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讯 | 开元大观 : 佳士得香港2016年6月1日 / 佳士得亚洲三十周年 - 隋至宋的中国艺术精...

開 元 大 觀
佳士得 香港 - 2016
Hong Kong, 1 June 2016
香港2016年6月1日
隋至宋的中国艺术专场
CLASSICAL CHINESE ART FROM
THE SUI TO THE SONG DYNASTIES
宝榜排行
1.隋白大象(HKD19,160,000元)
隋代白瓷雕塑器物的启蒙,早期白瓷爱好者的一剂「强心针」,启动了市场对隋白的一波追捧热潮。
2.张公巷窑方盘
在市场普遍对张公巷汝窑认识不甚全面之时的一次勇敢的「探索与尝试」,虽然最后没有一鸣惊人,但这件拍品对市场起到的引领和知识的普及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3.肯理夫勋爵油滴建盏(Lord Cunliffe)
东方陶瓷学会重要成员肯理夫(Lord Cunliffe)之油滴天目,传承极为显赫,可惜其内涵和稀缺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件质量上乘的天目茶碗,无疑是后来「乐从堂」深腹兔毫斗笠盏创下优异成绩的「前浪」。

精选拍品情报

拍品编号 3102
隋/初唐 白釉象形烛台
长  30.5 cm.
估价:HK$5,000,000-8,000,000
成交价:HKD 19,160,000
来源:台湾德馨书屋珍藏,购于1994年 / 金华堂珍藏
此件象形烛台塑造生动,装饰华美,釉色盈润,是早期白瓷中极其珍罕的煌煌巨制。其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亚洲象隆起的额头,褶皱的耳朵,以及腿部肌肉结构等特征,刻画细致入微。
更为特殊的是,这件象形烛台的象牙上方各加刻有两道凸线。此一特征亦可见于坎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与本件拍品几乎一致的象形烛台(图一),发表于「Art of Asia Acquired by North American Museums 1976-77」,《Archives of Asian Art》,第31期,1977-78年,122页,图22以及东京根津美术馆藏一例,载于1988年东京出版《唐磁:白磁、青磁、三彩》,编号22,或与佛教中的六牙白象有关。
fig. 1 Elephant-shaped Candle Stand, Chinese, Tang Dynasty (618-906 C.E.). Glazed stoneware, 10 ¼ x 11 ⅝ x 6 ⅞ inches (26 x 29.5 x 17.4 cm).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Missouri. Gift of Mr. and Mrs. Miller Nichols, 76-7.(图一)坎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品
白象在佛教中象征拥有大势却性善柔和的高贵品格。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之座骑,更与佛祖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故事相关。法苑珠林十四千佛篇引因果经云:「尔时菩萨欲降母胎,即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无量诸天作诸妓乐,烧众名香,散天妙华,随菩萨满虚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时,降神母胎」。
东魏杨衒之在其《洛阳伽蓝记》一书中追述北魏洛阳的「行象」活动时说:「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庄严佛事,悉用金玉。工作之异,难可具陈。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迭相践跃,常有死人。」所谓「行象」就是佛教信徒于每年四月举行的盛会,庆祝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四月八日)。以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象征着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正念入胎的故事,因此是整个佛诞日庆典中最核心的一种仪式。
六朝至隋代佛教昌盛,伽蓝遍立。上至王公贵冑,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信佛。而佛教信仰也在当时的艺术中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南北朝时期瓷器上最重要的装饰母题莲纹即为佛教中象征圣洁的标志。莲纹在本件象形烛上亦占有显著地位,本件六牙白象立于莲花座上,背驮一扁圆罐置于一小莲花上,罐上有一片荷叶,内生出六枝莲花承托烛座。《普贤观经》说六牙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通向彼岸的方法,象背上莲花和烛台之数似也有契合六度之寓意。北齐《玉烛宝典》有载:
「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说明佛诞日庆典除行象外还有将城中诸像集中供奉的传统。本品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在佛诞日庆典中于佛前燃烛供奉所用的。
尽管象早在商周时期的艺术中就有所表现,然而以陶瓷制作白象在隋朝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盖因早期瓷器的胎釉中皆有不同程度的铁含量,导致无法烧造纯净的白瓷。至公元六世纪,高温烧造的白胎透明釉瓷器在北方首次出现,其中制作精良者已与后世科学定义的瓷器(porcelain)无异,为陶瓷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高温白瓷在创烧之初就已经具备了高度发达的器形和纹饰。隋白瓷的器形兼备诸如本件象形烛台这样的复杂雕塑和诸如西安隋大业六年姬威墓出土盖罐那样以线条取胜,不假藻饰的极简器形。技术的先进性和艺术语言的丰富性显示了隋代白瓷的崇高等级。
fig. 2 White-glazed ‘elephant’ candle stand, the Meiyintang Collection, image courtesy of the Eskenazi Ltd.(图二)唐 白釉象形烛台 瑞士玫茵堂珍藏
除上述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以及根津美术馆藏两例外,同类背驮六朵莲花承烛座的象形烛台在全世界公私收藏中仅见其它三例:伦敦埃斯肯纳齐行曾展出一例,现藏瑞士玫茵堂,著录于Regina Krahl着,2006年伦敦出版,《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图录编号1184(图二); 其余二件相似的象形烛台的莲花座为椭圆形,鞍鞯饰有花边,包括上海博物馆藏一例,载于《文物》,1957年,第8期,73页;以及Goldschmidt旧藏一例,出版于Otto Kümmel着,1930年柏林出版,《Jörg Trübner zum Gedächtnis. Ergebnisse seiner letzten chinesischen Reisen》,图74,是例后于纽约苏富比拍卖,2001年9月19日,拍品编号96。Goldschmidt旧藏有另一件象形烛台,背负一胡人抱柱,上承莲花形烛座,见前揭书,图75,该例后于纽约苏富比,1998年3月24日拍卖,拍品编号571。另有一类尺寸较小、细节较少的白釉象形烛台,可参照1980年纽约出版《Treasures from the Rietberg Museum》,图录编号46及46a,前者藏于苏黎世Rietberg博物馆,后者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此器经牛津热释光测年法检测 (测试编号PH 015/234),证实与本图录之定年符合。
