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黄孟雄||另眼看王莽(散文)

另眼看王莽
作者:黄孟雄
    主编:非   
王莽,生于公元前46年,少时孤贫寒酸,但素有志向,谦俭好学,对外广交名人儒士,在家族里小心侍奉长辈,24岁步入仕途,30岁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但王莽不骄不躁,爵位愈高,节操愈清。克己修身,散尽家财。公元8年54岁时代汉自立建新朝,开始了长达16年的艰辛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公元23年被起义军乱刀斫尸,终年69岁。王莽进行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但也是最失败的一次改革。
一、王莽靠大孝飞黄腾达
王莽字巨君,是战国时齐国贵族的后裔,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幼时家道不昌,父亲王曼连侯也未封上即早逝。为了出人头地,王莽一方面努力读书,把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另一方面拼命巴结伯伯叔叔,希望能够得到他们栽培。王莽摈弃声色,独守清净,为人谦恭,折节读书,拜著名学者陈参为师,这时他的穿戴像个穷儒生。他不仅热爱学习,还是一个大孝子。王莽不仅父亲去世早,哥哥也早逝,王莽不得不承担了赡养老母和嫂嫂以及侄子的重任。有一次侄儿王光和王莽的儿子王宇同日娶亲,家里举行盛宴,宾客满堂,王莽却数次当众离席,称要伺候生病的母亲服药。王莽这种行为博得了不少贵族官僚的赞赏。不久他的伯父,即权倾天下的大将军王凤又病了,王凤的儿子吃喝玩乐、走马斗鸡,不管父母死活。王莽这位侄子亲口为伯父尝药、端屎端尿,以至于蓬头垢面、睡不解衣达数月之久。王凤临死前,郑重其事地把王莽推荐给了太后王政君和汉成帝,王莽随即被拜为黄门郎,不久又提拔为射声校尉。汉平帝时,王政君已是太皇太后,任命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时年仅38岁的王莽就成了西汉帝国的辅国重臣。次年,又晋升为安汉公。不久,王莽的女儿又被汉平帝选为皇后,王莽成了国丈。
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在这个世家大族中,王莽堪称另类,几乎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赢得“当代周公”的令名。
二、王莽称帝前的德行
王莽称帝之前,无论是任大司马还是安汉公,十分注意保持早年仁孝简朴的革命本色,“克己不倦,愈为俭约”,反对奢靡之风,为人礼贤下士,做过许多顺应民心而且产生轰动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事,举例如下:
⒈汉平帝即位后,太皇太后王政君认为王莽拥立有功,要加封他2.8万民户,256万亩田地,王莽坚辞不受。上书颂扬他的人有48万之多。
⒉王莽秉公办事,奏请太后封了一批开国功臣的子孙,对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发给养老金。
⒊王莽派官员巡视全国各地,督促农民种好庄稼,帮助农民捕杀蝗虫,减免灾区赋税。
⒋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有一年天灾,王莽主动捐钱百万,献地3000亩交给大司农去安顿流离失所的贫民,带动了一批官员献地献宅,使一批灾民得救。王莽还在长安城新建1000多套房舍安置无家可归者,并将皇室废弃了的呼池苑改设为安民县,(今甘肃华宁县内),安置灾民。
⒌王莽为侄子请了一位博士当老师,每次从朝廷回来,先沐浴净身,再衣冠整齐去博士府拜谢,对博士十分恭敬。
⒍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大臣纷纷派夫人探视,负责招待的却是王莽夫人,她身穿短衣布裙,以至于各位贵夫人皆把她当成了奴婢。
⒎西汉末年,王莽一度被罢官回到封国新都,南阳太守见王莽地位尊贵,便派他的下属孔休担任新都相。孔休晋见王莽,王莽以礼相待主动结交,孔休也闻其名声以礼相答。有一次王莽生病,孔休前来问候,王莽为答谢孔休,便拿出一柄玉饰宝剑。孔休不肯接受,王莽说:“我之所以送这个给你,是因为我看见你脸上有疤痕,而用美玉可以消除。我只是想把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你罢了。”说完,便解下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孔休,孔休还是不肯接受。王莽说:“你不肯要,是否顾及它太值钱了吧?”说完便把剑鼻打得粉碎,亲手把他包起来送给孔休。孔休见他如此真诚,才把它收下。  
⒏王莽有一个儿子杀死了一个奴婢,王莽严守法纪,不耍特权,先是痛骂,接着逼令儿子自杀偿命。这一事件连站在刘汉立场处处贬斥王莽的《汉书》作者班固也将其写进《王莽传》,不得不如实称道。
王莽的以上作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到了中小地主、儒家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广泛拥护,成了稳定汉王朝众望所归的人物。
