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帮】我是媒体永远不会报道的二本学生,我过着怎样的日子?

我只是个二本学生,我的人生是不是完了?
学历——人生的第一“阶级”

跟往常一样打开知乎。
毫无意外的,这是我职业生涯里第9998次在热榜看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夫妻您如百万,资产千万,却有很深的挫败感》这样为了“鸡娃”考上清北活得一地“鸡毛”的选题。
小学生名校备考日程表 图源:知乎@一条
事实上,中国每年3000万在校大学生,一本平均录取率只有10%,985/211录取率加起来不足7%,90%都在二本、三本及专科院校。
他们是一群HR看到简历上“学历”一栏,基本就放到了一边的人。就像《令人心动的offer》中丁辉的境遇一样:
“如果不是录节目,你的简历压根不会出现在我这里,在人力那一关就会被刷掉。”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又达不到精英的程度;他们人数众多,却鲜少被摆到大众语境中讨论。

这些被大众忽视的二本学生们,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

在一所二本院校任教十余年的教授黄灯,结合自己的经历在《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夹缝中的二本学生

01 看鉴宝节目选专业,毕业7年换8分工作
Max  90后 测绘专业

我出身于东北一个单职工家庭。高中成绩一直上不去,专业是我妈拿着报考指南随便选的,一个二本学院的宝石鉴定专业。当时鉴宝节目很流行,听着也挺洋气,但最后调剂去了测绘专业。

这个学院是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工科学校,校区老破小。几乎没有讲座,也没有交换生和推免,大企业的门都不知道朝哪开,毕业季也没有招聘会。
《二十不惑》女主姜小果毕业离开校园

我本身也不喜欢这个专业,大学靠混,跨专业考研没考上,毕业就回家了。

我妈是下岗职工,对我工作的事情帮不上忙,由着我自己折腾。受电影杂志影响,我很想去时尚行业,投了一些商场导购的职位,人家又嫌我学历太高了。

测绘公司,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我7年换了8份工作。我对自己说,下一份工作死也要撑满两年,结果去的公司都是一年半年就倒闭。

《二十不惑》剧照

我对二本学历的感受就是,往上升靠不住,往下掉接不住。上二本还能混得好的,基本上都和这个学历没有太大关系。

我又辞职了,想考公务员,对手是重本或硕士。看看自己的简历,前景堪忧。

02 差7分屈居二本 耗时8年重回起跑线

小周 94年生 计算机专业
小学名列前茅的,中考全校第一,高中平平无奇。
一直维持在一本线边缘,高考差了7分。选择了离家近的省内二本计算机专业,方便就业。
大学伊始,雄心勃勃的想进BAT。但二本学校,身边没有特别热爱学习的,我也开始逃避。毕业找工作,大部分直接拒绝,少数面试的也觉得我能力不强。

《二十不惑》剧照

最后走了一条和学历没有太大关系的路:考各种证书,当老师。

事业编制考到第三次才险胜,进了我们当地高校的图书馆工作。

之后我才知道,这是这所学校十几年来第一次招二本学历的人。有些小企业宁愿要大专生都不愿意要公办二本的学生,因为大专生专业技能训练得更好,企业不需要再花额外的力气去培养他们。

身边坐的都是博士和985毕业生,很自卑。今年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考试,希望能在学历上提升自己。

04 一线城市高攀不起 不如回家安稳度日

晚秋  90后 中文专业

出身农村,家里六个兄弟姐妹。我能上二本,已经是学渣的逆袭。

大学期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挂科。更多时间我都在外面打工,去广州各个高校里摆摊,帮学生开电话卡充值;寒暑假去深圳的电子厂里做零件,贴补学费。

周冬雨在《后来的我们》中扮演一个小城女孩

那时我就决定,毕业后回老家工作。留在广州,没什么出路。我亲眼目睹有人毕业后换好几份工作,去上海打工,工资只有3000块,生病不敢去看医生。

我现在在老家的中国人寿做文员,单位从家里骑二十分钟电动车就能到,工资水平也比本地平均水平高。吃住都在家里,毕业三年存了一点钱,贷款买了房和车。

《后来的我们》剧照

越是二本学生,越没有折腾的资本,更要早点学会认清现实。现在遇到师弟师妹,我都会告诉他们要重视行测,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银行或企业,都会考行测。

简历和面试也是有套路的,我们二本学生本来就处于劣势,如果在社会交往上太乖、太实在,就更难突围了。

了不起的普通人

这便是二本学生的尴尬之处:

学历和眼界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和顶尖学校毕业生竞争时,处在劣势的局面,从而很难成为真正的精英;

但身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无法抛弃学历,落回底层。

对绝大多数二本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这种“没有野心,追求安稳”的状态,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有关。
现在这个社会特别单向度,崇尚成功学,北大清华的学生曝光率很高,但普通的二本学生很难引起媒体关注、很少进入大众视野。
社会对他们的低期待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定位,觉得自己就是没人关注的普通人,应该过普通人的生活。
近日,多所传统名校公布毕业生平均薪酬,从数据上来看,年薪超过15万似乎不是什么难事。
基于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只要工作不满意,宁愿待在家里,也绝不踏入社会,让父母特别发愁。
这种情况,在二本学生身上几乎不会发生。这些年轻人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石。
只不过,当代的年轻人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打着激素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小被网络包围。
在互联网造就的单一的价值体系里,沉浸在“名媛”们的Vlog中,似乎那种早上睡到自然醒、傍晚约个下午茶、时不时去海岛度假才应该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于是,对于“平凡”的二本学生们来说,总有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我过着这样的生活,念大学对我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

大多数人注定会成为平凡的普通人,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在这样的前提下,褪散掉初出茅庐时的激情,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却还是想要在理性的、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内,前进哪怕一分一毫。

这世上所有“逆袭”的故事,都是经年累月努力得到的结果。你只管努力,“运气”终会找到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