拍品编号 3119
北宋 汝州张公巷窑青瓷长方盘
长 20.6 cm.
估价:HK$8,000,000-12,000,000
来源:述郑斋珍藏,于1990年代晚期购自日本藏家
著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北京,2009年,150页及200页
国内外公私收藏中的张公巷窑作品仅知一例,为大英博物馆所藏之「亚历山大盌」(图一)。此盌原为英国银行家及艺术收藏家威廉.克莱尔利.亚历山大(18401-1916)之旧藏,由其后人赠予大英博物馆。
张公巷窑未经发掘前,馆方认为此盌为汝窑系作品。康蕊君曾撰文讨论此盌,见「亚历山大盌及北宋官窑之诸问题」,《Orientations》,1993年,24册,页72-75。文中提到:「自其胎釉及工艺观之......此盌无疑为宋瓷中佼佼者......釉色青绿略灰,入手滑腻,开片犹如冰裂」。此文发表时张公巷窑尚未被发掘,但康氏却已于文中推论亚历山大盌做为北宋官窑制品的可能性。
张公巷窑是否即为北宋官窑至今尚无定论,但其细腻的胎质、晶莹剔透的釉光和精致的装烧工艺,无疑展现了其优异或甚至超乎汝窑的质量。宋人对于「美」不懈的追求由此可见,而其对「美」的体会之深刻,更体现出了一种超越年代、地缘的永恒价值。一件艺术品的最高成就,莫过于此。
(图一)「亚历山大盌」,大英博物馆藏品
张公巷窑豆青釉长方委角折沿盘
吕成龙
盘呈长方形,长20.6厘米、宽14厘米。敞口,折沿,四角均向里委,浅弧腹,平底。折沿周边起整齐窄边。内、外满施豆青色釉。外底留有四个略呈椭圆形细小支烧钉痕。作工考究,造型规整,釉面匀净,釉呈豆青色,釉面开细碎纹片,给人以清新淡雅之美感。从造型和胎、釉特征看,此长方盘应为北宋末至金代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窑产品。
图一
图二
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东部偏南的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发现一处古瓷窑遗址(被命名为“张公巷窑”)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基本都压在居民区和城区道路下。2000~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窑址局部进行了勘探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9平方米,揭露出窑炉、作坊遗址(图一),获得窑具(图二)、瓷片标本等近万件(片)。2004年5月20日至22日,中国古陶瓷学会和河南省文物管理局联合在郑州市主办了“汝州张公巷窑、巩义黄冶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此后,张公巷窑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图三
图四
北宋时期的汝州是著名的青瓷产地,目前已发现并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古瓷窑有张公巷窑、东沟窑和位于今宝丰县清凉寺村的古瓷窑(被命名为“清凉寺窑”)等。清凉寺窑的中心烧造区即传世汝窑瓷器的产地。对于传世汝窑瓷器,学者们一致认为烧造于北宋徽宗时期。但对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目前学术界看法不一。张公巷窑与清凉寺窑地理位置相近,两窑相距大约20公里。
从实物数据看,两窑产品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器物造型方面,有些造型是两窑所各自特有的,有些造型则是两窑所共有。在釉色方面,汝窑青瓷以淡天青色釉为主(图三),而张公巷窑青瓷则以豆青色釉为主(图四)。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张公巷窑青瓷在造型和烧造工艺上均受到汝窑影响,由于位于今杭州凤凰山麓的南宋老虎洞窑(有学者认为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也明显受到汝窑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从汝窑到张公巷窑再到老虎洞窑,由三者关系或可推论张公巷窑即北宋官窑。也有一部分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张公巷窑的年代为金、元时期或北宋末至元初,从产品特征看,该窑带有一定官方性质,应属于为一般官府烧造瓷器的窑场。
目前所见张公巷窑青瓷的造型有盌、盘、碟、盆、洗、壶、瓶、熏炉、盏托、罍子、枕、器盖等。汝窑青瓷中常见的钵、盒、凸弦纹三足樽等,在张公巷窑青瓷中尚未发现,这或许与张公巷窑遗址发掘面积的局限性有关。
科技工作者对汝州市张公巷窑青瓷和宝丰县清凉寺村汝窑青瓷进行测试分析后发现,二者胎、釉的化学组成存在较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张公巷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呈现高铝低铁、钛特征,这可能是张公巷窑青瓷胎体可以做的相对较薄和胎体颜色较浅的原因之一。在釉中硅含量方面,张公巷窑青瓷釉高于清凉寺村汝窑青瓷釉;在釉中铝、镁和钙含量方面,张公巷窑青瓷釉均低于清凉寺村汝窑青瓷釉。
图五
图六
2012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窑遗址曾出土一件素烧长方委角折沿盘残器(图五),高2.5厘米,长23.6 厘米,宽15厘米。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林俊先生也藏有清凉寺村汝窑遗址出土的这种素烧长方委角折沿盘残片 (图六)。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宏先生介绍,目前尚未见到清凉寺村汝窑遗址出土这种盘的成器,出土素烧件也不多,如果按百分之十的收缩率计算,清凉寺汝窑素烧长方委角折沿盘挂釉烧成后长20.7厘米、宽13.5厘米,与张公巷窑豆青釉长方委角折沿盘的大小基本一致。鉴于汝窑的宫廷性质和影响力,由此可推测张公巷窑豆青釉长方委角折沿盘造型应是模仿汝窑产品。
图七
图八
至于这种长方委角折沿盘的用途,推测可能属于酒盏托盘, 一个盘中可同时放两件酒盏。这种长方形盘的造型,对后世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造型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明、清漆器和瓷器中均可见到它的影子(图七、图八)。
此件豆青釉长方委角折沿盘是目前仅见的一件张公巷窑此种造型的作品,而且保存完好,釉色纯正,故颇显弥足珍贵。因目前在清凉寺村汝窑遗址也发现了与此长方委角折沿盘造型相同、烧成后大小也应基本一致的素烧器,因此,此件作品堪称研究汝窑与张公巷窑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1 郭木森:《汝州市张公巷窑瓷器初步研究》,载孙新民等主编:《北宋汝官窑与汝州张公巷窑珍赏》,长城出版社,2009年。
2 参见故宫博物院编、吕成龙主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5年。

