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107第一季,第三天
2016年10月1日
Day3, 7天清远城市广场店->清新区->水口镇->阳山我家公寓,134km
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一天,估计路上的车会很多,出了清远城区,上了省道,果然挤满了车,旁边有一条非机动车道,挺宽的,有一些小型面包车就开了上去,好在不影响我的速度。一路上小雨下下停停,气温有点低,正好穿上雨衣保暖,雨裤和雨鞋套都没穿。接近高速公路收费口处,遇到一个骑山地车的兄弟,装备齐整,以为是跑长途的,一问,是骑车去上班,单位似乎就在附近,今天应该可以拿三倍工资的吧。
大部分汽车是排队进入高速公路的,过了高速和省道分叉处,进到114省道,也就是清连公路,汽车似乎一下子就没了,和清连公路一路平行的那条河是北江的支流浜江,从此处开始进入粤北山区,一直到连州,山清水秀,渐入佳境。
清远的清新区以前是清新县,县治在太和镇,完全和清远市区连成一片了。这次骑行前一个多月我就开始预定行程,最早的计划是第一天住宝安,第二天到广州,第三天在清远和阳山之间的某个镇……,其中选了禾云、浸潭和石潭,禾云镇订了亿和轩大酒店。浸潭镇有二家,石潭镇有一家,但一直订不上,似乎那几家旅店都被团队包了,真没有空的房间。后来改成现在这个行程,把禾云镇预订的那个房间退了,中间住在阳山和连州,阳山、连州毕竟是县城,尽管价钱涨了不少,但房间还是有的。
禾云镇上
下一站是浸潭镇,开始有山路,拐角处开始出现喀斯特地貌的山头。
省道绕过浸潭镇区,无法得知这个小镇本身的旅游魅力之处,但有山有水,应该是个好地方。11点10分到浸潭镇,决定赶到石潭镇午饭。
12点到石潭,吃饭时雨渐渐下大,好在就是这一阵。石潭镇依山而建,房屋背后就是山头,此地的风土人情已经和深圳东莞一带截然不同了,尽管饭店招牌标识的还是港式云吞面和港饮。
饭后雨势转小,继续上路,大概十公里到浜江源头,前面是清新和阳山的界山,山高三百多米,是这几天翻越的最高一座山了。上坡前雨基本停了,远处云遮雾绕,风景不错。
浜江源头
翻过山后,可以选择继续沿S114向北,到七拱、阳山,或者转S260向东北,到杜步、水口,沿途有阳山小桂林景区,到水口再沿连江和大瑶山之间的省道向西到阳山,我选择了后者,大概多二十公里。
此地已经是瑶民居住区了,瑶族是古越族的一支。《山海经》记载,瑶民先祖是有易氏,原先居住在北方的易水流域,商族先祖王亥赶着牛群来到有易氏所在地,有易氏族长绵臣贪图王亥的牛群,把王亥灌醉,半夜里让一个牧羊的孩子击杀了王亥。事后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兴兵报仇,几乎族灭了有易氏,绵臣被杀,一起前来征伐有易氏的河伯部族长,心生怜悯,帮助有易部落的一部分幸存者逃走,这些人就是瑶民的先祖。
之后,瑶族一直无法得到安身之处,千百年来被华夏族从长江中下游一路往南赶,留在粤北的一支永远地定居下来,大瑶山就得名于这个民族,或者反过来。湘南桂北的瑶族人口可能更多,他们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里面,似乎一直比较贫穷,我路过的这条路二侧,还能看到很多的泥房,不知道有没有人住在里面,感觉像危房,旁边有建得不错、装修不错的楼房,偶尔也能看到房前停着中高档的私家车,但不多。
260省道这一段比较窄,从村寨中穿行,然后突然出现一大片开阔地,顿时有陶渊明的感觉:“复骑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到杜步镇稍事休息,一个很小的镇,真的看到有个老妇人穿着瑶族的服装,镇上看不到几个年轻人,这个和西部省份的乡村相似,看来年轻人都去南边找机会了。从杜步镇开始和一条河同行,那是连江的支流,似乎叫鱼水,在水口汇入连江。前面不远有一个鱼水景区,遇到一家三口自驾游,那个男孩十岁左右,很活泼的样子,拿着一台单反不停地拍照,不过也就我们几个人。
再往前一个小山坡,有修竹凌驾于路上,更显得幽静。
