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优势——“辨证论治”的操作不可能规范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中医肖相如,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今天来说一说,在实际的“辨证论治”的操作过程中,那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这都是因为它的操作不可能规范!

1

2017年有人做了一个小的试验,请龙华、曙光、岳阳等数家上海三甲医院的16位资深中医内科教授分别对同一位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

判断舌质淡红的专家有9位,诊断的一致性56%;判断脉沉的专家有9位,脉象信息判读一致性为56.2%。

结果很是尴尬,也令人震惊,但这就是中医的现状。

舌诊和脉诊是相对固定的临床表现,为什么上海三甲医院的资深医生都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呢?资深的医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比例占大多数的经验尚不丰富的医生呢?

中医界有各种各样奇怪的现象,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对同一个病人,十个医生可能开出十张不同的处方,无论是著名的中医,还是一般的中医,都是如此。

有很多人以此为荣,美其名曰殊途同归,认为这正是中医的优势,认为十张不同的处方对同一个病人都会有效。

难道对同一个病人,可能有十种治法吗?甚至是无限种治法吗?

退一万步说,即使是都有效,难道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这个问题大家需要好好思考思考。

为什么会如此?

就是因为“辨证论治”的每一个过程都没有规范,而且各个医生的水平也有差异。

2

“辨证论治”的“证”,最后到底是“病证”,是“证候”,还是“症状”?“证”是否包括病因病机?......这些都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认识。

对具体的“证”,也没有操作规范。

如热证,口干、舌质红、舌苔黄、面红、尿黄、便秘、发热、怕热等,这些都可以是热证的表现。

不过,其中哪些是热证的特异性表现,哪些是热证的常见表现,哪些是热证的伴随表现,究竟出现多少可以定义为热证,热证的程度差异在哪里等等,这些也都没有规范。

医生在进行“辨证论治”的“辨”时,他的背景知识有哪些?

学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没有?学的程度怎么样?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多少、医生的悟性和思维能力怎么样、医生有没有哲学修养、医生的文化程度怎么样,等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对所见到的“证”的辨认的准确性。

加上上面所说的“证”的不确定性,中医“辨证”能“辨”成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会开出不同的处方,也就不奇怪了。

3

“辨证论治”的“治”,包括治法、方、药、针、灸、手法等等。

这些“治”和前面“辨”出来的“证”之间也没有确定的关系,同样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比如,“论”出来的“治”是疏肝解郁,在这一治法下,可以选用的方就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中成药,还可以加减,还可以医生自己开一个处方。

显然,即使是前面的证,辨得很准确,不同的医生所“论”的“治”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对同一个“证”,不同的“治”,效果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辨证论治”中,“论”的过程和“辨”的过程相似,和医生的关系很大。

对同一个“证”,不同的医生可能“论”出不同的“治”来,再加上如上所述的“治”本身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证”的“治”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效果当然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对同一个“证”,十个医生有十种治法,这十种治法不可能效果都是最好的,甚至有可能一个最好的都没有。

这就是中医的窘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