The Cunliffe Jian Bowl
肯理夫银兔毫建盏
拍品编号 3132
南宋 建窑银兔毫盏
直径 12.2 cm.
估价:HK$2,000,000-3,000,000
盏束口,斜腹下微收,矮圈足。通体施黑釉,在釉面密布银白色条纹,形似兔毫,并有五彩宝光。
来源:
Michou,纽约,1949年4月28日(7英镑)
Bluett & Sons,伦敦,1949年6月15日(15英镑)
康利夫勋爵,编号T31
伦敦邦瀚斯,2002年11月11日,拍品45号
著录:
英国艺术协会暨东方陶瓷学会,伦敦,《The Arts of the Sung Dynasty》,1960年6月16日至7月23日,编号196
底部
此盏为英国康利夫勋爵 (1899-1963) 旧藏,其为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藏家之一。自1946年起活耀于东方陶瓷学会,并于1960年受颁为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东方艺术馆荣誉馆长。二战后期其任职于英国皇家空军,驻于伦敦,偶得闲暇步入了Bluett经营的古董店,购入了他平生第一件的中国古董,开启了他之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收藏生涯。康利夫虽对造型及纹饰较为简洁的器物最为钟爱,但仍收藏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器物,年代跨越极广,包括商代青铜、宋瓷、明瓷、玉器等等。
康利夫过世后,英国古董商Bluett & Sons曾为其约600件的藏品进行估价,总额近90,000英镑。其中三件极为著名的成化宫盌为康利夫于1947年以475英镑自伦敦古董商Peter Boode处购得。三盌后被分次卖出,之后又几现拍卖市场,最近的一次为2013年10月8日于香港苏富比拍卖的秋葵盌。康利夫曾对此建盏做出以下评论:「Oscar Raphael曾有一件类似的建盏,现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但并没有我这件来得璀璨。」
宋代饮茶活动高度发展,其中鬪茶文化盛行,由裁判根据盏内茶液泡沫的质量及持久度评选。黑褐盏较能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因此最受欢迎,其中又以绀黑地兔毫盏为贵。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大观茶论》盏项亦有类似说法:「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可见青黑釉地兔毫斑纹盏当时受重视的程度。
建窑黑釉属高铁含量的石灰釉,而石灰釉于高温中容易流淌,釉里层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表,于1250-1350度的高温下,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斑驳条纹,冷却时析出晶体,因而形成貌似兔毫的斑纹。由于铁氧化物在釉中的浮沉及氧化程度不同,会令斑纹的色泽及形态随之而变,因此每件建窑器均独一无二。兔毫斑纹见灰色、褐色、银白色、银蓝色、金黄色及彩色等,其中以彩色最为名贵。此盏釉上斑驳纹路密而不乱,色泽璀璨,银白中泛彩虹光,实属难得。近似例可参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例及伦敦苏富比2011年5月11日拍卖一例,拍品7号,该二例兔毫纹皆呈银蓝色。

同场其他拍品


拍品编号 3101
南朝/初唐 青釉点褐彩狮子坐像
高 21.6 cm.
估价:HK$1,500,000-2,600,000
成交价:HKD 4,600,000
来源:台湾德馨书屋珍藏,购于1991年 / 金华堂珍藏
狮蹲坐于方形台座上,张口露齿,舌向外吐,两耳后竖,鬃毛卷曲,尾部上翘。台座线刻莲纹及简化的卷草纹。胎质细腻,胎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加饰褐斑点彩。
本件青釉点彩狮子应为孤例。可比者惟长沙咸嘉湖唐墓出土一件青釉点彩狮面镇墓兽,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载于北京2008年出版《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卷13,184页。馆方定该件镇墓兽的窑口为湖南岳州窑,并指出「南朝时湘阴窑(岳州窑前身)开始出现釉下点彩,而至隋唐时反而少见。
同时期的狮子形象可比台湾私人藏家收藏的一件白瓷狮子坐像,载于2012年台北出版《清翫雅集廿周年庆收藏展:器物》,第8页。狮子在佛教中代表佛法的威力,常作为护法兽出现在佛教艺术中。本件青釉点彩狮子造型与六朝佛教雕塑中的狮子十分相近,且坐于莲纹台座上,当与佛教有关。
此器经牛津热释光测年法检测(测试编号PH 004/546),证实与本图录之定年符合。
拍品编号 3103
隋/初唐 白釉胡人形尊
高 34.5 cm.
估价:HK$400,000-600,000
成交价:HKD 500,000
来源:香港私人收藏,入藏于1986年
隋唐帝国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与大度可见于当日来到中国经商、定居、学习的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外国人士。如本件白釉胡人形尊的一类胡人形陶瓷器就体现了这种高度国际化的社会状态。陕西省西安市唐干封二年 (667年) 段伯阳墓出土有一件类似的白釉人形壶,载于北京2008年出版《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卷15,22页。
拍品编号 3104
唐 三彩贴花宝相花纹罐
高 30 cm.
估价:HK$1,800,000-2,600,000
成交价:HKD 4,360,000
来源:日本私人藏家,于1998年购自香港
纽约佳士得,2003年3月26日,拍品197号
同类三彩宝相花纹罐可比安宅英一旧藏一件,现藏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被列为日本重要美术品,著录于东京1976年出版《龙泉集芳》,第一集,编号226(图一); 以及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藏一件,载于茧山顺吉编,1960年东京出版,《欧米搜藏中国陶瓷图录》,第5页,编号5。另可比一件绿釉宝相花纹罐,载于1976年小学馆出版《世界陶瓷全集11:隋.唐》,48页,编号33。
此器经牛津热释光测年法测试(测试编号 666x55,1994年4月),证实与本图录之定年符合。
fig. 1 Sancai-glazed ovoid jars, registered as an Important Art Object in Japan,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 Osaka,
illustrated in Mayuyama Seventy Years, Tokyo, 1976
(图一)唐 三彩贴花宝相花纹罐 日本重要美术品
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藏
拍品编号 3105
唐 三彩鸿雁荷叶纹三足盘
直径 28.6 cm.
估价:HK$6,000,000-8,000,000
成交价:HKD 1,000,000
来源:汇宝阁古美术,香港,1987年5月6日
此盘中心刻划鸿雁展翅飞翔于三朵白云间,旁饰荷叶及浪花,生动活泼,釉色流淌自然,明艳多彩,应是仿照金银器形制而造。同类例子分布于各大重要博物馆,包括一件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著录于1965年东京出版《东京国立博物馆図版目录- 中国古陶磁篇》,图版100号;一件藏日本出光美术馆,著录于1987年东京出版《出光美术馆藏品図录- 中国陶磁》,图版33号;一件为Dr. Gustaf Lindberg珍藏,1954年展出于威尼斯中国艺术品展览,图录图版326号;一件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藏编号ROM_2005_3840_1);一件藏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载于Margaret Medley着1981年伦敦出版《T’ang Pottery & Porcelain》,图版32号。
有一件用色、纹饰及大小均与本器一样的例子,另1991年于新加坡The Empress Place Museum(亚洲文明博物馆前身)展览,见展览图录《The Silk Road, Treasures of Tang China》,97页。
亦见其他饰飞雁纹的三彩盘类型,颜色配搭略有不同,有的折沿,有的圆口,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一件白地三彩鸿雁莲叶纹盘,著录于S. Valenstein着1982年纽约出版《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图版57号。
拍品编号 3106
唐 三彩马
高 68.5 cm.
估价:HK$6,000,000-8,000,000
来源:英国私人收藏,于1980年代购自香港
本件三彩马造型生动、釉彩华美,其引项顾首之瞬间动态充分彰显了盛唐雕塑的高超技艺。此件三彩马的造型源于中亚的Ferghana马,即广为人知的「汗血宝马」。有唐一代武功昭隆、四夷宾服,疆域曾一度西至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西域的良驹宝马做为战利品或贡品来到中原,成为了帝唐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基石以及贵族彰显地位的象征。
三彩马如本品之体量、气度者颇为罕见。其优雅的动态,张嘴嘶鸣的细节,以及华美的鞍具更显珍罕。可比一匹近似的顾首张嘴马,售于纽约佳士得,2002年3月21日,拍品103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另一件近似例,载于《龙泉集芳》,东京,1976年,第一集,编号198。
本品鞍具上的装饰细节亦十分精彩。马鞍上覆盖的织物刻画流畅,有迎风飘扬之感,上饰之羽毛装饰更加增添了富丽之美感。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件饰相同羽毛织物,型态、尺寸类似之三彩马,与本品或为一对,仅鬃毛色彩有别。(图一)而马络带下垂的每个叶形装饰中都有一只匍匐的蟾蜍。《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九引西晋道家王长文 (230-302年)《通玄经》曰:“蟾蜍辟兵”。马具上饰蟾蜍纹盖取其避兵之意也。此类蟾蜍纹马具可见于几件馆藏的重要例子,如东京出光美术馆藏的一件三彩马,载于《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中国陶磁》,东京,1987年,图录编号50;以及纽约佳士得2004年3月24日拍卖的一例,拍品139号。
fig. 1 A sancai-glazed horse.
With permission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ROM
(图一)三彩马 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品
拍品编号 3107
晚唐 越窑青瓷执壶
高 20 cm.
估价:HK$800,000-1,200,000
成交价:HKD 1,600,000
来源:1993年购于日本
底部

