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十一中学生研究陶仓楼 焦作工作刊发其研究成果

近期,在对焦作汉代陶仓楼进行系统调研之后,焦作十一中学生孙正晨撰写的《京畿后苑  帝国重镇——焦作汉代山阳城再发现》一文在中共焦作市委主办的内部刊物《焦作工作》上刊发。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研究成果的分量。

论文电子版

京畿后苑  帝国重镇

——焦作汉代山阳城再发现

孙洪良  孙正晨

山南水北曰阳。焦作山阳城位于太行山南麓,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县十八:……山阳,东太行在西北。”清乾隆《怀庆府志》载,北齐废山阳县,归修武县辖制。山阳城作为县治约七百年,其后由于中央政权远迁,人口锐减,日渐荒废。唐代时,山阳城已“遗趾数雉”,只留下刘禹锡“四百之运,终于此墟”的千古嗟叹。再后,山阳城逐渐淡出世人视野,鲜有人问津。

然而历史总是遮不住的。近年来,随着文物考古的深入和文献资料的发现,京畿后苑、帝国重镇、绝世繁华……汉代山阳城逐渐露出真容。

仓楼如云

近年来,山阳城周边相继出土了数百计的汉代陶仓楼。陶仓楼是由陶仓、陶楼组合而成的一种随葬建筑明器。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实物模型。秦汉时期陶制明器盛行,陶仓比较常见,陶楼也时有出土,但陶仓楼却极罕见,“而焦作陶仓楼则将粮仓与楼房相结合,这是耐人寻味的创造。”焦作陶仓楼具有数量多、类型全、体量大、构造精巧等特征,呈现出以山阳城为中心,向周边扩散辐射的分布状。岁月是把无情刀,由于自然灾害、人为损坏,秦汉建筑早已踪迹难觅。作为汉代建筑三维模型,焦作陶仓楼使独创性的山阳仓楼建筑形制重见天日,再现了汉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跨城池作飞阁……构辇道以上下”的楼阁奇观,再现了汉代贵姓之家“造起馆舍,凡有万数,楼阁相连,丹青素垩,雕刻之饰,不可殚言”鼎盛辉煌。在缺乏现代机械、建筑材料的的汉代,山阳城出现如此众多气贯云霄、建筑精美的仓楼,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凸显了汉代山阳城人高超的建筑智慧。

京畿后苑

作为民用建筑,仓楼绝非普通殷实之家所能为。没有繁荣的庄园经济,兴建仓楼是不可能的。可以说,一座仓楼,就是一座封建庄园。仓楼如云,是汉代山阳城豪强庄园林立的历史见证。《焦作陶仓楼》一书,反映庄园门前鸡犬闲卧,农奴背粮交租,主人登楼远眺等场景的陶仓楼照片多达19幅,数量之多,全国无二,足见汉代山阳城庄园经济之发达。众所周知,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豪强势力强大,强占土地,广建庄园,蔚然成风。与洛阳隔河相望的山阳城,背山面水,天然形胜,土地膏腴,水源充沛,自古农业发达,加之青山绿水,飞泉流瀑,古木修竹,珍禽奇兽,膏腴完富,堪称京城的后花园,自然成为豪强纷至,兼并土地,争建庄园苑囿,纵情享乐的首选地区。汉王朝曾多次派强悍酷吏对河内豪强进行打击。《史记·酷吏列传》:义纵“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王温舒“迁为河内太守。……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至流血十余里。”这也说明了汉代焦作地区豪强实力之强,再现了山阳城庄园相望、园囿相连的盛世景象。

帝国重镇

文物是历史的实证。2016年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发现了汉代路县城址。该城北墙基址长约606米,东墙基址长约589米,南墙基址长约575米,西墙基址长约555米,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城基周长2325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古城址规模不小,在中原区域也属于比较大的县城了。”与路县故城深埋地下不同,山阳城目前仍存城垣4400多米,依北城墙1850米,东城墙1350米,西城墙1000米,南城墙残存200米推算,山阳城城基长度约6050米,在汉代县城中绝对是罕见的大个头。北宋东京是150万人口国际都市,外城高12.28米,宽18.4米。西安明城墙举世闻名,底宽16-18米,顶宽12-14米,高12米。南京明城墙高12米,宽10-18米。与这些古都名城相比,山阳城的宽厚高大,底气十足,当仁不让。山阳城与新焦公路相交的西城墙底宽45.1米,顶宽44.5米,高约3.6米。其宽度分别是上述名城数倍。文物勘查发现,山阳城城基在地下四五米深处,宽约58-60米,比东汉都城洛阳所在的河南郡河南县城垣基础还宽一倍多。地下深度与现存地面高度相加,汉代山阳城高度最少在7-9米。考虑到2000年风侵雨蚀、人为损坏,鼎盛时期的山阳城高度应在10米之上。建筑是无言的历史。汉代山阳城与京城洛阳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非帝国重镇,兴建如此大规模的城池是不可思议的。

