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周年| 戛然而止的“终结”
在近代中国世纪之交的那些年里,相较于此前朝野动荡的1898年、1900年,甚至后来王朝倾覆的1911年而言,1905年看来并不很引人注目,甚至有些平淡。然而这一年却是真正意义上被文化界称为中国传统社会“终结的一年”。
在这一年,在中国威赫赫凛凛然运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
千年奇观
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史,不得不承认,始于隋朝,经唐朝的补充和完善,古代中国建立起一个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公平、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科举制的创立也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在千百年的历史行程中,科举制以其特有的法力导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洋溢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而“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却渗透了名落孙山的悲苦和绝望。
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平民社会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实践。然而就是这样一道人类文明史上的制度奇观,却在步入近代时,在内外交困中黯然拉上了历史的帷幕……
困 局
科举制度毕竟是古代传统农业社会和专制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相对停滞的时代,科举出身的人才似乎游刃有余。然而当国家社会步入内忧外患的近代,其致命的弱点就暴露出来: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无法适应近代国家和社会现实的需要。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日益保守,考试范围不断缩小。更严重的是,科举考试必须采用“八股文”作答,考试形式日益僵化,严重阻碍社会创造力。
当古老的中国步履蹒跚地开启近代化之路后,大家发现“科举在事实上只能着眼于文字”。科举初衷仅仅在于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帅才,但却培养不出诸如机器制造、自然科学、军事等近代所需人才。
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近代人才的重要性。洋务运动创办学堂、翻译局、语言学校、派遣学生出洋等活动,但人们几乎都未涉及到科举制度的废除问题。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人们日益认识到科举成为上述各种活动的阻碍因素。斩断这条人仕之路,或许可以为造就近代新学人才开辟出一条新路来。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结局更是让中国知识分子认为新式学堂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根本。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科举考试制度的痼疾日益明显,以至“废八股、罢科举、兴学校”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变 局
《辛丑条约》曾有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陵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考试。”可见这里的停止科举考试并不是出于内部变革的需要,而是在外来压力的逼迫下所作出的被动之举。况且这次停科仅仅发生在个别省份个别地区,并没有对整个制度造成冲击,因此它无论在结果上还是在影响上都无法与日后的废科举相提并论,后来也很少有人提及。
进入20世纪,民族危迫情形更甚往日。立宪呼声高涨,革命团体涌现,腐朽的专制统治大厦即将倾覆。不少有识之士认为科举不废,人们贪图功名而不肯入新学堂学习;各地兴学也不积极。为此,袁世凯会同张之洞、周馥等人再次上奏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
清末袁世凯废科举奏折抄录,此展品为清末文物。
袁世凯会同张之洞、赵鄂、端方等上请立停科举的奏折抄录。抄录上部为“奏折”二字,内容主要是请求立即停止科举制度,创设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现收藏于宁波教育博物馆。▼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平静的告别
尽管废除科举制度在社会上激起强大反响,但民众却超乎预料的“平静”,并没有出现过激行为。日本教育家根津一也指出“废止科举是近来非常极端的措施,但未发生非常激烈的反对……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大都满心欢喜”。
究其原因,一方面,清廷同时颁布了《酌拟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制定一系列措施安抚旧士人,停罢科举的历史性举动在社会上也就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此外,废八股、改科举已喧嚷多年,人们对此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心理预期。清廷早在改科举过程中亦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如科举名额分科递减,“依次递废,以免文人起讧”。
后 记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曾言:“1905年废科举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相对于此前中国的“千年”传承,1905年无疑是终结的一年;而相对于此后的“百年”变革,1905年客观上又可说是开端之年。它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链条中关键的一环。
回顾科举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科举优劣的无数次交锋,也不难看到无数政治家、实践者为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无论如何,科举承载了太多的社会生活史内涵,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影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科举的废除可谓“亘古奇变”的20世纪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亲身经历者严复曾言“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文案:李佳滨 | 编辑:廖 璐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钟,成为朋友圈的历史百科小达人
“星标”置顶不仅准时还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