fig. 1 Collection of Palace Museum, Beijing

(图一)故宫博物院藏品

此类越窑执壶始见于唐中期,为酒器用品。上海博物馆藏一件尺寸及器形与本器非常相似的例子,现展览于馆内展示厅。另可参考一件尺寸较小的相似例,器身较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著录于1988年上海出版《中国美术全集 – 陶瓷 (中)》,图版63号(图一)。
拍品编号 3108
唐/五代 邢窑「大盈」款茶瓯
直径 16.6 cm.
估价:HK$400,000-600,000
成交价:HKD 812,500
来源:亚洲私人藏家,于1996年购自香港
邢窑是唐代盛极一时的白瓷名窑,而邢窑中带有「大盈」、「盈」以及「翰林」字款的制品更是进贡朝廷的宫廷内用瓷器。成书于约开元二十六年的《大唐六典》卷三记载:「河北道贡……恒州春罗孔雀等罗、定州两窠丝绫、怀州牛膝、洺博魏等州平紬、邢州瓷器」。由此可知,早在开元、天宝年间,邢州就曾向朝廷进贡瓷器。据上海博物馆陆明华考证,邢窑「盈」字款瓷器与百宝大盈库有关。(见陆明华,「邢窑“盈”字及定窑“易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1987年,259页)《旧唐书.食货志》有载:「开元中……杨崇礼为太府卿,清严善勾剥,分寸锱铢,躬亲不厌……,又于鉷进计,奋身自为户口邑役使,征剥财富,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云非正额租佣,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可见百宝大盈库于开元年间设立,是用于储藏皇帝个人财货的内库。而在素胎上刻有「大盈」、「盈」字款的瓷器就是为百宝大盈库定烧,供天子宴飨、赏赐之用的内用瓷器。
近年来,在西安市的考古工作中曾发现刻少量「盈」字款的瓷器,例如1992年在青龙寺遗址发现的一件带大中十三年(859年)墨书纪年的「盈」字款执壶残件,见北京2008年出版《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卷15,26页出土; 以及2002 年在唐长安城新昌坊发现的五件「盈」字款执壶以及五件「盈」字款花口盘,发表于文物2003年第12期,81-88页。
相较之下,刻写「大盈」字款的邢窑瓷器更为珍罕。目前发表的例子仅见残片,例如西安市沣镐路工地采集的一片盌底以及河北省邢台市旧城区发现的十余片,见权奎山,「唐五代时期定窑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四期,52页,图十四。根据底足和残余部份分析,上述十几件「大盈」款残片的器形都是和本件拍品类似的饼足盌。有学者指出,这些器物的时代应早于「盈」字款器物,「盈」字款是由「大盈」字款简化而来的,见前揭书,52页。
拍品编号 3109
五代 定窑「官」字款五瓣花式盘
直径 13.6 cm.
估价:HK$2,800,000-3,500,000
五代(907-960)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期,就绘画而论,其主题从晋唐注重历史故事、帝王、畜兽的传统转入了山水和花鸟的新境界。这一追寻自然主义的时代风尚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瓷器的面貌。
以本件「官」字款五尖瓣口盘为代表的一批花口器在南北方主要窑口中流行,成为了最具时代特征的器形。定窑中的花口器形以四瓣花口盘、五瓣葵口盘等浅刻花口的产品为大宗。如本件拍品这样忠实表现花形的深刻五尖瓣口盘则极为罕见。
目前仅在西安市北郊火烧壁村窖藏中出土的一批「官」字款定窑器中发现有近似例,其中两件与本拍品极其相似的定窑「官」字款五尖瓣口盘发表于北京2008年出版《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卷15,94及97页;另可比同一窖藏中发现的两件定窑「官」字款三尖瓣口盘,载于前揭书95及96页。
晚唐五代,定窑取代邢窑成为了首屈一指的白瓷窑口,相应而来的是官方对定窑白瓷的青睐。本件「官」字款五尖瓣口盘制作规范,烧造精良,显然是一件官瓷。据陶瓷史学者权奎山研究,「官」字为当日官府机构光禄寺下属的太官署的简称,「官」字款瓷器为太官署的定烧瓷,见权奎山「唐五代时期定窑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四期,50页。另据上海博物馆陆明华介绍,《曲阳县志》中记载后周显德四年的一通碑记上有「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殿中使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之内容,这位从三品高官充任的瓷窑商税务使一职当兼有为官方督陶之使命,见陆明华,「邢窑“盈”字及定窑“易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1987年,261页。在这一背景下定窑生产出像本件五尖瓣口盘这样的精品就不足为奇了。
拍品编号3110
五代/北宋 定窑盘口瓶
高 28.8 cm.
估价:HK$2,000,000-3,000,000
成交价:HKD 3,160,000
来源:重要日本私人珍藏,入藏于1980年代末
展覽: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国の陶磁:特别展》,1994年10月12日至11月23日,圖錄編號140
著錄: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国の陶磁:特别展》,東京,1994年,97頁
底部
瓶盘口,竹节状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圈足外侈。白胎,细腻坚致,通体施牙白色釉。
