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回首早年高考
对酒当歌,梦如人生。明知不对而一意孤行,这就是平凡人的生活。晚上参加婚宴,10人7瓶酒,微醺。因惦记晚间作业,悄然提前撤退。
对于国土上的大部分地区,今天傍晚已结束高考战斗,奋斗十年十二年的结果,等待别人的盘点。希望及侥幸心理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遥想36年前,1980年号称第一届正规高考大军,因为前三届考生年龄差距较大,往届生的比例偏高,1980届是第一届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考生。那一届名义上考生有330万人,675所高校共录取28万,录取率为8%,实际上高考之前经过预选,已经淘汰60%的高中生,另外,以承德八中为例,初中8个班,高中只有2个班,扣除升入省重点中学和市重点中学约1个班的人员,大约60%的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就业,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与自己无关,淘汰两个60%后出现8%的升学率还是包含大专,我印象当中本科录取率在2.7%左右,与适龄青年相比绝对在1%以下,所以大学生才被成为天之骄子。
对于普及大众化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即使考上一本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只需看看自己的成绩在全国的相对位置便可冷静下来。二十年前做教改课题我就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象牙塔并没有越盖越高,而是越挖越深,从录取比例角度讲,今天某些一本学校招收的学生,还没有20年前专科的相对位置高。所以今天鼓吹的某些教育改革,诸如学时要少,内容要精,效果要好等等,基本是掩耳盗铃的游戏。30年前我教学生,只有聪明学生和笨学生两种,但是大家都愿意学习。现在的学生分为想学习的和不想学习的学生,还有一大批处于中间,学不学习全看心情,与教师的讲课水平没有多大的关系,天之骄子的称呼圈内外的人都不好意思再用。
物以稀为贵。遥想当年参加高考,与平时考试并没有明显区别,早晨妈妈煮了两个荷包蛋,说是经俄,然后自己骑上自行车,穿过一个个路口,来到平时学习的承德一中考场,没有家长护送和围观,中午回家吃饭,下午继续骑车参加考试,从没想过考不上的问题,只想过要不要参加考试,考上了如果学校不满意要不要去。那一年的本科线大概是314分,我考了406,班级里考415以上的四位同学都去了清华,我也没觉得怎么样,没考好,但我全然无所谓,具体原因以后细说。我们是省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本科一次升学率也不过50%,不像现在,动辄90%以上的升学率,考个985就像中状元一样高兴。
我很赞同近日网上的一个说法,上大学就像坐火车,985是软卧,211是硬卧,普本是硬座,三本专科是站票,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很少有人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关键还是你的工作能力,所以没考好的同学不要灰心。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车票不同不但关乎你旅途的辛劳程度,还影响你旅途的心情,甚至旅途中间的意外收获,如果旅途中间疲惫不堪,很难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也许你根本进不了单位那扇门。如何理解全在个人了。
无论如何,高考即将结束,在父母监管下的生活也随之结束,未来的天空,属于今日考生本人,无论是否考的满意,未来的生活道路都要由自己独立去走;无论是否满意,未来的世界还是要交给下一代人去打理。学生们,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