然后是小桂林景区,颇有荷花的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阳山关、水口
阳山县在秦时为长沙郡南境。秦军征服岭南后在几条通道上设立了军事要塞或者关口,任嚣、赵佗在岭南独立时,就以这些关口组成当时南越国在面向北方的第一道战略防线,这三个关口是:阳山关、湟溪关和横浦关。《史记·南越列传》,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这三个关口的具体位置现在已经无法确定了,只能估计大体的方位。横浦关在广东南雄县西北,扼守从大庾岭进入广东的通道。湟溪关可能在茂溪(同冠河)汇入连江(湟水)处,此处关口扼守从连州过来的通道,说明连州基本控制在汉军手中。阳山关可能位于青莲镇,曾经是一个叫阳禺古国的所在,桃江汇入连江处,阳峦镇至青莲镇,被称为水口连江画廊,小桂林,可能最早的阳山县治也在此处。这个关口扼守从宜章直接穿越大东山和天井山过来的通道,现在称秤架古道。
《元和郡县志》载:“秦于此立阳山关,汉破南越以为县。”也就是说,汉平定南越后,才分长沙郡设置桂阳郡,阳山县也从秦末汉初的一块关地变成一个县地,是桂阳郡管辖的11个县之一。阳山置县前是一块关地,一直在南越王赵佗的控制之下,不属长沙郡桂阳县(连州)辖内。换句话说就是桂阳当时属长沙郡管辖,而不属南越国,而阳山则属南越国管辖。一个属北,一个归南,所以黎埠同冠至界滩是南北的“楚河汉界”。
《史记》记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或下离水,或柢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陕,破石门,得越船粟,因推而前,挫越锋,以数万人待伏波。伏波将军将罪人,道远,会期后,与楼船会乃有千余人,遂俱进。”据说阳山水口镇附近有一座将军山,因为当年路博德从桂阳率军南下在此屯兵,水口镇位于青莲镇的上游,看来路博德在攻击阳山关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以至于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突破阳山关,手下只剩下一千多人,按照杨仆支队突破横浦关后还有数万人的规模,路博德支队从桂阳出发时应该也在这个规模,攻克湟溪关、阳山关可谓是损失惨重。
我大约下午四点到水口镇,冷清得难以置信,沿街的小店里有二桌老人在打麻将,街上基本没人,水口大桥的桥头有几辆摩托车驶过,桥上三两个行人模样的拖着拉杆箱走过,困惑而好奇地看看我,仅此而已,这真是所谓的水口连江画廊?从桥上望向下游,云雾缭绕,遥想意气奋发的先人,随流而下,要开拓蛮荒的南海之都,故乡已在万里之外,眼前风物截然不同,前途未卜,却是如此美景,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水口镇
连江、阳山、韩愈
公元803年,是为贞元十九年,唐德宗李适在位,帝国首都所在的关中地区大旱,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役,而免田租之弊。李适可能还算一个不错的皇帝,史籍上说是李实倒打一耙,谗害韩愈,其实是李适陛下的面子断然不可冒犯,韩愈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右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所征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
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无任恳款惭惧之至。谨录奏闻,谨奏。