本盘口瓶为定窑早期制品。同类定窑盘口瓶十分罕见,可参照伦敦埃斯肯纳齐,2015年展览,《Principal Wares of the Song Period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图录编号2。另可比较一件五代白瓷注壶,器形与本品相近,惟器身一侧有流,颈部竹节纹亦不甚清晰,发表于北京2008年出版《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卷3,75页。值得注意的是,竹节纹为定窑早期重要的装饰母题。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宋至道元年 (995年) 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定窑刻花龙首有流净瓶颈部便饰有与本件盘口瓶相似的竹节纹,见前揭书,110页。同出于净众院塔基地宫的一件筒形盒亦饰有竹节纹,见前揭书108页。
拍品编号 3111
北宋 定窑菊瓣洗
直径 15.8 cm.
估价:HK$2,400,000-4,000,000
来源:日本私人收藏,入藏于1990年代
著錄:《黒と白~宋磁~》,東京,2015年,圖版22
洗十二瓣花口,浅腹,平底。通体内外施白釉,釉面呈淡牙色,白中微闪靑,每瓣顶端无釉,露胎处净白坚细。有宋一代,材质各异的菊瓣器皿甚为盛行,从金属、漆至陶瓷俱可见其踪影。清宫旧藏中为数不多的宋代菊瓣盘中,有一件南宋修内司官窑盘,其虽俱圈足并以支钉烧成,但在造型及比例上与此例几乎如出一辙,罕见地同作十二瓣,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录于《宋官窑特展》图版93 号。
拍品编号 3112
北宋 定窑划花莲纹折腰盘
直径 20.7 cm.
估价:HK$1,500,000-2,000,000
成交价:HKD 625,000
来源:
伦敦佳士得,1986年12月8日,拍品232号
纽约苏富比,2011年3月23日,拍品513号
此器造型规整,秀丽典雅,釉色均匀,白中带牙黄。花卉纹线条简洁有力,似是任意挥洒的作品,陶匠运刀尤如运笔写意,加上定窑白釉特有的温润晶莹,使纹饰更显得典贵优雅。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器形及纹饰与本拍品相同的例子,著录于2012年北京出版《定瓷雅集: 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定窑瓷器荟萃》,图版60号。另一件相同例子藏国立故宫博物院,见2014年台北出版《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图版II-42号。
另可参考两件器形与本器一样但无纹饰的定窑盘,出土于陜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M26,著录于2013年北京出版《异世同调-陜西省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图50-51号。
两面
拍品编号 3113
宋/金 定窑系褐釉梅瓶
高 21.9 cm.
估价:HK$200,000-300,000
成交价:HKD 562,500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2年9月20日拍卖,拍品291号
拍品编号 3115
金 定窑印花螭舞石榴纹盘
直径 14.3 cm.
估价:HK$260,000-400,000
成交价:HKD 625,000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金代定窑印花螭舞石榴碟,其纹饰与本品如出一辙,见载蔡玫芬,《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台北,2014年,封面及172-173页,编号II-112。据作者所述,此种纹饰与曲阳北镇所出大定二十四年(1184)「甲辰」款的印模十分相似,见前揭书,173页。
拍品编号 3116
金 定窑印花龟鹤纹盘
直径 13.2 cm.
估价:HK$800,000-1,500,000
龟、鹤同为象征长寿的动物,本器心所饰龟鹤纹具有龟鹤齐寿之意,当为祝寿所定制的定烧纹饰。龟鹤纹在定窑中极为罕见,见诸出版的例子除本品外仅有两例,皆出现于花口盘中:一件藏于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载于《中国陶瓷全集9:定窑》,东京,1981年,编号107,另一件于纽约佳士得拍卖,2004年3月24日,拍品150号(图一)。
拍品编号 3117
北宋/金 钧窑蓝釉小盌
直径 8.5 cm.
估价:HK$500,000-700,000
拍品编号3118
北宋/金 钧窑天青釉大盌
直径 21.2 cm.
估价:HK$800,000-1,200,000
成交价:HKD 1,000,000
来源:
埃斯肯纳齐,伦敦,编号C1306
欧洲私人珍藏,于香港佳士得拍卖,2011年6月1日,拍品3501号
拍品编号 3120
北宋/金 黑釉油滴小盏
直径 8.4 cm.
估价:HK$80,000-150,000
成交价:HKD 500,000
拍品编号 3121
北宋 耀州窑刻花盌
直径 13.6 cm.
估价:HK$100,000-150,000
成交价:HKD 150,000
来源:
John Sparks, Ltd.,伦敦
茧山龙泉堂,东京,2012年7月24日
拍品编号 3122
北宋/金 耀州窑刻犀牛望月图盘
直径 18 cm.
估价:HK$120,000-150,000
成交价:HKD 400,000
来源:有明堂,香港, 2000年
拍品编号 3123
北宋/金 磁州窑绿釉剔花牡丹纹瓶
直径 31 cm.
估价:HK$500,000-800,000
来源:
欧洲私人珍藏,于1930年代购自日本东京日下尚雅堂,后于家族中流传
伦敦佳士得,2009年5月12日,拍品153号
磁州绿釉剔花瓶极为罕有,而在已知例子当中,几乎全部都是绿地剔黑花品种,如本瓶般以白剔花衬托绿釉的作品目前所知只有一件,同样饰牡丹纹,被收录在1976年东京出版的《龙泉集芳》第一集,图版556号,被注册为日本重要美术品(图一),可见本拍品之稀有度及重要性。
另可参考数件磁州绿地黑花瓶,器形与纹饰与本瓶一样,惟牡丹纹为黑剔花,一件为临宇山人珍藏,被注册为日本重要美术品,2012年展于香港佳士得《古韵天成:临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览》,图版52号;另一件藏大和文华馆,著录于《龙泉集芳》第一集,图版557号;一件著录于1977年东京出版《世界陶磁全集》,卷12,图237号;一件藏出光美术馆,著录于1986年东京出版《出光美术馆藏品図录 – 中国陶磁》,图版117号;一件藏瑞士鲍氏珍藏,见1968年日内瓦出版《The Baur Collection, Chinese Ceramics I》,图版A78号。
