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涂振取-龙济堂迷你铜元收藏
龙济堂迷你铜元收藏
涂振取/文/图
在龙济堂艺文馆的钱币收藏中,最为迷你的当属晚清民国时期各钱局发行的小面值铜元辅币。在这些小面值铜元辅币中,固然多数发行流通量较大,但经过百年岁月流转,侥幸传世的也已经是相当稀少。更别说当时那些发行量稀少,有的甚至仅仅是珍稀样币(也许存世仅为数枚而已)的存在,那就是近代铜元中的珍稀名誉品了。这些铜元面值虽小,但却包含着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和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印迹,在这些迷你铜元的身上,我们不但能够欣赏到其中的艺术美感,而且能够从它们身上了解到近代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异彩纷呈的特殊历史片段。下文介绍龙济堂艺文馆收藏的小面值铜元(12枚):
宣统已酉一文两枚(如下图):左图为宣统已酉中心“总”字一文,1909年清度支部造币总厂铸行,黄铜质,直径约16毫米,存世稀少,定为四级币。右图为宣统已酉中心“汴”字一文(详见下文)。
关于极其珍稀的宣统已酉“汴”字一文铜币,其以与清末其它一文铜元一样,是清政府应对民间缺乏一文製钱(史称“钱荒”)的产物。清光绪后期恢复清初製钱制度失败,继而采用承袭咸丰大钱製度的铜元流通体製。清代铜元,按例分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四等,共同对应本位货币一文製钱。然而,由於当时铜价高企,如果按法定的钱、银兑价来铸造一文製钱,便要亏本。因此,各地官府多不愿铸一文铜钱。与此同时,民间还长期存在毁钱为铜,从中牟利的情况。这样,一方面长期不铸一文铜钱,另一方面民间大量销毁一文製钱,从而导致了此低值货币奇缺的“钱荒”,民间零用极为不便。面对“钱荒”,广东、湖北、直隶等地在成本亏损的情况下,先后开铸重三分二厘的一文机製铜钱。然其它各省,多不为所动。对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元月,光绪帝专为铸一文铜币颁发谕旨,令各省以铸造十文铜元数三成的比例搭铸一文铜元。皇威之下,各省纷纷遵照办理。河南省的“度支部造币厂”也批量铸发戊申纪年的“汴”字一文铜元。次年,溥仪继承帝位,建号宣统,河南省按例铸造改版宣统年号的铜元,其面值共有五等,分别由己酉“汴”二十文、己酉“汴”十文、 己酉“汴”五文、己酉“汴”二文和己酉“汴”一文构成整套系列。或因市场需求及成本因素等原因,己酉汴系列的各等铜元,除十文币在当时被批量铸发外,其余者均为存世极稀的试铸样币,皆系名震泉界的铜元极珍之品,而其中,更以己酉“汴”一文铜元珍罕尤甚。
由于己酉“汴”一文铜元传世极稀,诸多闻名遐迩的铜元大藏家,都与此币无缘,就连醉心於中国铜元珍品收集的马定祥先生,生前也未能免此遗憾,而集钱币拓图之大成的“万拓楼”中,也未有此币拓片留藏。因此可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对於此种钱币的传世,知者寥寥。故旧时的钱谱,均无此币的辑录,藏界也无其存世的传闻。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的一位钱币商家有幸收集到完整系列的己酉汴铜元,其中也包括有两枚“己酉汴一文”铜元。惊闻之下,求者纷至,而当时奇货可居的超高报价,既使心仪者瞠目结舌,也更使此类币名声大噪。2006年6月,其传世两枚之一的“宣统己酉汴一文”,上了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结果以68.2万元人民币成交,得标者是上海的收藏家张先生。而另一枚据传也於前些年易手,广州的藏家肖先生成为其新藏主。
