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部烂爽片
这是一部披着现实题材改编外衣的仿好莱坞制作的爽文内核的电影。
这是我给《一个母亲的复仇》的一句话评价,也是我出了电影院的第一感受,因为这个电影是一部及其分裂的电影。这个分裂不是指电影的内容,而是指电影的气质。
什么是电影的气质?气质这么虚无缥缈的词语能够量化出来吗?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咱们大家所讲到的电影质感。为何叫电影质感呢?因为镜头的构图,因为摄影风格,因为细节的精致,因为表演的精细。
有了上面这些东西,就不算是一个粗糙的作品,就不算是一个电视剧质感的电影作品。
如上篇文章我写到的“萌即正义”的《大侦探皮卡丘》一般,是一个合格且精致的好莱坞流水线作品。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的气质是什么?
首先,它是一部基于现实事件改编的作品,但基本是编,没有改。
这个电影脱胎于震惊全印度乃至全时间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事件始末简单的呈现一下:
一个就读于印度德里大学的23岁医学女学生,和男友一起看完电影回家时,坐上了一辆当时并不当班的公交车,车上7名男子对其产生了歹意。
他们将女学生的男友围殴之后关进了驾驶室,并在车厢中对女学生进行了轮奸、殴打。
最终结果女学生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6名嫌疑人中的4名成年人被判处死刑,但至今仍没有处决,一直在上诉与审判中,其中的2名未成年人免于死刑,其中一位未成年人甚至在2015年得以无罪释放。
此案在印度反响巨大,引起印度国内各界的强烈愤慨,并在2012年12月18日进行了新德里示威游行,呼吁保障妇女安全。
这样一个带着血腥味的故事,电影选择了避重就轻的改编策略,选择了轮奸的核心事件,剩下的全部被改成了全新的故事。
这样虽然可以把这个故事进行最大化的重新利用,但现实意义被大大削弱了。
电影中的女学生是印度的一个典型的家境优越的中产家庭,在轮奸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她还在喧闹的舞会派对上狂欢,而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索则是女孩拒绝同班一位男生的示爱,在舞会上也因为误会简介对这位男生的表哥进行的“尊严的侮辱”,这样也就引起了男生一行人的不满并产生了报复心理。
电影也选择了将伤势过重身亡改编成为迅速得以痊愈的伤害,心理伤害也变得无比弱化。并为了放大亲情这个卖点,在后续设计了很多类似母爱救赎和亲情治愈的戏码,这个让电影的现实意义几乎沦为了噱头,空有一个被宣传利用的外壳。
这样的现实题材电影,虽然脱胎于现实事件,但对于这个现实事件的反哺却微乎其微,它的意义还剩下多少?
其次,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进行对好莱坞制作的仿制品,最明显的也就是开头对于舞会排队的一些拍摄,用类乎噪声的音乐震动耳膜,灯红酒绿年轻男女疯狂摇摆。
后半段中的几处追踪与枪战,也都是好莱坞类型片的常用手法,但是,为什么说它是仿制品呢?
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电影工业都在模仿好莱坞类型片的模式,但是他们不会将这些场面以一种粗糙的方式去呈现出来,或者是以一种更具逻辑的方式去呈现。
最后的古堡枪战像是在赶进度一样,几处可有可无的打斗设计,警察与亡命徒的对峙好像过家家一样容易,缺乏最基本的紧张气氛。
影片的解决高潮拍的如此低平,也无怪乎这部电影连仿制品都算是粗糙的仿制品了。
最后,我们来看这个“爽文内核”,这个电影的故事文本完美符合直白的爽文套路:警察管不了,法律管不了,国家管不了……
没问题,我有我妈。
况且这个母亲还是以一个不被女儿心里所接受的继母身份,手刃仇人。
将第一位仇人阉割,他早上迷迷糊糊醒来,上厕所时发现自己少了某个重要的器官,大惊失色失手摔倒,头砸到水管上死掉了。
用计谋将第二位仇人毒发瘫痪,用苹果核制成的氰化物放入蛋白粉中,顺手嫁祸给了第三位仇人,将他送进监狱,遭受牢狱之苦。
最后雪地大战,警察临阵人设突变成为大义凛然的正义侠士,无视法律限制将决定第四位仇人生死的机会给了母亲,在女儿颤抖的“妈妈”呼唤声中,仇人的身体被子弹打成了马蜂窝。
一路开挂,阉割、制毒、用计、搏斗。不断有贵人相助,警察、侦探、原来的变性学生(阉割手术的操作人)。
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发展观众是看的爽了,手刃仇人的快感加上一位柔弱母亲的雄起(女性权利的觉醒)。
但逻辑就全然乱套,剧情漏洞一个接着一个,编剧在决定让母亲一个人踏上所谓的复仇之旅的时候,他就应该明白明白,脱离开事件本身的这个故事,不能编的信马由缰了。
“神不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他创造了母亲。”光喊口号是不行的,什么时候现实题材改编的电影能够不再空喊无谓的口号,将精力放在故事和制作上,才能避免成为“伪佳作”。
现实意义之外,电影本身的质量才是硬道理。
(近两年印度关注女性的电影层出不穷,在这里推荐两部:《厕所英雄》和《炙热》)
----
原创:拆房子的阿七(原名:第七大陆)
编辑校正:慢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