此器经CIRAM科技测试 (测试编号 0714-OA-207R),证实与本图录之定年符合。
fig. 1 Green-glazed Cizhou Sgraffiato Vase, registered as an Important Art Object in Japan, illustrated in Mayuyama Seventy Years, Tokyo, 1976
(图一)宋 磁州窑绿釉剔花瓶日本重要美术品
拍品编号3124
北宋/金 河南黑釉褐斑茶盏
直径 12.1 cm.
估价:HK$300,000-500,000
成交价:HKD 525,000
拍品编号 3125
北宋 磁州褐釉剔花玉壶春瓶
高 30.2 cm.
估价:HK$300,000-500,000
来源:William Doyle Galleries,纽约,1998年3月31号,拍品566号
拍品编号 3126
南宋 官窑十棱葵瓣洗
宽 12 cm.
估价:HK$30,000,000-40,000,000
成交价:HKD 38,200,000
洗呈十瓣葵口形,侈口,浅壁,底略凹,有支钉痕迹六枚。通体满施青釉,釉色匀润,釉表开细密纹片,口缘釉薄处呈褐色。
来源:
Harry Garner爵士及夫人珍藏,贝肯翰姆,英国
赛穆旼(Mortimer D. Sackler)医生珍藏
展览:
东方陶瓷学会,《Ju and Kuan Wares》,伦敦,1952年11月12日至12月13日,图录编号67
总督宫,威尼斯,《Mostra d’arte Cinese》,1954年,图录编号460
Harry Garner爵士(1891-1977)为杰出数学家、科学家、亚洲艺术品收藏家及学者。生于英国,Garner爵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1916年加入皇家空军,其后曾参与设计新型战斗机,并成为军需部首席科学家。除了超然的科学成就,Garner爵士对亚洲艺术品的研究亦做出重大贡献。
他的著作包括1954年出版的《Oriental Blue and White》、1962年出版的《Chinese and Japanese Cloisonné Enamels》及1979年出版的《Chinese Lacquer》,均是研究亚洲艺术史的莘莘学子之启蒙读本。他同时建立其艺术品收藏,网罗瓷器、漆器及掐丝珐琅等,大部分捐予大英博物馆及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其余则在其辞世后透过Bluett卖出。行内流传Garner爵士曾以低至2.10英镑的金额买得两件汝窑盏托,并分别捐赠大英博物馆及维多利亚及阿伯特博物馆。
三面
南宋 官窑葵瓣洗
苏玫瑰亚洲艺术部资深学术顾问
是次拍卖的官窑洗精美绝伦,充份体现了南宋御瓷的辉煌成就。此外,这批特为南宋宫廷烧造的官窑佳瓷,亦承袭了北宋宫廷的审美趣味。它们深受历代藏家推崇,对后世的御瓷烧造影响深远,时至清代仍方兴未艾。
在陶瓷史上,只要论及北宋美学,影响力之大首推宋徽宗 (1100-1126年在位)。诚然,徽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并非其为君之道,反而是他的收藏、艺术和美学造诣。他曾命人为其古董珍藏刊印图录,更谕令制成各式宫室庙宇用器,凡此种种,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丰功伟绩。若要探讨官窑瓷器,徽宗与南宋宫廷艺术之间的渊源亦不容勿视,因为徽宗朝中用器的典雅风格 (例如为其烧造的汝窑御瓷),正是南宋官窑御瓷的主要参照对象。
由于金军大举进犯,徽宗于公元1126年1月逊位,其子赵桓登基为钦宗。钦宗于1127年1月向女真求和,同年3月被废。1127年5月,徽钦二宗被掳至东北金都。此时华北虽然失守,但宋代仍气数未尽。1126年,徽宗第九子赵构曾出使华北金营议和,途中经朝臣多番劝谏,终起兵抗金。他避过金军的重重追捕,亦逃脱了其父兄及数千宗室及官兵被押解至北方的命运。钦宗于1127年3月被废,其弟赵构于同年6月在河南应天府 (今商丘) 称帝,是为宋高宗。
由于金国节节进逼,宋高宗退守浙江东南的临安 (今杭州),并于1129年在当地设置「行宫」。是次南迁美其名曰「渡江」,后世学者则视之为北宋与南宋的分水岭。绍兴八年 (1138年),宋高宗定都临安,称之为「行都」,可见宋室仍怀着有朝一日光复华北、重回开封旧都的愿望。临安皇城建于凤凰山北麓山脚处。
宋室南渡之后偏安杭州,此时北方窑口的制品不再唾手可得,而他们南下时亦无法携带太多器物。此外,金军1127年北归途中,亦掠走了不计其数的宫廷奇珍。早年为宋徽宗烧造的汝窑名瓷虽驰名海内,但在南宋宫廷定然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陶瓷器物虽然不是北宋宫廷礼器的主流,但由于青铜器不敷应用,这意味着南宋朝廷可能要用陶瓷礼器取而代之。为此,朝廷亟待物色新的窑口,烧造宫中祭祀和常用精瓷。尤须一提的是,官窑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也有陶瓷礼器。这固然可归功于徽宗好古博雅的遗风,以及他为青铜文物珍藏 (大多数被金军在开封洗劫一空并带回北方) 所出版的图谱,但部份精制瓷觚、瓷罍及瓷簋,很可能是南宋宫室为替代青铜祭器而烧造的代用品。
起初,南宋朝廷应属意越窑烧制官瓷,这是因为浙江越窑历史悠久,北宋初年其制成品在宫中风行一时,所以此举堪称意料中事。奈何最后的成果未如理想,故杭州官窑终于在1144年正式成立。史籍曾提及两个官窑,一处为郊坛下官窑,考古学家早于1930年代已确定其窑址位于杭州市郊乌龟山。其后,该址曾多次进行发掘工作,其中又以1980年代的检测和发掘最旷日持久、巨细无遗。但除此之外,文献中还提到一个年代更早的窑口,即修内司官窑,但其窑址要到1996年始有定论。虽然如此,大家一直视之为极品官瓷的出处。
