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看起来并不是个好主意
下半年将会有大量的全面屏手机上市,但是屏幕下指纹识别技术现在尚未成熟,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是把指纹识别模块放在机身后面好,还是用其他的识别方式来代替指纹呢?苹果似乎率先给出了答案,多方消息证实苹果将会在iPhone 8上用3D人脸识别取代指纹识别,而有了苹果带头之后,高通今天也跳出来称下一代高通处理器也将支持3D感知技术。
热炒的3D人脸识别究竟有何不同
有了高通和苹果为其背书,现在市场也开始热炒人脸识别了,那么人脸识别究竟是个怎样的技术呢?我们知道指纹识别是收集到指纹信息之后再将其纹路与机内存储的指纹纹路进行对比,吻合之后才会通过,这一点不难理解。
其实人脸识别也是类似的方法,但是人的脸和指纹不一样,指纹的走向、弧度是非常容易数字化的,就像二维码一样,人脸的特征就没有那么明显,所以人脸识别只能够从拍摄的照片上提取多个脸上的特征点,比如眼距、鼻子长度、嘴巴大小等等,然后再与机内数据对比,相似度达到要求即可通过,特征点越多是别越精确。
但是这样的原理也使得照片就能代替人脸,而且获得一个人的脸部照片相比获得指纹可是要容易多了。那么如何补救呢?苹果和高通的答案是用3D人脸扫描技术,也就是除了获取脸部平面特征点之外,还对人脸不同部位的3D结构,这样一来就不能用照片来欺骗摄像头了,精确度也更高。可是现在扫描一个人脸部并且3D打印出来恐怕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所以难以确认活体使得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几乎无可补救。
至于各家实现3D深度扫描的方法其实也并不一样,有些采用结构光、有些用的是传统红外测距,而有些则是使用双摄的立体成像。苹果此前收购过一家使用结构光的3D传感技术公司,大概的原理是发射出一个图案,收回反射回来的图案之后和原图比对,通过图像的变形来形成深度图。而高通近期发布了的第二代Spectra ISP,通过红外光原理支持3D深度感知。
3D又怎样?人脸识别依然很Low
看了前面的是不是3D人脸识别觉得很先进?可即使是如此,它依然只是一个非常低端的技术,并不值得被大吹特吹。
我们先不说3D,2D人脸识别其实非常廉价,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公安系统中查询身份时用的人脸比对,支付宝和微信等应用中的人脸认证,甚至是大家平时用的自拍软件,都用到了人脸识别技术。就拿美图手机的AI美颜来说,就是通过人脸识别掌握特征点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美颜。而且大家平时用APP在脸上加胡子、眼影等图案,并且还能跟上人脸实时的转动,这已经是人脸识别的高端应用了,是不是突然觉得人脸识别其实很low?
最要命的是,人脸算法的使用成本很低,目前市场上终端算法部署比较低端的产品授权只需要500元/套,一套技术500块,可见其技术含量之低。有人可能说什么结构光、红外传感器、双摄立体成像用在3D人脸识别上不就是一大突破么!然而这些技术却也已经是最为常见的功能了,试问谁家手机上还没有个红外线传感器的?结构光、双摄立体成像也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功能了,小编只想说,各位厂商大佬行行好,别把两个成熟技术放在一起就吹成先进技术了。
那么现在厂商和媒体为什么要如此卖力地宣传人脸识别技术呢?就是因为全面屏使得厂商们不得不寻找指纹识别的替代品,但屏下指纹现在却实现不了,所以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替代品就被提出来了。而厂商们不选择虹膜识别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贵啊!虹膜识别的安全性几乎是最高的,但是过高的成本使得多数厂商对其退避三舍,据说模组价格远超指纹识别。
人脸识别有其用武之地,但不是手机上
如此说来,难道人脸识别就真的是伪命题么?当然不是,我们在手机上用生物识别更多的是为了验证身份,需要考虑安全和效率,人脸识别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并不好,安全性不如虹膜和指纹,效率远低于指纹、略胜虹膜(人脸和虹膜识别都需要用手机对准脸部,所以很多时候不方便,而且虹膜识别需要对得更准),所以并不适合用在身份验证上。
可是人脸识别在身份识别(识别只需要认出一个人,而验证需要确认一个人,程度不一样)上就有大作用了,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身边很多产品或许都需要对我们的身份进行辨认,然后进行对话、交互,就像家里的宠物学会认主人一样,这个时候低成本的人脸识别优势就尽显了,而且识别错了也无所谓,完全可以纠正。而且声纹识别(通过对用户的声音进行身份识别)也能够起到和人脸识别同样的效果,并且更加高效、使用场景更广,所以现在各家的AI产品都是智能音响。
对于现在被吹上天的人脸识别功能,大家完全可以冷眼相对,它不过是厂商们在寻找指纹识别替代品走投无路之后生搬硬凑出的一项技术,虽然它有自己的应用前景,但却不应该在手机上被用作身份验证。至于现在各家拼命宣传的人脸识别技术,其实都是半斤八两,不过是谁更会吹牛谁的产品就“更好”罢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