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超过伦敦和莫斯科的大都市,城中最美的地方叫香草河岸

上一篇:一百多年老邮局变身餐馆,店家一定要用没把大碗盛咖啡有特别含义

圣尼古拉斯教堂南边的街上有幢建筑特别惹眼,楼顶上立着六尊舞者的雕像,有点儿像过去马戏团的成员,穿着奇装异服,手持各种乐器载歌载舞。现在它是一家商店,据说以前曾是泥瓦匠行会的新会馆,1913年建造,复制了该行会在香草河岸的旧馆建筑。

与大部分城市的行会会馆都聚集在中心广场周围不同,根特的行会会馆基本都排列在莱厄河畔。我们向西走上圣米歇尔桥,眼前看到的就是孕育了根特城的莱厄河。桥北的东岸叫香草河岸,西岸叫谷物河岸,这里被认为是根特最美的地方。

根特的名称源自凯尔特语Ganda,意为汇合,指的就是斯海尔德河与莱厄河在此交汇。公元7世纪,圣阿曼杜斯(就是那位通过布道让圣巴夫皈依的主教)在此创建了两所修道院。11世纪根特城在佛兰德斯伯爵的保护下逐渐繁荣壮大,13世纪一度成为阿尔卑斯山以北规模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城市,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科隆、莫斯科和伦敦。与布鲁日一样,根特后来也是因为通往大海的河道淤堵才逐渐衰落的,另一个相似点是这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没怎么遭受炮火袭击,使古城面貌得以完好保存。如今,很多游客和当地人都喜欢在晴朗的日子里坐在美丽的莱厄河畔,荡着双腿享受午后的休闲时光。

我们沿着河岸慢慢走,仔细欣赏两侧的古老建筑。香草河岸最南端从老邮局开始,外墙上装饰着鸽子传信的浮雕。

老邮局北边紧邻的香草河岸街14号曾是根特的自由船员行会。这是一幢1531年建造的哥特式建筑,门上方刻着一艘带火炮的大型舰船。

二层窗户上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盾徽。由于他本人拥有众多头衔,因此盾徽也有好几个,其中最左边是一对海格力斯柱,指代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耸立的山峰,象征通往新世界之门,飘带上的拉丁文“Plus Ultra”意为“走得更远”,是查理五世的座右铭,此标志通常只作为装饰,以表达查理五世意欲打开通往新世界之门、建立日不落帝国的雄心。

三层窗户上方则是船工抬船锚的浮雕。

向北隔条胡同的是12号,一幢建于1698年的巴洛克式建筑,曾是香草河岸上建造的第二座谷物称重房。这里没看到13号并不是因为香草河岸的门牌号只有偶数,实际上这边的门牌号是连续排列的,只因13号建在了12号的东边并未临街。

11号是幢窄小的建筑,上方刻着1682年建造、1912年修复。它是以前的收费站。

10号看上去比较古老,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起来的,据说建于13世纪,拥有世界最早的阶梯式山墙,以前曾作为谷物仓库使用,现在是家汉堡店。

9号是香草河岸上建造的第一座谷物称重房,1435年的早期文艺复兴式建筑,不过看上去比较新,大概是后来翻建的。

8号是旧泥瓦匠行会大楼,跟我们刚才在圣尼古拉斯教堂南边看到的建筑是一样的,只不过屋顶没有跳舞的小人,其实它也是1912年重建的,比新会馆只早了一年。

剩下的几幢建筑我也讲不清,香草河岸北端到头是横跨莱厄河的香草桥。

再看看对面的谷物河岸,据说以前外地运来的谷物到根特后都要先在这边的堆放处保存两周,然后才能到香草河岸这边交易。岸边以前基本都是库房,后来不需要了,就在18-19世纪重建成现在的样子,因此我们看到的建筑多为巴洛克式或新古典主义风格。

7号楼顶上有个金色的帆船标志,提醒人们以前这里曾是非自由船员行会的会馆。

走到谷物河岸南端的圣米歇尔桥下,向东又可以望到“根特三塔”。

圣米歇尔桥本身也值得一看,它因桥西的圣米歇尔教堂而得名。现在看到的桥是1905年由设计了老邮局的比利时建筑家路易·克卢埃重新设计建造的,桥面中间有尊圣米歇尔降魔的铜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