这要在民主社会,哪里用得着写得这么战战兢兢,这么维护皇帝的脸面,直接弹劾就是了,那个坐在最高行政位置上的人,不被判为有罪就是缴天之幸了。曾经风光无限、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彻底是无药可救的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有专制王朝的共同命运,到了一个顶点,只能是一路的下行。
韩愈一生中三次入粤,两次在粤担任地方长官。一次就是谏旱饥为民请命贬阳山令,那年韩愈36岁,在阳山一年八个月。52岁时,因谏迎佛骨韩愈又被贬为潮州刺史,刺潮八个月。这个或许是大唐的不幸,倒未必不是阳山和潮州的幸事,韩愈在令阳和刺潮过程中,施政以仁,为政以廉,轻徭薄赋,关心民瘼,兴修水利,办校兴学,尽责尽力,大大促进了阳山、潮州乃至整个岭南的开化、开发和开放,赢得阳山人民“生子名韩”,潮州“一片山水尽姓韩”的美誉。
就阳山来说,韩愈是阳山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字,史迹记载的县令。阳山自西汉元鼎六年设县,至韩愈贬阳山令,之前913年的县令无一记载,阳山有名字记载的县令自韩愈始。韩愈是阳山文化史上由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不过韩愈对阳山的记载不怎么样,他在阳山写的《送区册序》,第一句是“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刘生》诗,第一句是“阳山穷邑唯猿猴”。后人和广东人争吵时骂广东猴子,估计是从这儿来的。
北宋初年(开宝三年,970年),大将潘美领军进攻南汉,在打下广西大部和连州之后,并没有直接攻击阳山,而是移师韶关,南汉也聚集了十万大军在韶关,一场大战,南汉大败,潘美挥师南下,逼近广州外围的栅头……看来在北宋初期阳山一带依然很难突破,潘美遇到了一千多年前路博德遇到的同样的难题,不过他很明智地避开。
连江,古称湟水,近代亦有小北江之称。是珠江水系北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北江西岸,发源于连县星子圩磨面石,干流长275公里,流经连县、阳山、英德县,至英德县江头咀注入北江。连江流域多属山区,石灰岩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60%,溶洞、裂隙发育,呈现喀斯特地形。清《嘉庆一统志》载:“黄连水在(连山)厅南。旧志:山在连县南四十里,产黄连。”故连江因源头有产黄连的山得名。
过水口大桥掉头往西,前往阳山县城,S260似乎是个环线,一路引向阳山。省道以南是画廊一般的连江,波澜不惊,喀斯特地貌的峰丛连绵不断。省道以北是大东山脉或者天井山脉,应该属于大瑶山脉,其山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感觉很是巍峨,广东第一高峰石坑崆高1902米,就在这一系列山脉中。秤架古道也是蜿蜒穿行于其中,它南起阳山青莲镇深塘村,沿桃江溯流而上,中经犁头镇马落桥、岭背镇蒲芦洲、秤架乡杜菜村、大陂村至炉田村三元坳,并继续向湖南宜章县境延伸。这条古道开于何时,史书上无记载,据推断,始筑的年代早到秦末,最迟不会晚于西汉中期。水口这儿看不到这条古道,位置还要往东一点。
下午4点45分进入阳山县城,迎面是一座宝塔,最早可能是宋代建的佛塔,后来为纪念韩文公扶树教道,重视培养后学,建了九层石塔,名曰“文塔”。乾隆五十九年,阳山县令潘元音倡导集资,新建九层文塔。第二年,阳山郑士超赴京考试,荣中进士,消息传来,全县欢腾。后郑士超相继任职浙江、河南道监察御史,历史上韩愈也曾任监察御史,阳山民间盛传“两御史”,一是韩御史,一是郑御史。阳山文塔在民间被尊奉为阳山县徽。
阳山文塔
过阳山大道上的大桥到连江南,转到城南市场,再往南到酒店,似乎多绕了二公里路。酒店前台有话梅糖,我抓了一大把,似乎挺能解乏。酒店兼营西餐,西餐厅也好、酒店本身也好,似乎生意都不怎么样,至少我入住时还有空房间,而房费却是平日的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