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帮】我是媒体永远不会报道的二本学生,我过着怎样的日子?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又达不到精英的程度;他们人数众多,却鲜少被摆到大众语境中讨论。
这些被大众忽视的二本学生们,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
在一所二本院校任教十余年的教授黄灯,结合自己的经历在《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我出身于东北一个单职工家庭。高中成绩一直上不去,专业是我妈拿着报考指南随便选的,一个二本学院的宝石鉴定专业。当时鉴宝节目很流行,听着也挺洋气,但最后调剂去了测绘专业。
我本身也不喜欢这个专业,大学靠混,跨专业考研没考上,毕业就回家了。
我妈是下岗职工,对我工作的事情帮不上忙,由着我自己折腾。受电影杂志影响,我很想去时尚行业,投了一些商场导购的职位,人家又嫌我学历太高了。
测绘公司,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我7年换了8份工作。我对自己说,下一份工作死也要撑满两年,结果去的公司都是一年半年就倒闭。
《二十不惑》剧照
我对二本学历的感受就是,往上升靠不住,往下掉接不住。上二本还能混得好的,基本上都和这个学历没有太大关系。
02 差7分屈居二本 耗时8年重回起跑线
《二十不惑》剧照
最后走了一条和学历没有太大关系的路:考各种证书,当老师。
事业编制考到第三次才险胜,进了我们当地高校的图书馆工作。
之后我才知道,这是这所学校十几年来第一次招二本学历的人。有些小企业宁愿要大专生都不愿意要公办二本的学生,因为大专生专业技能训练得更好,企业不需要再花额外的力气去培养他们。
身边坐的都是博士和985毕业生,很自卑。今年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考试,希望能在学历上提升自己。
04 一线城市高攀不起 不如回家安稳度日
出身农村,家里六个兄弟姐妹。我能上二本,已经是学渣的逆袭。
大学期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挂科。更多时间我都在外面打工,去广州各个高校里摆摊,帮学生开电话卡充值;寒暑假去深圳的电子厂里做零件,贴补学费。
周冬雨在《后来的我们》中扮演一个小城女孩
那时我就决定,毕业后回老家工作。留在广州,没什么出路。我亲眼目睹有人毕业后换好几份工作,去上海打工,工资只有3000块,生病不敢去看医生。
我现在在老家的中国人寿做文员,单位从家里骑二十分钟电动车就能到,工资水平也比本地平均水平高。吃住都在家里,毕业三年存了一点钱,贷款买了房和车。
《后来的我们》剧照
越是二本学生,越没有折腾的资本,更要早点学会认清现实。现在遇到师弟师妹,我都会告诉他们要重视行测,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银行或企业,都会考行测。
简历和面试也是有套路的,我们二本学生本来就处于劣势,如果在社会交往上太乖、太实在,就更难突围了。
这便是二本学生的尴尬之处:
学历和眼界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和顶尖学校毕业生竞争时,处在劣势的局面,从而很难成为真正的精英;
但身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无法抛弃学历,落回底层。
大多数人注定会成为平凡的普通人,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在这样的前提下,褪散掉初出茅庐时的激情,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却还是想要在理性的、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内,前进哪怕一分一毫。
这世上所有“逆袭”的故事,都是经年累月努力得到的结果。你只管努力,“运气”终会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