关于修内司窑,最脍炙人口的记述来自陶宗仪 (1316-1403年) 的两本着作,但二者内容大同小异:其一是陶氏编修及身后出版的《说郛》,书中引述了南宋作家顾文荐《负暄杂录》的记载;其二是《辍耕录》,其引文来自南宋叶寘著作《坦斋笔衡》:「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中国的考古学家现已在老虎洞找到了修内司窑遗址,该处距凤凰山南宋皇城北面城墙不足一百米。
上述关于修内司窑成立的记载,后世文献多有提及,但据现代学者沙孟海考证,内侍邵成章虽于徽宗 (1101-25年) 朝中任官,但被罢免后流放至南雄州,自此不曾还朝,详见沙孟海于《考古与文物》1985年6号刊发表的<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由此推论,邵成章不可能是开办南宋官窑的功臣。但一直以来,学者皆假定修内司窑的成立早于郊坛下窑,而且其作品确实胜于后者。我们若比较一下馆藏文物,以及老虎洞与郊坛下窑的出土标本,似乎亦与此说相符。
潜说友曾奉南宋度宗 (1265-74年) 之命编撰《咸淳临安志》,书中载有一幅杭州凤凰山南宋皇城图。图中近宫墙东北面,有两处书「修内司营」四字,修内司以「营」为编制,亦军亦工。图中所示方位,亦与老虎洞位置及文献中记述的修内司窑址大致脗合。1996至2002年期间,老虎洞出土了五个地层,最上层为近代遗存,第二层为元代遗存,第三及第四层的断代为南宋,第五层为北宋。至于两个南宋地层的出土陶瓷,皆符合文献中关于修内司官窑器物的描述。
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指出,出自修内司窑的官瓷除了做工精妙,部份还有「蟹爪纹」和「紫口铁足」。就立烧而成的器物,窑烧前必须擦掉器足的釉料,以致含铁丰富的深色胎土外露,此乃「铁足」;另外,口沿因流釉而釉层偏薄,胎土隐约外露,故名「紫口」。《负暄杂录》还提到,修内司窑的精制陶瓷与汝瓷如出一辙,详见顾文荐《负暄杂录》卷十八 (涵芬楼本)。曹昭1388年着成《格古要论》,书中对官窑瓷器亦持相同的看法:「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类汝窑。」就此,可参阅大维德爵士译注本《Chinese Connoisseurship: The Ko Ku Yao Lun, The Essential Criteria of Antiquities》,书内附中文摹本(伦敦:1971)。上述特征(包括北宋汝窑的传承),既见诸于老虎洞窑址南宋地层出土的陶瓷,亦适用于是次拍卖的官窑洗。
fig. 1 Collection of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图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fig. 2 Collection of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图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南宋和元代官窑似乎曾烧造多款近似本拍品的棱口洗,它们或开六棱或八棱,或像本拍品呈十棱,多着甚至有十二棱。这类作品的器底均施满釉,并用支钉烧造。老虎洞修内司窑曾出土数件近似例,其中一例为八棱洗,图见《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编号123(北京:200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例十棱官窑洗,发表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33:两宋瓷器(下)》页22编号17(图一)及页25编号20(图二)(香港:1996)。巴娄爵士伉俪亦珍藏一例十棱官窑洗,现已纳入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它曾于1952年伦敦【Ju and Kuan Wares】展览中亮相,图见《东方陶瓷学会会刊》1951-1952、1952-1953年27号刊图版4编号72(伦敦:1954)。另有一例十棱官窑洗为米礼肯伉俪旧藏,现为克利夫兰美术馆珍藏。这品十棱官洗俱用五根支钉窑烧而成,故足底釉面有五个相应的支钉痕。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亦珍藏一例十棱官窑洗,其底部有六个支钉痕,与本拍品如出一辙,图见《故宫藏瓷:南宋官窑(一)》下册编号41(香港:1962)。北京故宫珍藏一例近似六棱洗,图见前述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33:两宋瓷器(下)》页24编号19。此外,大维德爵士曾珍藏三件八棱官窑洗,其登录号为PDF 30、A53及A54。其中一例(PDF A53)图见《Song Ceramics – Objects of Admiration》页96-7(伦敦:2003)。此洗浴PDF A54器底均有六个支钉痕,而较小的一例(PDF 30)则有五个支钉痕,图见《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Ru, Guan, Jun, Guangdong and Yixing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修订本)页29及页60(伦敦:1999)。传世品中尚有二例八棱官窑洗,两者器底均有六个支钉痕,图见前述著作《故宫藏瓷:南宋官窑(一)》下册编号39及40。巴娄爵士亦珍藏一例器型较小的十二棱瓷洗,现外借予牛津大学艾希莫林博物馆展出。此洗是用五根支钉支烧而成。
fig. 3 The current lot illustrated in the 1954 Venetian exhibition
catalogue Mostra d’arte Cinese
(图三)本拍品著录于1954年威尼斯展览图录
是次拍卖的官窑洗佳妙无比,其釉色格外出众,且纹片纵横交织。它源自贾纳爵士伉俪旧藏,曾亮相于东方陶瓷学会1952年举办的【Ju and Kuan Wares】展览,图见前述著作《东方陶瓷学会会刊》1951-1952年、1952-1953年27号刊编号67(伦敦)。早于1954年,威尼斯为庆祝马可·波罗七百年诞辰,曾举行著名的【Monstra d’ arte Cinese】展览,本拍品也是展品之一,图见展览图录页131编号460(图三)。

