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李文忠继续北伐
昨天我们说到,徐达的大军在沈儿峪再一次打败王保保。至此甘肃境内已无元军主力,明军分派各军攻掠各地。邓愈克河州(今临夏市),大批吐蕃部落归降,明政府依照元代旧制,把归降的部落首领封分为土司。第二年,冯胜、傅友德再次西征。冯胜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前锋率五千骑兵,直取凉州,击败元将失喇军,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而冯胜则沿河西走廊向西进攻,先后攻占甘州、肃州、额济纳、瓜州,至此甘肃彻底归明中央政府管辖。
正当徐达在沈儿峪和王保保对垒的时候,李文忠以另一支精兵深入沙漠去捕捉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年轻胆壮,战功颇多。北伐期间,他以偏将军的名义,隶属副将军常遇春的麾下。常遇春在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打下开平,却不曾捉住元惠宗。开平城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56到1260年间所建,称为上都,是元代建立的第二座草原都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坐了皇帝,被誉为“圣龙起飞之地”。
1368年7月28日夜晚,元惠宗与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大臣逃出大都来到上都开平。历史一直有徐达两次放走了元惠帝的说法。元惠宗后来也被称作元顺帝,是因为朱元璋觉得他能够识时务的自己弃城逃跑,是顺应了天命,所以叫了他元顺帝。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然而,北伐军事统领徐达偏偏在通州待了七天。七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够用的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第二次发生在元朝的上都。徐达的军队兵临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
元顺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之后,常遇春上书说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却不料朱元璋的回应——是我叫他这么做的。朱元璋为什么没责怪徐达呢?这是由一定的政目的和忌讳的。元顺帝的身份是正统的,因此不能杀掉他。在古代百姓十分看中皇帝的德行,一旦朱元璋杀了元顺帝,不仅不会服众而且会遭到蒙古人的报复。当时的传国玉玺在蒙古人手里,那时的人思想还是比较传统的,没有玉玺,自己的皇位就好像名不正言不顺一样,所以朱元璋还是有顾忌的。所以,元顺帝顺势逃走,朱元璋不仅正常继位,而且由于元顺帝一跑,元军群龙无首、士气大减,也就免去了一场苦战,对后续的征讨更为有利。《元史》里也有证据,“元顺帝本纪”里就交代: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
1368年的8月15日,元顺帝一行就逃至上都。在上都期间,元顺帝继续指挥全国范围内元军对明军的反击,“昼夜焦劳,召见省臣或至夜分”“召见群臣,询恢复之计”,但很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军队被击溃,山西一带也被明军夺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二日,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请进攻大都,元顺帝见明军主力前往陕西征战,命令丞相率军向大都反扑,兵临通州城下。常遇春又与李文忠一道率步兵八万、骑兵一万增援北京,元军闻讯吓得转身向北逃走,常遇春率军追击上千里,大获全胜。
为了最终解除元军对北京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直捣元上都开平,元顺帝只得再往北逃。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了留守的元军。可是就在从开平往南返回,走到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突然得了暴病“卸甲风”(其实就是脱衣受了风寒)死在军中,年仅四十岁。朱元璋痛失爱将,十分悲痛,作诗悼念他:“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毙,泪洒乾坤草木湿”。朱元璋将常遇春作为陪葬明孝陵的功勋之臣,埋葬在南京太平门外钟山下,并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又追封为开平王,配享太庙。常遇春的部队便完全归李文忠指挥。
1370 年(洪武三年),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到达兴和,降服兴和守将。此时的元顺帝已经逃到应昌(在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附近)。此时的元顺帝的的皇孙被俘、皇后也死于路上外,其他妃嫔宫人却一个不少,那套玉玺也安然无恙。应昌虽然是个府治,却荒凉得不如内陆一个小县城,元顺帝为了建造一座象征性的皇宫,只好频繁地颁布诏令安排他的亲属宫人去做。在应昌呆了两年,元顺帝就一病死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史称元昭宗。
就在此时,李文忠率领的明朝大军就从天而降,包围了应昌。爱猷识理达腊慌慌张张地抓起传国玺就逃了,李文忠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玉册二件,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李文忠继续派出精锐骑兵穷追至北庆州,在经过兴州时,擒获北元国公江文清等,降服三万七千人。到达红罗山时,又降服杨思祖的部众一万六千余人。
李文忠然后就班师回京奉献捷报,朱元璋御临奉天门接受朝贺。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劳最大,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