关於“宣统己酉汴一文”铜元的确切传世数量一直众说纷纭,有说两枚的,也有说四枚的,但不管如何,其传世珍罕却是可以肯定的。因此说,“宣统己酉汴一文”铜元不仅是中国铜元中的纲要币,同时也是一枚富有集趣的收藏珍品。钱币收藏,一如集邮,至高趣味在於配套成龙。如上所述,此币为己酉汴字系列铜元五枚成套组合之一,除十文币为批量铸行者外,其余皆系珍罕样币,而其中尤以此一文币为数最稀。根据藏界统计,己酉“汴”二文传世见有四枚,己酉“汴”五文及二十文,传世各见五枚。由此可见,集齐这套极富盛名的铜元,其最具难度的便是这枚一文币。据知,目前能集齐整套的唯有广州的肖先生一人。
大清铜币一文两枚(如下图)。大清铜币一文由中央度支部于宣统三年(1911)铸行,分别有红、黄、白铜三种材质。大清铜币一文存世相对较多,其版别除了有不同材质的区别以外,还有空心圆孔和实心圆孔(满穿)两种。在存世品中,红铜实心圆孔(满穿)较缺,一般被定为五级币。龙济堂收藏两枚品相极佳的红铜实心圆孔(满穿)大清铜币一文,两枚一文币铜色佳美,包浆厚重,文字清逸。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分二枚(如下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分铜币,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银行发行于1332—1933年,红铜质。为了发展中央苏区的经济和贸易,破除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中央银行发行了一分和五分铜币流通于中央苏区,这是一套打上红色印迹的珍贵金属货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大清铜币当制钱二文两枚(如下图):下左图为大清铜币丙午当制钱二文中心“川”字铜元,铸行于光绪32年至宣统元年,红铜质。川版大清铜币分二文、五文、十文和二十文,由于铸行时间短,存世稀少,再加上铸造精美,成为钱币藏家争相收藏的对象。其中,以二文币存世存世更是稀少,目前已知不足十枚,因此成为近代铜币中的大名誉品,定为三级币。
下右图为大清铜币四柱丁未当制钱二文铜元。大清铜币四柱丁未当制钱二文铜元,铸行于光绪33年(1907),属于中央铸币,红铜质,全套分别有二文、五文、十文和二十文四种面值,其中以二文最为稀少,定为六级币。
大清铜币户部丙午中心“鄂”当制钱五文背面部颁大清龙纹铜元(如下图)。1906年由湖北造币厂铸行,红铜质,分为红铜质,分为单冠龙、双冠龙、部颁面双冠龙、部颁大清龙和双冠龙白铜样币等版别。其中单冠龙和双冠龙铸造量比较大,也是目前市场上能够见到的中心鄂五文版别,而部颁面双冠龙、部颁大清龙和双冠龙白铜样币则不多见。
民国初福建通宝二文两枚(如下图):左图为圆形圆孔福建通宝,黄铜质,直径24约毫米;右图为圆形方孔福建通宝(省造),黄铜质,直径26毫米。
圆孔福建通宝铸行于辛亥革命后,时有福建革命党人孙道仁响应,光复福州成立中华民国福建都督府,在所发布的一系列政令中,内有一条“不发纸币,维持金融稳定。”在此背景下,福建造币厂仓促赶制了一套特殊的金属货币,即圆形圆孔福建通宝铜币,共有一文和二文两种面值。铜钱正面以上下左右分布“福建通宝”四字面文。背面穿孔上下为面值,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穿右为五色旗。其中穿右五色旗有前后两种版别。前者为阴线五色旗,一文、二文皆有,发行数量稀少,尤以一文为甚;后者为阳线五色旗,只铸行二文面值,目前传世的以此为多。总而言之,福建通宝圆形圆孔铜钱由于铸行仓促,钱品粗糙,字迹模糊,加上流通时间短,能存世的已然是凤毛麟角,故有极为珍贵的收藏价值。况且,此套铜钱还因见证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并以其圆孔、五色旗和铁血十八星旗象征革命和新时代的开始,故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