三、王莽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汉元帝去世后,汉成帝刘骜继位,王政君被尊为太后,汉哀帝后又尊为太皇太后。汉哀帝去世后,王政君立两岁的刘衡为皇帝,即汉平帝。从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做皇太后开始,王氏外戚集团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王莽的伯父、叔父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等相继任大司马领尚书事,号称“一门十侯”,姻亲党徒遍布朝野,牢牢掌握了汉朝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成为了西汉历时最久,实力最雄厚的外戚官僚集团。王莽的前辈为其铺平了迈向顶峰的道路,造就了代汉的坚实基础。
二是西汉王朝从汉武帝开始就走下坡路,各种社会矛盾尖锐,首先是土地兼并激烈,大量破产的自耕农沦为奴婢。其次,国家加重了对人民剥削。连汉成帝也承认他面临的形势是“灾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疫疾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汉书·薛宣传》)。与此同时,整个统治阶级迅速腐化,西汉王朝已显示一派衰退景象。这个时候,封建社会忠于一姓的思想还不强烈。反之,在思想界流行的是“五行终始说”。“五行终始说”认为人间的统治者如五德(金木水火土)和四时(春夏秋冬)在宇宙间运行一样,一朝不行了又无力靠自身挽救,就应该让位于别家。当时就有不少地主阶级政治家深感“汉德已衰”、“气数已尽”,应“求贤让位”,希望另有贤德的人来取代刘氏政权,正是在这时,代表汉儒“奉天法古”政治理想的“当代周公”王莽如一颗政治新星崛起于政坛,成为了地主阶级最瞩目的代汉人选。
自然法则下的帝国合法性岌岌可危,公元前2年正月出现的日食让王莽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因为儒家知识分子认为,是汉哀帝放逐了王莽这样的“贤人”才导致日食。王莽很快回归朝廷,并升任安汉公。
公元5年12月,14岁的汉平帝驾崩。不久,有个叫孟通的人声称在武功掏井时发现了一块白石,上面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8个大字,王莽的亲信报告给太皇太后,说这是天意。王政君不相信,未同意。太保王舜又说:“为皇帝不是真皇帝,是摄行(代理)皇帝之事的意思,应该同意。”王政君感到形势不对,但已无法制止。于是王莽当上了摄皇帝,立了个两岁的刘婴为皇帝,史称孺子婴。
公元8年,又有人报告,说有一个亭长梦见天公使者传话给他,“摄皇帝应该做真皇帝。如果不信,明天起身可见亭中有一口新井。”据说,第二天亭长果然看到亭中有一口新井。更有趣的是一个叫哀章的人,穿着黄衣,趁着暮色跑进汉高祖庙,交给守庙人一个铜匣子,匣子里装有一卷图、一卷书,内容是汉高祖刘邦叮咐王莽做真皇帝。守庙人将此事向王莽报告,于是王莽于公元8年底宣布接受“天命”,由小皇帝禅让当安国公,自己建立新朝,真正做起皇帝来。临近登基时,王莽握着孺子婴的手流着泪说,他是逼于“皇天威命”,不能像周公一样将大权还给成王,他感到非常遗憾。
自尧舜禹三代以来,“禅让”一直都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从未有人将其完整地付诸实施过,王莽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此后,中国历史上诸多的“禅让”游戏,无一不是在重兵环绕、刀枪加颈的前提下完成的。唯有王莽,是在获得了帝国绝大多数的舆论支持之后,顺应“民意”和平接受禅让登上帝位的。
王莽代汉称帝,似乎并不合符儒家的道德行为规范,于是又出现了一个传说。相传刘邦斩白蛇时,蛇曾告诉刘邦,说他将贵为天子,广有四海,但它决心跟他捣乱,说”你斩我头我闹你头,你斩我尾我闹你尾。“刘邦毅然将它拦腰斩断。结果大汉帝国的江山在中间出了乱子,在两汉之间,横插进了一个为时17年的新朝,传说这个短命王朝的缔造者王莽,便是那条蛇转世。这为刘邦称帝和王莽代汉都找到了理由。不过这只是个传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四、王莽称帝后的托古改制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对经学十分痴迷,为他提供经学顾问的又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刘向的儿子,后来成为新朝“国师公”的刘歆。因而王莽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才最符合儒家“王道乐土”的理念。王莽称帝后改国号为新,就是要希望一切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为了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序幕迅速拉开。因为王莽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他以理想中的《周礼》为蓝本,故史称“托古改制”。其基本内容一是土地国有化,将土地收归国有叫王田,再重新平均分配,不许自由买卖,耕种的人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以解决汉帝国积弊了近百年的土地兼并造成的流民问题,这真有点像社会主义的体制了;二是废除了奴隶制度,将奴仆更名为“私属”,不许买卖,以保障其人身自由。三是由国家专卖盐、酒、铁和统管名山大泽的资源,如果要生产开采,国家要征收所得税;四是由政府建立贷款制度,用于祭祀和丧葬的贷款不计利息,用于经营农商则按纯利交十分之一的利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发放福利性贷款的制度。