精英荟萃

楚汉相争,汉高祖“驰宿修武”,“飨军小修武南”。创业之初,光武帝派重臣寇恂镇守河内郡,以拒洛阳。寇恂调糇粮、治器械以供军;军虽远征,未尝乏绝。光武帝数次巡狩河内陆区。曹丕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都山阳浊鹿城。身为山阳公,却不得居山阳城,足见刘协名为公爵,实为囚徒,当时必有曹魏信臣辖制山阳。山阳城西之温县,是魏国重臣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故里。魏晋之交,曹魏在此既要防范山阳公死灰复燃,又要与司马氏在此激烈较量。当时,阮籍、嵇康为首的 “竹林七贤”在山阳城周边,起坐弹鸣琴,长啸复低吟,从者云集。司马氏重臣钟会数邀嵇康出仕,嵇康不为所动,终为司马氏所杀。向秀《思旧赋》云:“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予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有学者考证,“嵇康'居山阳二十年’之旧居,就在山阳城边上,即现在的焦作市山阳区新城办事处墙南村”,从修武待王驿,经山阳城南门、恩村驿、武陟宁郭驿的官道旁。

工业发达

汉代山阳城工业经济一时无两。一是冶铁业发达。太行山富含铁矿。《汉书·地理志》:“怀,有工官。”怀,是汉代河内郡治所在,距山阳城约30公里。出土500多套铁器叠铸陶范的温县汉代冶铸遗址,距山阳城也不过60公里。叠铸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山阳城工业的发展繁荣。《汉书·成帝本纪》:永始三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设有铁官,说明山阳冶铁业之重要。铁官聚众起事,横扫郡国,足见山阳从业者之多,冶铁业发达。汉代盐铁官营,盐铁业发达,经济富庶可知。《晋书》:居山阳二十余年的嵇康“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说明当时山阳冶铁业、锻造加工业已经官民兼营。二是制陶业兴盛。数百计的陶仓楼和数量更为庞大的其它汉代陶器,是汉代山阳城制陶业发达的铁证。而焦作陶仓楼组合式构造,充分反映了汉代山阳城制陶业模块化、规模化、精致化、个性化特点,再现了汉代山阳城制陶业的辉煌。唐宋时期“世立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的中国北方瓷城当阳峪,距离山阳城只有六公里,且有水运相连。如果说,汉代长达三百多年陶仓楼制作史,为当阳峪陶瓷繁荣做了重要文化铺垫和人才积淀,应该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人口繁盛

《后汉书·郡国志》:“河内郡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城均八千八百八十户,户均五口多。《后汉书·孝献帝纪》:“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可见汉末,山阳城也不少于一万户。以户五口计,人口也在五万以上。况且山阳公所邑的一万户应为自由农,并不含富可敌国的庄园豪强。《后汉书·仲长统传》:“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鉴于汉代豪强庄园存在大量不在户籍的依附人口,东汉末年山阳城人口应远超五万。东汉中期山阳城鼎盛时,其人口繁盛,更远胜于汉魏之交;繁密程度,远胜周边城邑。近年来,山阳城五大墓群发掘汉墓千余座,其它时期古墓寥寥,这同样说明汉代山阳城人口空前繁盛。《后汉书·邓寇列传》:“河内独不逢兵,而城邑完全,仓廪实”。《后汉书·冯岑贾列传》:“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河内完富”。山阳城背山面水,天然形胜,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物产富饶。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山阳城尽享王畿之利;凭山河之固,罕有兵戈之灾;交通便捷,但并不处兵家必争要道,因而得以独享数百年安宁,吸纳人口源源不断涌入。

厚葬盛行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帝王倾国力造陵寝,引领了民间厚葬热情。汉武帝治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冠西汉诸陵。汉废帝、海昏侯刘贺之墓,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珍贵文物一万多件。汉代以孝治国,实行岁举孝廉制度。汉高祖、光武帝外的汉帝庙号均含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为了沽名钓誉,谋取现实利益,一些人“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明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与公卿王侯动辄以百千万计的珍贵实物随葬不同,山阳城周边汉墓随葬,以陶仓楼为代表、以现实生活为特点的陶制明器为主。原因有二,一是仓楼建筑象征了财富与地位,对山阳民众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二是制陶业发达,陶制明器制作呈现出规模化、模块化特点,为财力不一的山阳民众,满足冥界富贵尊荣的需要,提供了便捷保障。焦作地区魏晋古墓葬中也发现有简式、模拟式陶仓楼。这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余音。

