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与死人为伴,也能拿个奥斯卡?
今天要说的是一部「日本片」。
本片获得了第32届加拿大蒙特拉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大奖,也斩获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
豆瓣超35万人评价,评分高达8.8的——
《入殓师》
おくりびと
本片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小说《门纳棺夫日记》改编,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主演。
影片围绕一个日本家庭的葬礼而展开,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入殓师,为死者纳棺。
大悟的动作小心谨慎,眼神专注且执着,无不体现了大悟对工作的负责。可是仅仅是如此简单吗?大悟的一丝不苟更是因为这是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对于生死的一种敬畏。
不论是有着男儿身的“女孩”、误入歧途的“小太妹”、还是澡堂的老婆婆,小林对他们持着平等、尊重、宽容的态度。
而这些逝者的亲属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追悔莫及自己做的一切,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这种刻苦铭心有个名字,叫做「物是人非」。
别错过沿途路上美好的风光,别等到阴阳两隔之时,才去后悔莫及,才去追忆过去所做的一切。
然而小林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这份工作的,他由最先的对尸体的恶心、无助逐渐转变为“这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态度,经过如此转变的他的灵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与升华,他心中对于生死也有了自己的界定。
大悟失业后被迫迁往农村居住,而妻子却毫无怨言,帮助大悟走出困境。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做一名「入殓师」,他没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心理与生理上的不适。
而当事情败露后,自己的妻子并没有支持他,离开了他,而大悟却选择坚持这份不光彩的职业,这是他对于这份神圣工作的态度,一个执着的态度,一个对于生死的态度。
电影中始终贯穿着父亲抛家弃子的故事,对于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大悟难以启齿。然而在第一次接触尸体后的本能反应后,他一个人在夜幕中拉起大提琴,悠扬的乐声、空灵的曲调、温暖的情绪在镜头下慢慢流淌;
画面逐渐转到了大悟过去的回忆:父母的形象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大悟对家庭的渴望——对母爱的怀念,对父爱的求索;
同时也为影片埋下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伏笔。
在影片的结尾,当大悟得知父亲身亡后,先是弃之不顾的态度但是他犹豫了,他最终选择了为父亲处理后事。当他看到父亲的胸口上放着那颗充满着爱意的鹅卵石时,他懊悔了,他错过了父亲的爱,父亲的人生,可是已经来不及补偿了。
而妻子在观看澡堂老婆婆纳棺的过程后,在公公的纳棺仪式中大胆地说出了自己丈夫是一名入殓师,妻子觉悟了。
镜头中,大悟热泪满眶,父亲的模糊的脸庞也渐渐地清晰明了,这是一种醒悟,迟来的醒悟。
也许是导演刻意,主人公的名字“大悟”便是大彻大悟的意思吧,在最后一刻,大悟最终大彻大悟,对于家庭,对于人生,对于生死。
当大悟在桥上看到逆水前行的鱼儿,而河流上流漂来了已经死了的鱼儿,不经感概万分。想来,生和死都是人生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历程,就像旅行一般——出生就是出发,死亡就是归来。归去何处?归于本源,归于万物,归于“生”。
斯人已逝,不论作为入殓师的大悟还是作为家属的生者在入殓的仪式中都有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感悟。死亡是最为普通的事情,人生之中必须经历。
在《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方式永存。”死,本来就包括于这一生,生命太美呢,死亡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这是一种充满了嫉妒心和占有欲的爱,他紧紧抓住所能抓住的一切,作为永存的方式——生本为死,死亦为生。
我们接触了死亡,妄想逆水行舟,直到回到往昔岁月,却是惘然。我们应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风光,你会发现精彩无限。
当我们在绿野中,弹奏一曲自己的歌,不求大气磅礴,不求宏伟雄壮,只需关于自己,关于人生,关于生的希望,关于死的哀悼。而后,我们的心会更加的明朗。
《入殓师》这部影片不正是想要告诉我们这些道理?
----
原创:失忆症患者(感谢投稿)
编辑校正:慢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