五是由国家管理物价,以平抑物价飞涨;六是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交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收容强制劳役,由政府供給衣食;七是进行货币改革;八是在全国推行军事一体化,搞全民皆兵;九是宣布把古经文刻立于学宫,设立古文经学博士,广建辟雍,学舍,发展教育,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入仕的机会;十是对官名地名改革;十一是高调反腐。王莽当上皇帝后,面对混乱局面,以国家尚未安定为由,下令“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俸禄”,就是说,停发了所有官员的工资。接着又对俸禄制度进行了改革,提出“依据时节好坏,核发官员俸禄。”因为官员领不到工资或者工资很低,于是官场贪污贿赂流行,王莽见大小官员丝毫不以国事为重,丝毫没有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情怀,十分恼怒,下令对贪污受贿的官员“收其家所有财产五分之四以助边急”,并动员小吏告发上司,奴婢告发主人,希翼以严刑酷法杜绝腐败。
这些一揽子的改革总体设计还是相当不错的,但许多是纸上谈兵,最后全部失败了。他十分清楚也很想解决长期困扰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却加重了兼并,他太想解除人民的疾苦却加重了人民的疾苦,他想消除腐败却使腐败愈演愈烈,他想恢复正常的社会次序却反而制造了新的社会混乱,比如货币改革,15年间竟然改了5次,铜钱越铸越小,面值却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混乱,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又比如在名称改革上,王莽按照古典,天无二主,地无二王,于是,下令诸侯王一律称公,少数民族王称侯,而且给了北方匈奴王单于一个侮辱性的名号“降奴服于”,叫东邻高句丽为下句丽,这很明显带有大汉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从而引发了整个新朝的边境战争。王莽不得不对外征战,加上遇上灾荒,人民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王莽改制前10年西汉有人口近六千万,改制后期还不足三千万,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
王莽改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阻力太大了,因为王莽改革措施的推手正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作为大地主大商人出生的这些官僚必然要对这些损害他们利益的改革措施加以抵制。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哥哥刘縯就是南阳的大地主,当农民起义爆发时,他们乘机而起。即使如王田政策、奴婢政策本身是好的,但毫无可行性,因而王莽的改革一开始就面临着失败的命运。
王莽的悲剧还在于,他过分迷恋于已经风靡一时的儒家经学,企图用儒家经学,用道德的力量去重建一个理想世界。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然而这种改革的着眼点不是与时俱进向前看,而是食古不化向后看,改革的一切理论根据就是一部儒家经典《周礼》。
王莽托古改制的失败,说明西汉王朝二百年积累的社会矛盾是统治阶级自身无法解决的,只有农民阶级的暴力手段才能使这些社会矛盾得到暂时缓解。也说明中国的改革太难了,哪怕你是皇帝,也会遭到失败的命运。但是王莽的托古改制不能简单地用否定了之,因为这不能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王莽改制是在西汉末年,此时统治阶级腐败,农民走投无路,汉成帝时就已出现了司隶校尉鲍宣说的“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的情景,面对这种尖锐的矛盾,王莽早就注意到了,他当大司马时就屡次捐钱捐地,当了皇帝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享乐,而是锐意改革,救民于水火,直到粉身碎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而崇高的精神!邓小平讲过: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要交学费,改革要踩着地雷前进,要担巨大风险。历史上锐意改革的人不都是成功者,商鞅变法遭车裂之刑,王安石变法被罢官,但他们都留下了贤名,而王莽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失去了皇位,失去了头颅,还落了个千载骂名。试问,如果说他当大司马时捐钱献地是为了收买人心,为以后当皇帝捞取政治资本,那么在他当上皇帝后还需要收买人心吗?作为一国之尊,难道他没有条件享乐吗?如果对比一下洪秀全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称王后的腐化情景,我们就应该对王莽肃然起敬。
当然,王莽不成功的改革也为后人发出了若干警示:
⒈要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⒉要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
