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首《洛桥》(李益)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洛桥

     【中唐·李益·五言绝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拼音版:

jīn gǔ yuán zhōng liǔ,chūn lái shì wǔ yāo。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nà kān hǎo fēng jǐng,dú shàng luò yáng qiáo。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作品介绍]

《洛桥》又名《上洛桥》,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诗词之一。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士,中唐诗人,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注释]

⑴那堪:怎堪;怎能禁受。

  [译文]

春风吹动了金谷园里的几棵杨柳树,柳条就像少女那样在摆动着细腰。

可惜美好的风景里缺失了繁华之气,我心里十分失落独自登上洛阳桥。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一说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长于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赏析

壹/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佚名

赏析

贰/

李益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这是诗人登上洛阳桥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感怀诗。

“洛阳桥”,即天津桥,其故址在洛阳市西南洛河之上。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迁都,认为洛河从国都穿过有“天汉津梁”气象,因建此桥,名日“天津桥”。在唐代,此桥一直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因此诗人登桥而观赏风景是很自然的。

前两句写洛桥一带风景的极其秀美。“金谷园”,是晋代石崇(249—300)于太康年间(280—289)在洛阳市西北金谷修建的一座别墅,富丽豪华,景色秀美。这里的“金谷园”不可看得太实,一方面李益(748—827)与石崇上下相差400余年,其间人世沧桑,变化剧烈;另方面洛桥位于洛阳西南,而金谷园则地处洛阳西北,两地相距遥遥,目力恐怕很难企及。这里搬用金谷园其名,其用意无非是极写洛桥一带风景的特别秀美而已。诗人描写“金谷园”,不写其屋舍的华美,不提其流水的潺湲,单状其柳姿的妩媚婆娑,想来是有其深意的。所谓“春来似舞腰”,即其在春风轻拂下缓缓飘动,恰似美人舞动的腰肢;诗句以外的意思则是:那美人舞动的腰肢多像轻轻飘动的柳枝!在这里诗人是把“人”和“柳”糅合在一起来描写的,而这一切又都细缊着一片春之气息。洛桥的“风景”可说被诗人写活、写尽了。

第三句,诗人没有沿着前面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顺势写其如痴如醉神态,而是笔锋陡转,猛然透出一股酸楚凄凉。“堪”,能忍受。此句意思是:怎么忍受得了“好风景”的强烈刺激呢?

第四句一个“独”字终于道出了其中全部因由。形单影只,灵魂孤独,和洛桥那和煦温暖的总体气氛形成了鲜明对照,产生了强烈反差。究竟是由于个人生活潦倒落魄而造成了形体的孤独呢,还是由于报国无门而感到一种知遇无人的人生孤独?抑或是由于受到邪恶小人的排挤打击而感到了一种灵魂的孤独?这些,无疑应当作进一步具体的索解;然而无论怎么说,诗人心灵世界正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猛烈袭击的总体趋势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无怪洛桥如画的旖旎风光不仅使其心灵得不到任何愉悦,反而感到一种更大的孤独。

诗人传递感情,善于将热烈和冷寂、欢快和凄凉、总体和个体气氛的不和谐这样两种完全抗逆的色彩对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缠绵悱恻、低回不尽的独特格调。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