文化激荡

一是汉儒与孔孟儒学之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孔孟经典儒学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合则用,不合则弃。比如,汉代儒家主张“事死如事生”,提倡厚葬久葬。这与孔孟提倡礼葬的思想迥异。孔孟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父母,能竭其力”“丧,与其易也,宁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对逝者要始终保持虔敬感恩之心。但汉儒把本应发自本心、初心的道德情感,外化为丧仪繁复、随葬多寡的物化标准,其结果必然是驱使人舍本逐末、弃内求外、舍真逐伪。对此种思潮,成书西汉的《孝经》予以反制,强调:“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二是魏晋玄学在山阳兴起。汉儒倡导厚葬重孝,司马氏倡导繁琐的名教,都是为了确立政权正当性,维护其统治。然而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在“生不养,死厚送,葬死殚家……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的山阳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玄学悄然兴起,这是对司马氏虚伪名教的一种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在某种意义上,魏晋玄学与经典儒学一样,都是本之于初心的学说,两者殊途同归。

山阳城是现代焦作抹不去的历史记忆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标志,是焦作城区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我们有责任拂去历史浮尘,重新发现和认识山阳城,博采众长,科学规划,攻坚克难,以建设山阳城文化旅游园区为突破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推动城区旅游、城市建设大提升,实现焦作经济社会新跨越新发展,助力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作者单位:焦作市文明办 焦作十一中)

图片版

(0)

相关推荐

  • 丰阳楼记

    古丰阳城南门外有一座丰阳楼.据丰阳县志记载,丰阳楼所在地应为南门外一处河堤石坝上.为清朝康熙年间县令何树滋筹建. 这个被誉为山阳开化之鼻祖的何大人,有一天忙里偷闲,从县衙里出来,上到北边的苍老山登高望 ...

  • 丰阳钟声

    丰阳钟声

  • 读史丨酷吏列传第六十二(6)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q ...

  • 《水经注》里的雷首山、王屋山、太行山等略考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雷首山,古山名.即今山西的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 峰在山西芮城西北.此山在古籍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首阳山.历山.蒲山.襄 山.甘枣山.猪山.独头山.薄山.吴山 ...

  • 焦作十一中学生研究陶仓楼 师专学报刊发其研究成果

    近期,在对焦作汉代陶仓楼进行系统调研之后,焦作十一中学生孙正晨撰写的<从焦作出土的陶仓楼看汉代山阳城的富庶繁华>一文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刊发.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

  • 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2016年8月10日,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孙正晨.蒋淼和王紫玥三位同学到焦作市博物馆实地考察焦作汉代陶仓楼,零距离感受厚重的山阳文明.此次考察使项目小组对焦作汉代陶仓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 ...

  • 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开展问卷调查活动

    2016年8月27日上午9时许,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在高三9班开展问卷调查活动. 此项目是我校众多科技创新教育项目中一个典型,高三9班孙正晨.蒋淼.王紫玥三位同学围绕焦作汉代陶仓楼,利用节假日 ...

  • 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到市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文献查阅. 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到焦作市图书馆查阅与汉代陶仓楼有关的资料. 孙正晨查阅<修武县志>. 蒋淼在过刊书库查询文献. 王紫玥在过刊书库查阅文献. 调查小 ...

  • 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走访市文物局等多家单位

    市文博学会. 近日,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相继到市文物局.市博物馆和市南水北调办等多家单位拜访领导和专家学者,聆听指导和建议. 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市文物局局长邢心田牺牲休息时间, ...

  • 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到市博物馆开展义务讲解活动

    近日,焦作十一中汉代陶仓楼调查小组利用节假日到市博物馆开展义务讲解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社会. 向市民做义务讲解. 向市民做义务讲解. 向市民做义务讲解. 向市民做义务讲解. 义务讲解员活动结束后 ...

  • 河南日报刊登焦作十一中学生调查汉代陶仓楼研究报告

    近日在网上检索,偶然发现河南日报于2016年10月25日刊发了我校科技创新小组探究焦作汉代陶仓楼的研究报告,连忙查找电子版,下载报社的PDF文件,嘱咐家长寻找和搜集本期报纸,准备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报名. ...

  • 河南经济报刊发焦作十一中学生研究朱载堉的论文

    2017年11月3日,河南经济报刊登了焦作十一中高三(10)班唐睿琳同学的研究报告,她研究的项目是<从朱载堉看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 高三(10)班班主任韩甲子非常重视文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类 ...

  • 焦作十一中学生项目在黄河科技大学荣获国家专利授权

    近日从黄河科技学院传来喜讯,黄河科技学院大一新生王军旦获得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证书. 王军旦同学的高中阶段在焦作十一中就读,并于2015-2016学年参加了我校开展的 ...