【范文4】
从重耳拜土看成功学
陈历蔚
重耳,晋国的公子,从小便喜欢结交贤人礼士。可惜晋献公听了枕边风,欲废申生而立奚齐。悲摧的重耳受到牵连,只好逃往母舅之国,过了十二年安稳的日子。【构成思维、过程思维,介绍了重耳的身份及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一继位,直接下达了对这位兄长的追杀令。重耳只好带着一干门客再次踏上流亡之路。到了卫国,卫文公他是落魄流亡人,不理不睬,未以礼相待。真可谓虎落平阳被犬欺啊。重耳一行人也只得灰溜溜地离开。【过程思维,重耳一行是怎样来到五鹿的。】
途经五鹿,实在是饥寒交迫。重耳放下面子,向路边的农夫乞食。没想到,农夫羞辱性地给了重耳一块土。重耳大怒,堂堂一个晋国公子沦落到这种地步,伸手就想给他一巴掌。此时,朋友赵衰却劝导道:“这是天意啊,土就代指土地,他们是在向你臣服啊。”重耳一听,遂拜倒在地,将土载在车上离去。【因果思维,重耳为什么会拜土。】【过程思维,重耳在五鹿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是如何解决的?】
故事中的重耳,后来成了晋文公,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程度思维,重耳拜土的后果】
有人就要问了,重耳拜土同成功学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有。而且重耳成功的秘密都藏在拜土这件小事中。
首先,重耳是晋国的公子,身份血统在这儿,无庸置疑,他是有机会成为晋国国君的。他有一个好基因。且重耳从小就聪慧识人,有能力争太子之位,这是自身的修养。不过投胎这一关错了点位,虽然重耳领了个新手大礼包,也只能败走蒲城。“祸兮福倚”,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重耳比其他统治者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的疾苦,为他后来的称霸奠定基础。与之年龄相仿,经历却大为不同的秦穆公,苦心经营一辈子也未能成功。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这样的人生历练。【“重耳拜土”的直接原因是赵衰的劝导,根本的原因还是流亡的生活让他更加了解并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及欲求。这是重耳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当重耳不被卫国礼待时,当重耳被区区农夫侮辱时,重耳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气愤的。从高贵的公子到仓惶逃窜的难民,这个待遇的对比相信对很多人都是一大挑战。怎么及时调整心态?及时适应新的环境?重耳显然一开始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已经到了要动手的地步。不过亮点在于,知错能改就是乖宝宝。听了赵衰一席话就能放下身段,五体投地,拜受一捧黄土。那么短时间迅速调整自己的能力可不是人人都具备的。【从个性修养的角度分析了“重耳拜土”的原因。这是重耳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二。】
最后,还不能忽略一些重要人物,以赵衰为代表的一干门客。照理说看到自己追随的主上被羞辱应该群起而攻之,但他们却识时务地给出了最中肯的建议,劝导重耳要忍辱负重,帮助重耳养成了隐忍不拔的腹黑性格。而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称霸中原时身后也有这样一众贤士,实属不易。【重耳成功的原因之三是他有一群忠臣贤士。】
所以我才想说,重耳拜的不是土,也不是寂寞,拜的是身边辅佐他的人,拜的是那些他要服务并依仗的下层人民甚至还有瞧不起他的人,正因为他们,才造就了一个更优秀的重耳。同时,拜的也是一个全新的自己。【构成思维,梳理重耳所拜的对象,总结他成功的原因。】
其实重耳拜土和成功学还是有联系的,毕竟都是励志故事嘛。【重耳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
思维模型分析——
1.重耳是谁?
2.他们是怎样来到五鹿的?
3.发生了什么?与谁有关?各方的态度如何?结果如何?
4.重耳为什么拜土?拜土的意义什么?
5.重耳的成功与拜土有什么关系?
6.重耳拜土成功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板块五【我的总结与回顾】
学习了上面的环节,我明白了扩充思维模型的一些建构措施。这篇文章的基本思维模型是这样的——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是谁?
2.他来自哪里?与谁在一起?要去往何处?
3.为什么来到这里?此前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
4.此刻,他们处于怎样的状况?心里有什么感受?其他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他们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6.为什么会会有这样的行为?当时,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7.事件发生以后他们又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8.这个故事对后世有什么启发?
【模型印证】
题目:请从历年来的“感动中国人物”随便选择一位,查阅他(她)的相关资料,还原其感人事迹,思考表彰他们的意义。写作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实践】
手术刀
二桐
1.吴孟超是谁?老孟是谁?(是谁?有什么突出事迹?)
吴孟超八十好几了,成为感动中国人物之前,已是肝胆名医,但周边的人更觉得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每当拿起那柄干干净净的手术刀,他就想: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老吴,三十来岁,也有“医生”之名,闯荡黑市多年,以贩卖肝胆为生。人们说他是不仁不义的“老鬼”,每当拿起那柄血迹斑斑的手术刀,他就想:如果有一天,栽在手术台上,那将是我最大的不幸。
2.吴老与老吴是怎么相遇的?发生了什么?(这事迹还与哪些人、事、物有关?)
命运弄人,两人竟然在医院手术室相遇了。
老吴得了肝癌,四处求医,无济于事,病情还在不停地恶化。他吓得要命,感觉死神拿着一个巨大的吸盘,随时准备把他带走。
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吴孟超。
见到吴老,老吴半信半疑。尤其当吴老做了换肝的诊断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好肝”将被贩卖。
但病情严重,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其实他不想住的,他怕碰见那些自己曾经的“病人”。
他每天都静静地躺在床上,无助地望着窗外黄叶的凋零。
医生来了,“千万别着凉了······”一个苍老而温和的声音响起。
回首,老吴看见:仿佛是被穿了一辈子的白大褂给染的,须发皆白,吴老颤抖着身子弯腰扶正了床边的拖鞋。老吴紧闭的心扉透过一丝亮光。
吴老微笑着,将自己的手搓了又搓,小心翼翼地来摸老吴的腹部。老吴觉得那手掌像燃烧着的但又不烫手的枯枝。
冬天来了,老吴越发忐忑。日历像刀刃一样划破了他的五脏六腑——根本无法承担那高额的手术费用。
“好好养着吧,费用我会帮你节俭的。要相信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吴老安慰着他。
被哐噹哐噹地推进手术室时,他流泪了。时间像是风口浪尖上的小船,飞速地滑行,却没有方向。灯光飘浮,像锁着一层烟雾,又如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模糊之间,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自己曾伤害过的“病人”······
吴老手中那柄干干净净的手术刀剖开他的肚皮时,老吴感觉有油腻涌出,顺滑冰凉,在慢慢融化。他感觉自己成了空空如也的蝉蜕,轻飘飘的,有些晕眩。
3.吴老做了什么?老吴有什么感受?(他们什么有这样的举动?这些对后来会有什么影响?)
手术过程中,他一直在哭。
老吴出院,已是春暖花开之时。他没有回过去的城市,直接去了乡村,开了一家不动手术刀的小诊所。
附: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吴孟超的颁奖词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板块六【单元作文要求】
1.以“重耳拜土”或“树犹如此”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在写作之前,先运用所掌握的思维模型建构你自己的写作模型。
3.写作过程中如果有材料储备上的不足,可以查找资料。
4.按照自己确定的思维模型写作。
板块七【单元作文评价】
1.建构思维模型:50分
2.按思维模型写作:30分
3.论证充分,观点对他人有启发:20分
板块八【课外阅读文章】
1.《谈文学》 作者:朱光潜
2.《寻找家园》(小说)作者:高尔泰
3.《语文随笔》 作者:叶圣陶
(原载《读者 创新作文》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