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为什么这么贵
珐琅彩造型是汲取和借鉴了诸多门类的姐妹艺术的营养,例如古铜小瓶因样式精巧,被移植到珐琅彩上,先旋出木头样,然后画彩烧瓷瓶。与康熙一样,雍正对画珐琅所用的优质薄胎素瓷使用十分慎重,每当设计出一件器物,需先旋木样或合牌(合牌是用纸或纸板裱糊成立体模型),在样品上画出花纹,观看整体效果,皇帝满意之后,再用真正的白瓷胎绘珐琅彩料,入火烘烧。上述提到的古铜小瓶是雍正七年四月十七日持出的,遵旨烧珐琅器,直到七年八月十九日才制成,其间历时4个月零2天。珐琅作的匠师们对皇帝的旨意,丝毫也不敢怠慢,依宫中造办处得天独厚的烧制条件研制一个小瓶尚用一百多天,可以想见珐琅彩的烧制工艺是何等复杂,其漫长的周期中包含着艺匠们多少个日夜的艰辛付出!难怪乎从康熙晚期至乾隆晚期这70多年的时间里,遗 留至今的珐琅彩瓷只有四百多件,其成本之高,烧制难度之大,的确异乎寻常。对此,雍正皇帝也十分清楚,因此,他对有突出贡献的优 秀艺术匠师实行重金奖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刺激了画师们的创作热情和烧造积极性。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高,工艺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 供宫延皇 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 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清三代珐琅彩瓷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 大特点;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乾隆珐琅彩绘受西洋画影响很大。色彩特点是:杏黄细腻而泛红,蓝色鲜艳,胭脂红色浓而透明。
乾隆中后期珐琅彩瓷的书写款式与前期制品基本相同,只是在落款周围使用了松绿釉装饰。同时:乾隆中、后期制品在器物装饰上普遍使用色地或锦上添花,器体也使用松绿釉进行装饰,口、足部一般镀金装饰!彰显出乾隆时期的国富民强、富丽堂皇之美!
乾隆珐琅彩款识种类较多,一般以料彩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楷书(宋体)款或篆书款;篆书款都有双方栏,楷书款大多数有双方栏,也有少数没有双方栏的。特别是色地珐琅彩器物多在松石绿地上用蓝料彩书写“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粉彩器物不见“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的,少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一般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由于珐琅彩瓷刚刚烧制成功,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康熙朝烧制的珐琅彩瓷多以日用品居多,康熙的珐琅彩主要的是模仿铜胎珐琅的制作,在白瓷胎内和底座圈足施以釉彩,而恰恰瓷器外壁并不上釉,这种胎里上釉、外壁无釉瓷器被称为“反瓷”。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瓷器外壁多以胭脂红、孔雀绿等色彩为底色,在其上用各种反差色勾画出时令花卉,以牡丹、月季、芍药图案居多,采用双钩敷彩技法描绘,色彩油亮绚丽严谨华丽。此时的珐琅彩瓷花卉图案设计中绝少有鸟兽出现,更不见山水和人物。除了花卉以外,康熙珐琅彩瓷也会出现一些文字。其主要以篆书为主,书写万、寿、长春之类的吉祥语,也成为这一时期珐琅彩瓷特征之一。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 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