⒊要有一大批为改革摇旗呐喊的人,要有和改革配套的可行性措施;
⒋要言必信,行必果。
王莽改革的溃败,是儒家政治理想从此走向犬儒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王莽新政之后,儒家专注改良,不再革命。
五、王莽是一位热爱科学的皇帝
王莽开了解剖学的先河。中国古代一直视解剖为不道德,因而严厉禁止,南北朝时如解剖尸体会被处死。而王莽却冲破了这一传统观念,为了掌握人体结构,他于公元16年支持宫廷医生解剖被处死犯人的尸体,让医生对其五脏仔细观察测量,并用细竹蔑插入血管检查血管的分布情况,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尸体解剖的记载,一千多年后,清代著名医学解剖学家王清任继之。王莽倡解剖比西方称为“解剖之父”的维萨留斯要早1500多年。
王莽时期发明了“游标卡尺”,即现在珍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中的“新莽铜卡尺”。我想很多人都在历史书上见过王莽发明的“游标卡尺”吧,样子和今天的游标卡尺差不多,而且原理也是一模一样的。经专家考证,它可能是全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卡尺,制造于公元9年,也就是新莽时期。只是还没有证据显示,是王莽本人,或参与,或组织发明的。
王莽也支持过飞行试验。公元18年,王莽得知有位巧匠能制作一种飞行器,这种飞行器是用大鸟的羽毛做的翅膀,然后装在人的身上,可以飞行数百步。王莽立即召见他,并亲自观看了他的表演,支持他作飞行试验。王莽支持的这次飞行试验要比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设计的扑翼机早1000多年。
王莽还支持过人工食品的研制。公元24年由于连年饥荒,食品匮乏,王莽派人到各地调查可以食用的植物,进行人工食品研制。虽然没有成功,但这却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食品研究实验。
远在1000多年前,身为一国之君,能有这种科学头脑,实在难能可贵,因此,王莽是位名副其实热爱科学的皇帝。
六、王莽的悲剧结局
王莽在政权垂危之际,已年老头昏,仍念念不忘《周礼》,于是他搞了点让人哑然失笑的闹剧。臣子崔发进言:“古时国家有难,则哭以厌之,宜告天已求救”。于是新朝最激动人心的改革家王莽接受了这个建议,率领百官到长安南郊大声悲苦,向老天陈述其符命本末,以哀求上苍保佑。为了扩大声势,王莽命令太学生和老百姓每天两次到南郊哭天,哭天现场设有粥厂,派人做粥招待哭天的太学生和老百姓,哭得悲恸并能诵读王莽告天策文者,任命为郎,为此被任命为郎的竟有5000多人。但这并没有挽救新朝灭亡的命运。公元23年,已是四面楚歌的王莽很奇葩地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婚礼。他为了表示自己年富力强,把白花花的胡须用墨汁染成了黑色。但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把他的胡须洗得白里透黑,一件新郎袍也染得花里胡哨,像个唱大戏的戏子。一场隆重的婚礼給搞砸了,似乎也预示着王莽的新朝走到了尽头。
眼见烽烟四起,王莽只好派人到各地宣布废除井田、奴婢及六管(六管是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之禁。到了这个时候,王莽自己也弄不清哪些改革该废除,干脆下令:“自朕即位以来,凡事不利于民的政令,全部收回。”但为时已晚,因为木已成舟,要扑灭燎原的烈火已经不可能了。最终,绿林更始军攻进长安,这时王莽身边仍然有千余人追随他愿意共存亡,但王莽很快被擒拿。他流在史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王莽被杀后,身子被剁成了肉酱,那白发苍苍的头被送到宛城,悬挂于街市。人们恨他称帝前好话说尽,称帝后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于是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切碎分食了。王莽的头骨被处理之后,涂上油漆收藏到皇宫武库之中,并一直藏了270多年,直到晋朝惠帝元康5年,宫中大火,才被烧毁。
王莽是死后唯一被割去舌头的皇帝。
七、总评:
王莽是在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局势下登上皇帝宝座的,应该说:王莽代汉立新的过程是十分顺利的,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刘汉王朝的腐朽无能已经使几乎一切阶级对它丧失了信心。于是,官僚、富商、儒家知识分子和老百姓都拥护王莽,把他作为救星。从王莽的一贯作风看,他是一个意志坚强,一心为民,决心扭转西汉末年统治阶级种种弊政而立志改革的人。他上台后,改国号为“新”, 就是要昭告天下,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帝国时代,要打造一个理想中的政治辉煌。他那一浩大工程中出台的若干改革,从今天看来,也是合符人民利益的明智之举,但他那些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改革太超前了,阻力太大了。你细细品读他的一条条改革措施,仿佛觉得他是在新朝搞社会主义,仿佛他是一个从现在穿越过去的人物。王莽太理想化了,他满脑子的“盛世梦”,他以为手握大宝就可以行圣人之治,他以为按照儒家经典就可以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问题。他错了,他搞的基本上是千年之后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才是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经达到了迂腐的程度。王莽的悲剧就是本不该发起这场失败的改革。