赛穆旼医生藏品

赛穆旼 (Mortimer D. Sackler) 医生、爵士,毕生以助人为乐,惠泽制药研究领域,造褔各地机构学府,致力筑构更具活力的世界,启迪后人。
赛氏生于1916年,为移民家庭后裔,于美国及英国修读医学,及后偕同兄弟阿瑟 (Arthur) 及雷蒙 (Raymond) 在纽约创办克里德穆尔心理学研究中心 (Creedmoor Institute for Psychologic Studies),遂成精神病理研究先驱,专为精神健康问题钻研疗法。
1952年,赛氏及雷蒙收购了当时在曼哈顿规模尚小的普渡菲特列公司 (Purdue Frederick Company)。往后数年,赛氏兄弟把业务发展成誉满全球的普渡药业 (Purdue Pharma) ,成为研究及发展方面的翘楚,推崇革新文化,令业界涣然一新。
伦敦《每日电讯报》曾经以「与众不同的赞助人」形容赛氏,皆因「其策动的计划尽管纷繁如鲫,他都每必全情投入。」赛氏与妻子杜莉萨.赛克勒 (Theresa Sackler) 女爵士及兄弟行善无间,为现代慈善事业记下不可或缺的一笔。受惠于其善款及指导的对象众多,涵盖伦敦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纽约古根汉美术馆 (Guggenheim Museum)、蛇形画廊 (Serpentine Gallery)、泰特美术馆 (Tate)、牛津及剑桥大学,以及多所同名医学研究中心,遍及伦敦、格拉斯哥、布莱顿、爱丁堡、特拉维夫、纽约及波士顿。身为一位大慈善家,赛氏视野辽阔、学问渊博,从其涉足领域可见一斑:远至西敏寺内亨利七世教堂 (Henry VII Chapel) 的修复,近及当代建筑师约翰.包笙 (John Pawson) 为邱园(Kew Gardens)设计的石桥,反映赛氏古今同揽,为点亮人文光谱,任重而道远。
赛氏一生屡得殊荣,先后于1997及1999年获颁发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军官勋位 (Offic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 及大英帝国最优秀勋章爵级司令勋位 (Honorary Knight Commander of th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时至今日,赛氏尊名家喻户晓,已成慈善伟业及公益服务的代名词。赛氏家族创下不朽传奇,其灼灼光华,将随继往开来的善举而永续流芳。
拍品编号 3127
南宋 龙泉青釉鬲式炉
高 10 cm.
估价:HK$1,800,000-2,600,000
拍品编号 3128
南宋 龙泉青釉斗笠盌
直径 12.6 cm.
估价:HK$260,000-350,000
拍品编号3129
南宋 龙泉窑小盌
直径 10.6 cm.
估价:HK$300,000-500,000
成交价:HKD 375,000
拍品编号 3130
南宋 龙泉窑莲瓣盌
直径 16.9 cm.
估价:HK$200,000-300,000
成交价:HKD 250,000
拍品编号 3131
南宋 青白釉男相观音坐像
高 18 cm.
估价:HK$400,000-600,000
拍品编号3133
南宋 建窑兔毫盏
直径 12 cm.
估价:HK$200,000-400,000
成交价:HKD 437,500
来源:日本私人收藏,入藏于1990年代
著錄:《黒と白~宋磁~》,東京,2015年,圖版8
拍品编号 3134
南宋 红褐漆六瓣花口盘五件
直径 17.6 cm.
估价:HK$350,000-550,000
成交价:HKD 1,060,000
来源:日本关西私人珍藏,入藏于1950年代
拍品编号 3135
南宋 银如意纹梅瓶一对
高 20.7 cm.
估价:HK$1,000,000-1,500,000
此对银梅瓶上的如意云纹源于剔犀漆器。1959年四川省德阳市孝泉镇清真寺窖藏出土有一件十分相近的带盖如意纹银梅瓶,现藏四川省博物馆,收录于浙江省博物馆,《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杭州,2015年,100页(图一)。这一成功的纹饰设计亦为瓷器所效仿,例如香港佳士得,2015年12月2日,《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一)》,拍品编号2825(图二)。
fig. 1 A silver meiping and cover,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Collection of the Sichuan Provincial Museum
(图一)南宋 银梅瓶 四川省博物馆藏品
fig. 2 A Jizhou tixi-style painted meiping Formerly in the Linyushanren Collection, sold at Christie’s Hong Kong, 2 December 2015, lot 2825
(图二)吉州窑仿剔犀梅瓶 临宇山人旧藏 于香港佳士得2015年12月2日拍卖,拍品2825号
此拍品附有Pieter Meyers博士所做的包括立体镜检测、X光片、成分分析等项目的科学检测报告,检测结果与此拍品之定年相符合。
拍品编号 3136
南宋 仲尼式「获麐」琴
全长 113.7cm 有效弦长106.2cm
肩阔16.8cm 尾阔12.7cm
估价:HK$6,000,000-8,000,000
来源:
移云斋
砚琴斋,1998年前入藏
展览:
香港大学美术馆,《古琴荟珍:砚琴斋宋元明清古琴展》,1998年10月14日至12月5日,香港,编号12
著录:
《古琴荟珍:砚琴斋宋元明清古琴展》,香港,1998年,图录编号12
《中国古琴民间典藏》,北京,2013年,图录编号70
仲尼式,蚌徽,黑色间栗壳色漆。琴面浑圆,琴㡳微隆,通体皆现蛇腹,牛毛和冰裂等断纹。琴轸、岳山、承露、焦尾、冠角和雁足等,皆为紫檀木所制。琴底颈处刻有篆书: 「获麐」 是为琴名,龙池下刻有一大方粗边篆印: 「金声玉振」,状其声也。
此琴原为移云斋之旧藏,几经琴家辗转割爱,或相互易琴,后归砚琴斋。此琴比一般常见宋明琴略短,但其尺寸尤合南宋《杨祖云琴制》之所记。后世琴家因崇尚琴体宽长之制,此短小制式逐微。杨祖云活跃于1210年前后,详见《大音大全集》、《琴书大全》。
此琴名「获麐」。「麐」同「麟」,为麒麟雌兽。相传,麒麟只于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方才现世。《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白麟降世被武帝视为祥瑞之兆,因而作歌咏叹。《史记》曾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叔孙氏于西狩捕获一兽,以为不祥将之遗弃而死,孔子得知前往观看,辨其为麟后落泪曰:「吾道穷矣」,认为麒麟降世却无人知晓,实世道不兴、不幸也,并藉此联想到自身的怀才不遇。传世有《获麟》琴曲,收录于明朱权《神奇秘谱》,传为孔子所作。曲分为六段:伤时、西狩、获麟、长叹、幽愤、绝笔,将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孔子感叹悲愤的情绪以音乐完整又婉转得表达出来。此琴名为「获麐」,或许反映了某任琴主相仿的人生历程。
总结

成交总额

HKD 79,277,500

拍品数量
35件

宝榜冠军占总成交百分比

隋白大象(HKD19,160,000元)

占本场总成交额24%

深度内容合作伙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