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已经放弃了!中国2017年高考将惊现机器人考生

机器人要参加高考了,你听到这个消息后会不会也和小编一样惊讶地张大嘴巴。近日高考机器人的出现,引起网上一波又一波的讨论。2017年的文科考场,将迎来一位特殊的竞争对手——高考机器人,它包括3个独立的人工智能程序,分别应考数学、语文和文综。研发团队立下目标,将让它在封闭的、有监考和公证员环境下,和文科生同时考试、同时交卷,力争考上一本。

机器人参加高考这听起来似乎很新鲜,其实早在2013年日本的“东Robo君”就参加了高考。Torobo-kun是NII打造的一款机器人,其目的是通过日本顶尖高校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从2013年开始,NII就让Torobo-kun机器人参加模拟高考。去年,Torobo-kun第一次成功通过了模拟考试,其成绩有80%的机会被明治大学和青山学院大学等著名私立学校录取。但遗憾的是,Torobo-kun还是未能考入东京大学。

令人诧异的是,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研究人员近日宣布,已放弃让“Torobo-kun”机器人考入东京大学的计划。NII教授Noriko Arai说:“人工智能系统无法理解一段话的基本含义,阅读并理解句子的能力局限。我们认为,Torobo-kun无法得到足够的分数让它通过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看到这里你是否会有疑问,机器人到底能不能和我们一样去考试,让机器人考上东京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东Robo君”不仅是个不折不扣的“复读生”,另外,它还是个偏科极其严重的学生,因为几年前它的成绩就不均衡,而今年它的物理试卷仍然很不理想。既然开发者明明知道“东Robo君”有这种弱项,可为何不能纠正它的“偏科”呢? 为了强化Korobo-kun的阅读理解能力,研究人员还引入了“深度学习”方法。但可能是因为训练数据不够庞大,深度学习技术没能提高Korobo-kun在这方面的表现。

其实人有很多很多的常识,在语言中并没有表达出来,比如说人的鼻子是朝下的,这种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不会有人说因为我们完全知道这些常识就没有必要掌握这个常识。而没有这些常识,机器根本不可能去理解一些东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基础知识量是非常庞大的,必须通过机器的自主学习才能完成输入。”而我们的想象力等常识,恰恰是因为机器人缺乏某种必备常识而不能理解。

当然,现在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能够在已有知识库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问答交流,像微软小冰、苹果SIRI,但距离有像人一样的思维并与人自然交流还有很远的距离。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大多数简单的脑力劳动,至于“大脑”可以考上大学,北京捷通华声语音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连毅风趣而又不无担忧地说:如果能做到,我们的教育部门真得要好好反思了,考试陷入“固定题海”的状态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这样的“大脑”也能考上大学,不是在说明计算机聪明或者人工智能水平有多高,而是在证明现在的考试,正在使我们的青少年变得越来越不会思考,只会考试;越来越没有思想,只会背考题;我们的学校正在通过大量的考题、机械式的考试,培养一批又一批甚至连机器不如的“机器人”,中国“僵化的应试教育”对未来中国人才培养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就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而言,制造“大脑”的愿望很好,但要尊重科学。面对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学术界和产业界除了要饱含激情外,也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少一些冒进和浮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靠的不是神奇的故事,也不是靠描述高不可攀的技术,更不能靠概念去换取发展的资本,要本着对国家、对产业、对民众甚至对资本负责的态度,推动产业的进步。张连毅认为:我们在发展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不迷信技术但也要相信技术,既要对人工智能有包容的心态,也要怀有敬畏之心。即使目前最热的机器学习也只能学到人类现有的知识,而且学习的范围是由人指定的,计算机暂时还无法达到和人一样的认知度。正如清华大学马少平教授所指出的:计算机现在最大的问题,或者说与人最大的不同是:它不知道它自己不知道什么!

我们想要的考试“大脑”不仅仅是海量数据的集合体,还要有一定的学习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因此,想要创造出可以参加高考的机器人大脑我们还有很长很艰辛的路要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