王莽和他的新莽政权,承载着汉代儒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这一政治理想,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帝制时代,最开明、最民本的政治理想。当然,后人不免指责其政治理想依附于“天人感应”怪力乱神,这种指责貌似有道理,但当代西方之主流政治理念,又何尝不依附于“耶教”精神,何尝不同属“怪力乱神”?
1000多年来,王莽被冠以野心家、阴谋家和篡权者的帽子,被押上了封建道德法庭,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到了地主阶级思想界的口诛笔伐,因为在西汉和东汉之间夹上一个王姓新朝,显然有违正统,大逆不道。于是史学家将他在篡汉前所做的好事被写成虚伪做作、收买人心。就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甚至在成语中,也出现了“操莽重生”,“操莽”即指曹操和王莽,用他们来形容有野心取而代之的人。其实,这是对王莽的歪曲。王莽本身是一位经学家,深受儒学熏陶,很注意“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处处以周公为榜样。如果王莽的改革能够成功,他所建立的新朝得以延续,那么对他的评价绝对是另一个样子。何况在西汉后期出现了一连串不懂事的儿皇帝弄得民不聊生时,王莽取而代之有何不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汉的政权不也是从赢秦的政权取代来的吗?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而王莽却是几十年如一日谦恭仁爱,高风亮节。他没有暴杀政敌,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沉溺酒色,一心关照的就是百姓疾苦。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掌握宫廷大权,他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用了三十一年时间。从摄皇帝到真皇帝,是全国共同的呼声,他几乎就是一个“民选”的皇帝,虽然他自己也利用了一些“符命”手段,但当时只能如此而已。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够倒霉的人物。即使如此,历史上,仍然有许多有识之士对王莽青眼相看。比如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平生褒人十分吝啬,却罕见的在其力作《法言》中为王莽流下了一大段褒奖的文字:“周公以来,未有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即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伊尹)。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复其井、刑,免人役,唐矣夫。”(《法言·孝至卷》)
扬雄历成、哀、平“三世”,皆为低微的官职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遂。后召为大夫。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学者,却在他眼里,王莽勤于王事,建辟雍、立学校、制礼乐、定舆服,恢复井田和象刑,引导汉帝国走向中兴,实在是堪比尧舜一样的伟大人物,是周公之后当之无愧的“圣人”。
尤其是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更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是当时统治阶级中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王莽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先生提出王莽是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胡适说:“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综上,王莽不仅是一位难得的人品高尚无私无畏的改革家,而且是一位少见的热爱科学,支持科学发展的皇帝。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首《王莽》诗:
汉家殊未识经纶,入手功名事事新。
百尺穿成连夜井,千金购得解飞人。
检点王莽一生,真的挑不出太多大毛病。
   2010年8月30日完稿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黄孟雄,男,73岁,生于1947年10月13日,四川省绵竹市人,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医学系,广元市药品食品检验所退休职工,2002年加入广元市作家协会。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文数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